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吉祥文化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d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南客家人的由来
  
  定南县位于江西与广东交界之处。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人烟稀少的山区。天然的屏障成了历代绿林草寇隐身之地,尤其明末建定南县治之前,三巢作乱,官民不宁。隆庆三年(1569年),明政府在莲塘里(今老城村)筑城建衙,割龙南县之高砂堡、下历堡、横江堡,安远县之大石堡、小石堡、伯洪堡,信丰县之潭庆堡组成定南县治。据考:
  龙南割来164户,1131人(男781人,女350人);
  安远割来98户,605人(男431人,女174人);
  信丰割来48户,119人(男99人,女20人);
  合计310户,1855人(男1311人,女544人)。
  当时,莲塘里居有兰、罗、雷三姓。旧县志云:市井寂寞,户口稀疏,使非三百名之众,其何以成县治。而后定南采取“寓兵于农,寓民于兵”的善政,逐年迁入了黄、廖、谢、陈、钟、李、何、袁、张、叶、彭、赖、缪、徐、曾等姓氏的 客家庶民。他们都是明初和定南建县之后,陆续从福建、广东再转迁至此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定南县普查人口时,已发展到19427户,122460人(男67646人,女54814人)。
  
  绣花帽的渊源
  
  定南客家人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积淀,集中表现在日常衣食住行当中。据说在清光绪年间,定南境内瘟疫蔓延,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全县只剩下7万多人。当地客家人通过种种手段来企求平安,绣花帽便成为寄托美好愿望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到了清末民初,绣花帽风俗达到最高峰。七岁左右的小女孩,都要手持针线开始向母亲学习绣花。女孩如果不会绣花,成人后要靠媒妁甜言才易嫁出。每逢节日前后,特别是春节闲暇,老的少的总是成群结队坐在大门口边聊天边绣花,一片欢乐景象。
  


  客家女喜绣的童帽
  
  绣花帽的种类很多,根据年龄和头型设计分类,有婴儿型、幼儿型、童年型、少年型等,每种型号有固定尺寸如以1.2尺、1.4尺、1.6尺布料为大小标准。较为简单的花帽有狗头帽、兔子帽和水杓帽,比较复杂的有平顶帽、扁鸡帽、围花帽和莲花帽。花帽做成之后,一般要配上两个小银铃,孩子戴上摇头时可发出响声。
  绣花帽以黑色斜纹棉布(俗称阔缝斜)为绣花面,绣花时不用绣花夹,绣好一块再绣一块,然后连接成型。所用绣花线,以大红、水红、橘红为主,绿、蓝、白、黄色为辅,有的套上金线和银线,也有的图案全用有色扁线结成。绣工相当复杂,没有生活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往往会因套色不合理而被拆除,绣好之后还要懂得装饰,才能更好地体现每组花的吉祥含意。
  定南客家尚未出嫁的闺女,就要为自己日后结婚刺绣好祖宗三袋(俗称肚兜,即子孙袋);结婚以后或有身孕时,即着手刺绣婴儿戴的简便狗头帽或兔子帽,还有婴儿满月时戴的扁鸡帽或平顶帽,不过往往怕人讥笑而躲在房内制作;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过不了两三年又要更换新花帽。子女多的母亲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空闲,经常刺绣到深夜鸡啼才能入睡。如果闺女出了嫁,接着又做了外婆,那就更忙碌辛苦了,按客家常规少不了要刺绣制作一顶复杂而又昂贵的围花帽(多数选择工艺精美的莲花帽,即全堂开瓣铃帽)送给外孙,穷人家做外婆的甚至为了这顶莲花帽而负债。
  
  具有客家风的铃帽
  
  定南盛产莲花,民间逐步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莲花帽。莲花帽习惯上称为铃帽,在定南客家最为时兴。铃帽又分全堂铃帽和半堂铃帽。所谓全堂铃帽其装饰银器一件不能少;半堂铃帽则少些银牌,但绣花和组装同样有严格的要求。
  


