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野天才写像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称之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也是我们艺术创作汲取营养的丰富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是传承人,认识传承人、宣传传承人、保护传承人,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又为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两年多来,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到广东、江西、四川、海南、陕西和香港等地,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收集了许多资料,画了大量毛笔速写。经过艰难的寻访,我觉得只有亲眼见到传承人,对之深入了解,才能对民间文化的“本源性”及其“原发的人文精神”有深刻的认识。
  2011年在京参加“两会”后,我与老伴赶回老家广东中山。3月18日上午,我在横门渔港,见到了咸水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志辉。他年已72岁,身子清瘦,皮肤黝黑,朴实无华,能讲一些广东普通话。据介绍,他15岁就能上台演唱咸水歌,20岁到佛山,与省里的民间艺人同台表演。过去他所在的村子里几乎人人是歌手,干活累了唱,客人来家唱,男女青年表达爱意唱,连酒桌上劝酒夹菜也唱。说话间,吴志辉戴上圆顶宽沿的竹斗笠,腿脚灵便的坐在一条借来的小渔船船头,我在渔港栈板上,铺开宣纸为他画像。画到差不多时,我请他唱唱咸水歌,他唱了几句后意犹未尽,便坐到船里,自由自在地边棹桨边唱。他的歌声音调高昂、韵味浓郁、风格独特,很有感染力。十分有趣的是,这只渔船的女主人听了以后,竟然能与他一唱一和,对歌酬答。咸水歌曲调委婉柔和,旋律热情奔放,歌词直截了当。好一曲动听的水上情歌!尽管时值初春,水面上寒风习习,但这歌声、这情景让我心里热乎乎的!咸水歌真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民间艺术。向女船主道谢后,吴志辉便上了岸,他在画像上题写:“唱花、唱月、唱情,胥家人百年的歌唱。”
  2011年3月的一天,我来到中山西区长洲的黄氏大宗堂。这里现在是中山醉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基地。今年82岁的醉龙传承人黄焯根大叔正在这里等我们。根叔得知我是中山人就更觉亲切,马上拿出醉龙、酒坛等道具,舞将起来。时而舞步雄健豪迈,时而舞姿热烈奔放,尤其是老人装着酩酊大醉的样子特别有趣可爱,如同耍醉拳般。我赶紧拿出宣纸画笔,为根叔画动态速写。舞上一会儿,担心根叔太累,便让他坐在祠堂供桌前摆放的厚圆垫上,为他画像。据介绍,根叔小时候见父亲和村里大人们喜欢舞醉龙,十来岁就开始跟他们学,终于练得一身好舞艺,还学会制作醉龙。他积极在村里各种庆祝活动中展示醉龙舞姿,并且从中注意发现感兴趣的年轻人,热心地教他们。他还在家里亲手雕制了几条醉龙,放在村上的侯王庙里,随时供人观赏、学舞。他让儿子和孙子也学舞醉龙。在画像上,他写了:“形醉神不醉,步醉心不醉。”这正是醉龙舞者形态与心境的绝妙写照。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粤剧艺术家,所创红派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2011年3月23日上午,我来到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这是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对艺术的卓越贡献投资兴建的,也是展示红线女艺术成就、研究红派艺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的文化设施。这天她得知我在一楼,竟亲自下楼来迎我,把我们一行人接到二楼。她已86岁高龄,能这样上下楼梯,着实让人惊叹!在二楼的会议室落座后,她称自己年纪大听力减弱了,让我们对着麦克风来交谈。聊得很投缘,我开始为她画速写。画了一张,意犹未尽,换个角度又开始画另一张。老伴拿出《红线女从艺60周年纪念特刊》,请她讲讲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给她关怀与呵护,老人便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我画完像,她在其中一张上签了名,又毫不迟疑地在另一张上题写了:“我是中国人。”
  2011年3月30日下午,我到景德镇古窑保护区,进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展示区的小门,一眼就望见有位高龄老者,须发皆白,脸上写满沧桑,背已微驼,行动也有些迟缓。经人介绍,得知他就是陈圣发老人,今年已82岁。他10岁起跟师傅学圆器利坯技艺。他说利坯时往往得屏住呼吸,先用手指轻弹坯体各个部位,细心听其轻微的响声,来判断厚薄是否均匀,然后用利坯刀利坯。完全凭经验和手感,泥坯通过利坯才能厚薄均匀、里外一致、个个一样。数十年的手工利坯生涯,他修炼得一手好手艺和一生好脾气。我向陈圣发老人打了招呼后,就动手为他画速写。他继续熟练地表演手中的绝活——利坯。只见一只只晾干而不甚标准的泥坯,经过他的手,对厚薄不匀、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旋削,便很快修得规整如一了。我为老人画好像,他离开工作台,题写了:“巧夺天工,刀锋绝美。”让他稍事休息,可是看见又有游客前来,他就立即回到工作台上,继续表演。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啊!
