追寻“生命历史”,深耕“有人课堂”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海口市骨干教师工作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与实践探索”全国论坛在海口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取主题论坛形式,按学科展示 学科专家诊断 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使论坛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海口市初中历史学科全国论坛以整本书阅读活动为抓手,追寻“生命历史”教学主张,深耕“有人课堂”,最终以43648次的直播点击率稳居海口市高、初中十二个学科论坛之首。
  一、“生命历史”教学主张的提出与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生命历史”教学主张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笔者担任领衔专家的海口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工作坊以“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课堂,探索育人模式的创新”为主要任务,以李里根、花能伟、冯彦三个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工作坊为载体,探索教研发展新路。“生命历史”是目标,“有人课堂”是实践,其常态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资源,以“育人”为最终目标。在教学当中致力于深度学习,以人为本、以课为径、以史为魂,力求做到人在课中,课中有人。其次致力于挖掘教师资源,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展;开发学生资源,致力于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再者回归文本资源,即课程资源,通过史料比照历史人物启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寻有温度、有人文、有思辨的历史课堂。工作坊活动从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与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的取向出发,以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整本书阅读为例,探讨得出此次活动的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路为“突出人的价值,彰显历史教学主题的温度;拓宽历史视野,把握历史教学主题的高度;提升历史认识,挖掘历史教学主题的深度。”学生通过学习,在解决教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1]
  (二)追寻“生命历史”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和步骤
  整本书阅读关键在于一个“整”字。单篇阅读是“点”上的精彩,单元阅读是“面”上的精妙,整本书阅读则是“立体”的磁场。整本书阅读要有“整体”的概念;要有“整合”的意识;要有“整治”的行动;阅读整本书可以感受书中思想观念的结构性、系统性、完整性,文本逻辑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协调性,因此就扩大了阅读空间。整本书阅读从宏观上整体感知历史,全面审读历史;整合教材,整合资源,教学方式多元化,拓宽思维空间。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瞄准整本书阅读如何评价等进行反思。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联通古今,打动人心,涵育思维。我们要学习有“温度、人文、思辨”的历史,而不是冷冰冰、毫无生机的历史。
  工作坊团队凝练教学主张,以整体观进行整本教材阅读。在团队阅读的基础之上,以某一知识板块中承载着的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点出发,在展示的课例中寻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确定教学立意、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撰写教学设计并绘制教学流程图,找出磨课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将它们撰写入整改设计中并落实于实践课堂。同时,根据整本书阅读理念、教学主张等设计出不同维度的观察量度用于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学会对课堂观察数据的整理、总结及解读分享,交流要有思考、追问、质疑、反思,最后由专家进行诊断点评。
  二、追寻“生命历史”整本书阅读的思维策略
  (一)以整体观和大单元理念构建“生命历史”整本书阅读
  我们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精确把握整本书的知识主线与逻辑主线,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理念更好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整体观和大单元设计理念明确目标,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整合教材有效教学。根据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认知,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角度实施历史教学。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整本教材内容的编排,是通过“历史悠久、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灿烂”四大板块来呈现民族自豪、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扩大知识面,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精神境界。让心灵更加健康丰富,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知识,表情达意更加得体,思维更加清晰,精神更加愉悦,从而更具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掌握上,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发展特征、线索和规律的把握,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達到“存史、资政、育人”的深远意义。
  (二)操作方法以深度学习的逆向思维解读教学设计