  铃帽的构造很复杂,由帽顶、帽尾、腊涉(即后脑)、左面颊、右面颊、月光花等多块连接组成。绣工特别仔细,丝线套色要主次分明,特别是左右面颊图案是对称的,套色不能有异。待帽子全部连接好以后,在脑门前安装一个虎头月光。然后,还有一道最复杂的工序,客家人称“梭帽埂”,即在帽顶与腊涉连接之处,做成两厘米高的一条粗脉(似田埂),采用大红和纯白粗梭线挑织成八卦图案或“”字,象征万事顺利。但多数人要请老绣花工才能完成。接着是安装各种吉利银器,最后一顶五彩缤纷的铃帽便做成了。
  制作铃帽之前,做外婆的首先要将自己的祝愿告诉剪花样娘娘,比如说要刺绣“长命富贵”、“五子登科”、“莲笙桂子”、“连中三元”等吉祥图案,以便剪花样娘娘按要求设计下剪;然后到银器工匠店去订做一套银器。
  铃帽的银器安装有一定的规矩,大概位置如下:
  老寿星(俗称伯公)一尊。钉在脑门中心月光花的上半部,是祝愿这孩子与星同寿。
  八仙神像一套(有立体和平面两种)。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四尊像钉在左脸颊上端(即太阳穴至耳朵后);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四尊像钉在右脸颊上端,是祝愿孩子长大以后智慧过人,似神仙一样万事皆通。
  长命富贵吉事牌一面。每个字如铜钱那么大,“长”与“命”二字放左边张果老后面;“富”与“贵”二字放右边何仙姑后面,祝愿孩子长命百岁,合家富贵幸福。
  银吊牌一套(共5个)。吊牌皆铸成蝴蝶或蝙蝠图形,在其翅下串着3条小银链(2至3寸长),每条银链下端有个菱形空心小珠(俗称番薯角)。这5个吊牌安装在腊涉(即脑后)莲花瓣上。其含意很多,如五子登科、五福临门、青云得路、满堂富贵等。
  银梅花18朵。每朵梅花如黄豆大,从左脸颊下端沿扁线边至右脸颊摆匀钉上。其含意是有十八罗汉护佑能一路连科中状元,也包含着梅开百福之意。
  银灯笼一对。每只灯笼上面都有个铜钱大的伞形小圆盘,圆盘周边有5条小银链垂下,下端再吊着“番薯角”,圆盘中间吊着四方形的空心灯笼。灯笼对称安放在帽埂左右角上,孩子头部摇动时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表示金榜题名,荣宗耀祖。
  