  2011年4月,我到江西婺源秋口镇。下车后在油菜花盛开的田野里,沿着弯弯的小路,步行到长径村,来到程长庆老人家。他是婺源傩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人今年79岁,是村里傩班年岁最大的老艺人,是长径村傩舞剧团的前任团长。他说自己16岁开始学傩舞。那时傩舞在婺源乡下很流行,长径村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好几个傩班在活动。过年跳傩舞,要跳上一个多月,周边的村子、外乡的村子都来请他们去跳。十年动乱中,傩班里几十个古代傩面具和戏服几乎被烧光,只有4个明代面具和几套民国年间做的戏服,被“长径傩舞”的传人胡振坤偷藏在猪圈里得以保存。这次采访中,我亲眼见到这些古代面具与戏服,顿时感到古风扑面,神秘非凡。程长庆老人说自己一生就喜欢傩舞,跟着胡振坤师傅学会了全套傩舞仪式。年轻时学傩舞肯下功夫,他曾用80天时间,跟周口乡一位傩舞老艺人学会了一出“买年戏”的剧目,带回长径村。现在老了,跳不动傩舞了,就在村傩班里当艺术顾问,教年轻人跳。现任的村傩舞团团长就是16岁那年跟程长庆老人学的。近年傩舞仪式中,程长庆老人司职鼓点,主持祭祀仪式。在我为他作的画像上,他认真地写了:“戏曲活化石,祈福保平安。”
  2011年6月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举行,我专程赴成都。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里,我见到来自四川甘孜州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彭措泽仁。他是典型的藏族汉子模样,性格安静、沉稳、朴实。当时他正埋头雕刻木版经文。一手抱着木版,一手用刀雕出藏语经文,不紧不慢,一笔一划地雕刻,十分用心,十分虔诚。我说明来意,在他雕版时,为他画像。藏族传统印刷工艺历史悠久。目前仅德格印经院完整保留了这一传统雕版印刷工艺,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在实际运用。因此,德格印经院被称为“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 彭措泽仁于1980年向老艺人学习雕刻工艺,至今雕刻了5000多块印版和印经院未曾收藏过的文学作品和画版。他先后培养了20多名徒弟。做了30多年雕版印刷,他对这门手艺很有感情。能够从事刻经工作,这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了彭措泽仁画像,请他写一句话,他很熟练地用毛笔书写下藏文:“德格印经院,我心中永远的宝地。”字体刚健遒劲,富装饰性,更蕴含着金石味儿。   2011年6月的一天,我到成都市郊区的一家敬老院,拜访邹忠新老人。邹老已86岁高龄,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但体态仍魁梧,气色尚佳。听说北京来人为自己画像,他特意让人帮着,穿上崭新的青色演出长袍,拿出珍藏的金钱板,搀扶着坐到房门口椅子上,开始表演。邹老手里那镶着铜钱的三块楠竹板,富有变化地相互撞击着,发出的声音清脆多变而悦耳动听。接着张口演唱,唱腔响亮高昂,充满乡土气息。邹老唱的是自编的个人经历。说唱声情并茂,直指人心,引得疗养院的老人,有的拄拐,有的步履蹒跚,都赶来欣赏,为他鼓掌叫好。“简而不简,简中带繁;小而不小,小中见大;有华有实,薪火相传。”这邹老总结金钱板艺术的话,还有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书赠邹老的诗:“唱的金钱无金钱,听得金钱胜有钱。忠新前辈艺长在,曲苑金荷八十年。”被我分别抄写在为邹老画的两幅像上。
  2011年6月,我到了四川汶川,见到了羊皮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金龙。身处高原,日照强烈,加上长年劳作,今年五十多岁的朱金龙,留着一绺山羊胡子,肤色黝黑,略显瘦小苍老,但精明干练。这一天,他特意穿着羌族服装,头扎白色头帕,脚踏蓝色云云鞋,身挂兽牙、鹰爪、贝壳和我说不上名的法器,一手执神杖,一手执羊皮鼓,腿裹绑腿,装备齐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新建的县体育馆比赛场地上,朱金龙跳起了羊皮鼓舞,馆里顿时有了一种原始、肃穆而神秘的氛围。朱金龙敲击羊皮鼓面,其声响沉闷、浑厚;敲击鼓边,声响清脆、短促。鼓点单一,节奏分明,循环往复。