  如何在整本书的知识框架与情感主线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进而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解读以团队为基础,通过选题、磨题、破题、解题四步骤进行。第一步骤从选题的角度来说明原因,这一课基于“生命历史”教学主张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第二步骤磨题环节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逆向思维,分析学术研究背景,根据初次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大家产生的疑问进行探讨,分析随即过渡到第三个步骤“破题”的讲解。所谓“破题”,实为针对教学设计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第四步骤“解题”通过解读历史课标、对比新旧教材差异、确认单元主题、定位历史课程、梳理历史线索、重构核心素养等六个环节层层剖析、逐步深入、循序渐进进行。强调研读课标的重要性,说明本课程与单元主题的联系,把握该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主线中的地位和作用,据此提出新的设计思路:选取关键人物,贯穿教学主线,培育核心素养。依据教学流程图来阐述其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设计中紧扣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以人为本的“生命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工作坊团队以追寻“生命历史”教学主张为出发点,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为例进行整本书阅读实践示范。该课最先设置为三个小标题的教学环节:   力挽狂澜开新篇——东汉建立,柔道治国见成效——光武中兴,危机四伏帝国衰——走向灭亡。
  这样的设计细思来,欠缺“人”。后将原有设计修改为以“四个一”作为贯穿整堂课内容的主线,即:
  一个没落皇族的逆袭,一段励精图治的奋斗,一张暗藏隐患的皇帝年龄表,一句苍天已死惊天下。
  通过以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历史人物书写历史,解释历史,这样课本上的历史就鲜活起来。课堂教学以影片《大汉十三將之血战疏勒城》片段作为新课导入,着重强调了刘秀在血战疏勒城前的“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的铮铮誓言,如此一来就让历史人物有了具体事迹,有了血肉,有了性格与情怀,更提升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兴趣。讲述“光武中兴”局面时使用“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集市画像砖”“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三幅画像砖史料图片,让学生从中获取东汉时期“人”生活的社会信息。整节课围绕“人”采用知识梳理、表格归纳、史料解读、看图说话、游戏环节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面对“人”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根据文本中的“人”把教材内容整合延伸,与海南地方史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东汉,在这个过程中追寻“有温度,有人文,有思辨”的历史课堂。
  (四)以“学习为中心”的多维角度课堂观察评价整本书阅读
  如何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通过课堂观察对课堂的有效教学和深度学习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和研究,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主要完成三项任务:描述教历史与学历史的行为,诊断历史教学问题;帮助教师立足具体的教学问题改进课堂教学过程;以课堂观察为基础,改良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课堂观察的第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学”,观察点是学生的倾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观察重点环节在“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两个环节。观察的第二个维度是教师的“教”,观察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第三个维度从四个角度观察:教师是否有问题驱动教学;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是否有创新。课堂观察要考虑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化繁为简,多运用示意图、思维导图或列表等形式,教学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有梯度,注重史料解读的学法指导等。
  三、以“生命历史”整本书阅读为内驱力推动骨干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追寻有温度、人文、思辨的“生命历史”课堂,要以“人”为本,落实核心素养。新课改将教材的作用定位为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构建资源,为师生对话提供共同创造生成性知识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3] 以整本书阅读活动为抓手,历史教学应该紧扣历史核心素养五大要素,以活动育人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有人课堂”要实现“生命历史”,教学理念必须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有人课堂”要求教师树立“用教材教”的课程观,同时注重教学中的“人”,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逆向思维进行教材整体观阅读和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以“人”带史,叙史见“人”,释史求通。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注重大单元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立意,做到以人带史,叙史见人,释史求通。要注意教学设计的对象是谁?充分了解教学所面对的主体对象学情,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同时思考想让学习者学会什么?以期明确学习目标;在过程当中思考如何最有效地学习学科内容和技能方法?掌握学习策略并提高能力;如何确定学习效果达到的程度,[4]课魂的落脚点在何处,需要提升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力求耕耘有“人”的历史课堂;认识发展“历史大脉络”,使“核心素养”落地。
  (三)骨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依“人”规划,厚植教育思想,凝练教学主张,形成个性教学风格。海口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工作坊构建思路以六级金字塔立体结构形成团队合力,多维度管理促成长自觉,立德树人明晰成长方向,拓宽视野革新教育理念,示范引领磨练学以致用,辐射帮扶深耕历史课堂。发挥集体的智慧,凝聚集体力量,通过名师引领、资源共享、均衡互补、走向共同成长,使工作坊成为“成长的阶梯、师生的益友、研究的平台、辐射的中心”。整本书阅读活动教研模式如何成为我们骨干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我们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搭建理念、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支架,在文本研究、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如何结合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的内涵要义寻找可操作的路径,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课题。