  圆形银铃(拇指大)3至5个。钉在帽尾下端,头部摇动时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意为连中三元或五子登科。
  银链一条。安放在左脸颊下端(即耳朵前面),从颈部拉到右脸颊下端,主要是戴上铃帽后起松紧作用,其拉手那一头有个平面小寿桃。
  红布签条一对。大约9寸长,头小尾大,尾部呈三角形,再钉上银铃。安放在腊涉里面正中位置。这红布签实际是神台左右下垂的吊带,借用于此表示各路神仙保佑小孩一年四季平安无恙。
  代表定南客家吉祥文化的铃帽,是专门为首次来外祖父母家拜年的外孙所准备的吉祥礼物。如外祖母没有制作好铃帽,外孙是不会来拜年的,往往拖到两三岁甚至四五岁才来探外婆。人们常说的“打铃帽”三字,言外之意是外孙要来拜年了。客家人把铃帽当成最高尚的礼物,是因为它集中了外祖父母对外孙的美好祝愿。外孙回家时,由外祖母给戴上铃帽,然后由母亲背着或双手抱着,到隔壁邻舍去讨一点“百家米”(俗称叫化米),向祖牌三叩头,拜过外祖父全家人,再从正大门走出回家。回到家以后,母亲会将铃帽储藏于箱内,只有逢年过节或走亲戚时才取出来戴上。
  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要报答外祖父母。在婚配之日,习惯上要用10柬满门帖请外祖父母一家人来喝喜酒。久而久之,母舅父成了外祖父母系统的首要代表人物,“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宴会上固定坐上席第一位(俗称坐上横头),如果母舅父没有就座,其他亲朋是不敢入席的。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我在美国一个多为富豪家庭子弟光顾的人文学院教书,当时我常常被这样一种现象所震惊:单是提一下把古汉语列入语言教学课程表的建议,就会遭到几位院长的怀疑,其中有一位还拿自己缺乏国际经验自鸣得意。无论人们是不是喜欢,从那时到现在,世界形势大大改变了,即便是那些最蔽塞、最不与外事的人,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第三世界的文化遗产和信仰体系了。  海外中国语言课程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尤其是在美
期刊
绩溪,是皖南古徽州的六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之一。全县人口仅18万。宋代绩溪县令苏辙曾有诗云:“指点县城如手大。”  绩溪地处黄山和清凉峰之间,山青水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历史上素有“百里花园”之誉。  据记载,绩溪古名华阳镇,属歙县。唐永泰二年(766年),始置绩溪县。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此得名。”民
期刊
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创立了二元论的宗教,称为摩尼教。它主张宇宙由明、暗二宗构成,二者的对立和斗争从世界之始一直持续到最终,故摩尼教徒的终生使命便是与“黑暗”做斗争,使得被它束缚或污染的“光明分子”重获自由,回归清净快乐的明界天堂。  摩尼教曾经广泛流行于古代世界,传播的地区西至埃及、北非、欧洲、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朗,东抵中亚、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及中国。摩尼教在波斯遭到国王瓦赫兰
期刊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婚嫁看成是人生的“终身大事”。《礼记》中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古人看来,婚姻有两大任务,即“事宗庙”和“继后世”。这是封建家族制度下的典型的婚姻观念,其实质就是扩大家族,延续香火,让家族兴旺发达,繁衍不息。  客家根在中原,而且很重视保存中原传统文化,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其婚姻仍以传统的“传宗接代”为主要目的
期刊
诸葛亮的家乡徐州琅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原是一个较为安定的地区,但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不久,这里便成了曹操、陶谦、吕布、刘备等军阀混战的地方。恰在此时,扬州军阀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太守,于是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到豫章去。可是不久,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一职又为人取代,诸葛玄无奈只好带着诸葛亮兄弟投奔与之有旧交的荆州牧刘表。  诸葛玄并没有得到刘表的礼遇
期刊
  
期刊
公元4世纪中叶,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突然出现了一支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他们以后向莱茵河等地区的欧洲古代民族日耳曼人发起攻击,迫使日耳曼人西移并侵犯罗马帝国,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  这一民族从何而来?他们是些什么人?为什么突然出现于欧洲?  这些问题虽然历经讨论,但一方面仍然见解纷纭,未能统一;另一方面讨论停留于粗疏的理解阶段,缺乏深入与有创造的见解,有待深入。  有鉴于此,对于这一支民族的历史渊
期刊
笔者此前了解畲族,多是从书本上,而且大都与畲族的历史有关。此次因为参与云南大学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才有了与畲族同胞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庞上,从一幕幕辛勤劳作的画面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畲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它们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也带给我们文化上的撞击。眼前的畲村是美丽的,畲民是温和的淳朴的,他们的文化积淀更是深厚的。    历史源流  我们此次调查的目标是罗源
期刊
在我国古代,“弄潮”是一种游泳戏水活动,这种活动发生在钱塘江海潮倒涌的水面上,具有让人无法置信的巨大难度。历经唐、宋、元、明四代,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江大潮之际与潮搏击,展现出人类的活力和勇气。本文将对“弄潮”的原发本意及真实内容进行考说和分析,希望能够借此展现我国古代人民的勇敢行为和超人本领。  钱塘江,或称浙江,其入海之处地貌构造特殊,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每年农历八月,海潮最大时,海
期刊
香严斋词    此龚芝麓香严斋词初刻本,今日获之石麒许,至可喜也。定山堂集所见往往为近刻全集本,原刻单本传世绝罕。过岭集犹有著录者,至此词集则从未知有原刻,况为徐电发所刊者耶?郁达夫诗云,尚书白发老江湖,卅二芙蓉句不磨。莫怪临危艰授命,只因无奈顾横波。婉而多讽,余深喜之。遂为录之于此。壬辰芒种前一日,黄裳小燕。  癸巳正月廿二日,奉母游吴门,小住二日。漫行拙政园及虎阜山塘之间,春风骀荡,甚快事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