羊皮鼓舞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朱金龙即兴起舞,时而蹉跳步,时而踮跳步,时而商羊步。他还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这些多为自然膜拜和劳动生活的动作再现。动作沉稳、敏捷、粗犷、激烈。他时时还口诵经文,十分虔诚。感谢朱金龙,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古羌舞风。此后我在县体育馆后面、水流湍急的岷江江畔,为他画像。陪同的一位羌族名诗人帮他拟出这样的题词,诠释了羊皮鼓舞的渊源:“从千古高地敲响的鼓,跳动(的)舞。”
  2011年6月,我到四川汶川见到了羌笛国家级传承人龚代仁老人。先请他吹起羌笛,果然这音色与其他笛子很不相同。据当地人介绍,这已不是以前哀婉的曲调,有一种昂扬的元素。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已过去三年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汶川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如今道路畅通、新楼林立。每天当夜幕降临时,汶川县城的广场上,就聚集起羌、藏、汉各族群众,一起唱歌跳舞。据说这里天天都是如此热闹。县领导有时也加入其中与民同乐,载歌载舞。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曾到过此地并留下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如今这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龚代仁老人已76岁,脸色红润,吹笛底气很足。我兴致勃勃地接连为他画了两幅画像。因为不会写毛笔字,根据他的意思,我代他在画旁分别写道:“羌笛心声,古韵幽然”和“羌笛何曾怨杨柳,春风吹生新汶川”。
  2011年的一个夏日,在北京上海京昆名家的一次雅集聚会中,我欣赏到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的演唱。她饰演《牡丹亭·游园》中的杜丽娘。年届70的张洵澎,仍身段优美,扮相姣好,表演也极富感染力。那眼神里的热情,眉梢眼角的风情,热辣而张扬,把个杜丽娘演绎得艳丽而高贵,柔媚而奔放,十分可爱动人。我请朋友事先与她约好,演出后,立即到戏台后临时公用的化妆间里为她画像。这房间比较狭小,人来人往拥挤杂乱。而且没有空调,十分闷热。刚演出下台的她脸上已有微汗。然而她没有怨言,也没急着卸妆更衣去赴宴,安详地坐在一张靠背椅上,当起我的模特儿。我担心她穿着戏装更热得难受,她却说不碍事。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带着怩侬南腔,一笑一颦,优雅自然。画完像,张洵澎从容地题写道:“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带着昆曲之雅的题词,情真意挚。
  2012年大年初五(1月27日)上午,我去海南三亚崖城镇郎典村拜访黄家近老人。车子出了崖城镇就颠簸不平地前行。我来到一排镶着白色瓷砖的平房前,在一棵古老的酸豆树下,见到了黄老。黄家近老人今年74岁。,他高颧骨、凹眼窝、圆鼻头、宽嘴巴,地道的质朴黎家老农民形象,个子略显矮小清瘦,但筋骨健壮,两眼放光。他是黎族打柴舞国家级传人。老人头束织有黎族吉祥图案的红头巾,身穿镶有黎锦宽花边的红色背心,扎着红色腰带,一脸喜气地让我为他画像。乡亲们也闻讯赶来围观。黄老从小务农,识字不多。在我为他画的像上用汉文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请识字的乡亲代笔,以一种建国后,政府帮助黎族人用音标标注的黎文,写下他的心愿:“黎族打柴舞世代传承”。画像后,黄老的儿子邀请一些乡亲,穿上黎族服装,在一块平地上,平行地放上两根碗口粗的木杆,两杆相距2米多宽。又在这两根粗木杆上,横放了五对略细一些的松木棍。松木棍的两端,分别有两个人半蹲在粗木杆的外侧,双手各握一根松木棍端,上下、左右、交叉分合击拍,拍击声铿锵有力,节奏强烈,不断变换。勇敢的舞者灵活轻巧地在木棍间跳跃表演,有时还模仿人类劳作和动物的姿态,惟妙惟肖,生动诙谐。据说,这黎族打柴舞,已由专业舞蹈者改编,曾晋京或赴国外演出,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如今只有这郎典村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打柴舞。