  基于“生命历史”教学主张的整本书阅读是很有创意的教研模式,推动历史教学深度学习,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历史教学的活力,有赖于广大骨干教师们提升学科素养,在教学岗位上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勤于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认知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
  【注释】
  [1]徐蓝:《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第27页 。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3]蔡可:《儿童阅读:学习就是建立“连接”》,《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1月24日。
  [4]郭正龙、张雪芹:《浅析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才智》2019年第5期,第106—107页。
其他文献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因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随机观念应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重要目标,纵观2005~2008年常州市关于该部分的中考题,试题形式多样,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试题多为中、低档题。    2 题型特点分析    2.1 贴近生活基础题  例1刘翔为7备战2008年奥运会,刻苦进行110米跨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都在积极打造绿色生本课堂,在生本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也在尝试性地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到了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看过很多老师设计的预习作业,总觉得设计预习作业很简单,但是当要真正落实到自己课堂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不容易.   下面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课前小研究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八单
一上班,同事小孙便大曝其完美的周末生活:举家“旅行”。听罢他幸福的侃侃而谈,原来竟是一次郊游。  浏览他的空间,一幅幅山野风光美不胜收:天高云淡,雏菊绽放,好一派初秋景象;一张张野餐画面趣味横生:席地而餐,谈笑风生,好一个温馨小家。不由打趣小孙:这也叫旅行?小孙略显不屑:看来你是out了,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微旅行!  微旅行,就是短小的旅行,随时发生的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的都市人
在去接陈小束的路上,因为土路难走,车坏了两次,弄得我的心情也跟着烦躁起来。等看到长得像豆芽菜一样的陈小束抱着一只鱼缸,站在一间低矮的旧房子前时,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不是叫你去村头等我吗?”  陈小束怯怯的声音和她什么都不怕的样子一點都不符:“我怕你找不到我,就不来接我了。”我一时语塞,只好打开车门,叫她赶快上车,趁天黑前赶回家。  上了高速,我才注意到陈小束抱着的那个鱼缸里是一只乌龟,说:“女孩子
一分钱是有尊严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想起了拾金不昧和心灵纯洁的时代。当我和朋友们在KTV里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上浮现的是调侃的笑意。一分钱,已经在物价开着飞机直线上升的年代里变得失去尊严了。当你给马路边的乞丐一分钱的时候,他反馈给你的眼神可能并不是感谢,而是鄙夷。施舍的标准最低已经是五毛或一元了,而硬邦邦的一分硬币常常意味着遗弃。  一分钱曾经非常有尊严。小学的时候,2个一分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北师大版的计算教学内容比人教版的计算内容少了,书本也不再明确地展示计算法则,而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和估算意识. 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提高,反而有明显弱化趋势,作为一线教师
一  老刘是个空巢老人,平日里过得也算不错,可是最近却遇上了一场飞来横祸。  这天,老刘去走亲戚,因为高兴便多喝了两杯,等他告辞离开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条“上岗路”,这里平时行人稀少,连个交通指示灯也没有。老刘走到十字路口时,忽然一辆轿车呼啸而来,把老刘撞了个四仰八叉。  老刘痛得死去活来,依稀看到那个司机下了车,东张西望扫了两眼,似乎在确认是否有目击者,然后快速上车,扬长而去。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和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  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  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几十年了。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不再注重让学生掌握和记住多少知识,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史学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理解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符合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理解力是指能清楚地掌握历史事实和基本概念,从而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1]历史理解力
《年、月、日》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时间单位“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和“年、月、日”有关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学习模式,借助年历卡和课件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并掌握它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