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行当全面,生旦净末丑,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得知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京剧国家级传承人尚长荣先生最近在京,我喜出望外。于2012年3月13日下午,接尚老到我画室为他画像。尚老七十有二,宝刀不老,风姿未减。他在我面前坐定,犹如一座山,双手一握,真是气概非凡,一派大家风范!我一面挥毫写下他的独特形象,一面向他请教京剧净角的艺术特色。完成画像后,尚老挥笔题写:“力拔山兮气盖世。”字迹龙飞凤舞,借项羽大将军诗句,赞颂英雄豪气。
  2012年仲春,我见到了安塞腰鼓的“老把式”曹怀荣。曹老汉留着白胡子,穿着黑色演出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背上大红腰鼓,系着红腰带,脚踏白球鞋。我开始为他画像。曹老汉告诉我,在安塞,上至九十九(岁),下至刚会走,都喜爱腰鼓。他8岁起学打腰鼓,曾随大人在延安杨家岭给党中央领导人表演腰鼓秧歌。打了几十年的腰鼓,他的鼓艺高超,表演的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威猛热烈,具有一种阳刚之美。近些年,他应邀在各地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中表演腰鼓。央视《星光大道》和《乡村大世界》栏目曾先后录播他的腰鼓表演。因为我出生在延安,对来自延安的乡亲倍感亲切。曹老汉笑容慈祥,神情质朴,形象也很有特点,令我画起来很是兴奋,一气画成两张像。他也很高兴,竟在房间打起了腰鼓。别看他年已74,走道有些缓慢,可表演时动作利落,步伐稳健,还能做几个跳跃和旋转动作。经商量,我代他分别在画上题写了:“式子慷慨码子硬,陕北汉子茂腾腾”和“鼓槌狂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天撼地”。曹老汉一一签了名。
  2012年完成百余位传承人写真画像后,我结集出版《神工》一书,画像人物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10个方面。此书被誉为“史来第一本以绘像方式为民间艺人树碑立传的画集”。
  只有深入生活,才可能有所创新。我从艺50多年,一直苦苦求索于中国人物画的传神。传神主要有三:一客观之神。所画对象之神,即以形写神。二主观之神。作者自我的情感与表现,即迁想妙得。三笔法之神。此集画像用毛笔写生,拓展古法,在这批写真中,我运用写意线描,放笔直取,将笔势、笔法、笔趣、笔韵,凝聚于笔端,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就在这写意传神之中。我已年届七十,到了艺术上“随心所欲”的最佳时期,然亦不敢有所懈怠,力求多创作精品。继续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写像,尽管辛苦劳累,但我也乐在其中。
其他文献
我做梦了,梦见了表弟,梦见了表弟家的屋子上空那些白的、灰的、黑的翅膀,像遮天蔽日的黄花落叶那般纷纷陨落,发出金钵般的回响。于是,在这寂静的寒夜里,我信手写下了这些文字。  表弟喜欢养信鸽。他一有空就往鸽棚钻,把新婚的表弟媳晾在一边,仿佛他娶她仅仅是走个过场,他真正的妻子是那些信鸽。我曾开玩笑地说,古人有梅妻,你是鸽妻啊。其实我只讲了一半,把“鹤子”给流产掉了。表弟不懂那意思,黝黑的脸膛上露出茫然而
我认识一位离休干部,任厅长多年,人缘好,还有摄影方面的爱好。前年退下来后,变得消沉起来,体质也逐日下降。夫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便听从一位朋友的建议,让他背起沉睡多年的相机去摄影协会走走。  “摄协”里多是年轻的摄影记者,充满青春活力。老厅长很快与青年人混熟了,外出采风,交流技艺,举办影展,又变得潇洒起来,有几位小伙子还变成他家的座上客。最近他又买了一架数码相机,同一帮青年结队西行,说回来要办个“丝
人在天上走,人在云中游,那种地方,是绝对的惬意,又是绝对的高山,绝对的高海拔。川南叙永水尾镇的西溪村,便是坐落在那种地方的村落。未去西溪之前,无法想象那地方的美。等我终于有机会走近她的身旁,我才发现她的美,美得自然、美得纯粹、美得大气、美得让人震撼。  乌蒙山北缘余脉处的西溪,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植被茂密,溪流纵横。楠竹林、冷杉林沿着群山连绵起伏,蔚为壮观。冬天,雪落无声,白茫茫一片。积雪盈
琉球的兴起与衰落,正是中国海洋朝贡体系由扩张到收缩的结果。    2009年3月1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日本,与日本外相签署了将部分驻扎在冲绳的美军撤往关岛的协议,冲绳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冲绳不仅仅有着旖旎的风光和神秘身世,而且,这个位于日本本岛与台湾之间的岛屿,在历史上曾几易其名。它原本并不叫冲绳,而是有一个更为响亮更著名的国号——琉球。  数年前,徜徉在东京著名旧书街神保町的我,偶然购得
1978年至1979年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重建的政治学院的领导,为了获得更多的建校经验,安排笔者搜集整理罗荣桓创办政治学院的资料。因为笔者对原政治学院的情况一无所知,便按照领导的指点,走访了十几位罗帅的老部下和原政治学院的老领导。其中,在走访彭清云将军时,进入他的房间,他用左手同我握手,右边的袖管是空着垂在身边的,这让笔者产生了好奇。在谈完罗帅创办政治学院的事后,应笔者的提问,他讲了自己断臂的
摘要:从循规蹈矩的传统教育迈向主动创新的创客教育,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创客的历程不仅仅在于创作出可见的物,更在于在造物的过程中培育人的创新力。本文作者在开源硬件智造领域,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创新的培养依赖于若干个支点,因此从“选题”“习技”“智作”“升级”四个方面谈开源硬件的创意智造项目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创客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
2009年3月20日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两周年的日子。而事实上,邮政储蓄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一个世纪的风雨后,邮政储蓄上演了一出“返老还童”的精彩大戏。    邮政缘何办储蓄?    早在1910年,冯农等十几位来自大清的留学生,受当时邮传部尚书徐世昌的选派,踏上欧洲的土地,赴奥地利学习邮政业务,其中也包括邮政储金业务,即现在的邮政储蓄。  据天津市邮政局史志办的有关材料,当时,西方很
【摘要】 培养定位是教育的宗旨,教学实施则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途径。文章从网院生源特点和会计职业环境出发,首先论证了网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其教学实施特点;然后对所收集的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和聚类分析的实证方法,反映出目前网院在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教学流程再造”为主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网院; 会计学; 培养
闭经是属于女性月经病的一种。它指的是女子已经年过18岁,仍然没有出现月经或者是月经已来潮、非怀孕而又中断6个月以上,这就是闭经。中医上又称为月经不来、月事不通、女子不月等。  明代的张景岳曾经对此颇有研究,他将闭经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血枯闭经,另一类是血隔闭经。血枯闭经就是指因为肾虚或血虚,体内造血不足,导致无血可下,发生闭经。血隔闭经则是体内血液本来较为充足,只是因为一些外来因素的阻隔,比如素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及党员主体问题的新认识,明确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方向;二是对与党内民主息息相关的集中统一作出新的界定,开始破解发展党内民主始终面临的一道难题;三是对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总结和肯定,积极推进党内竞争性选举。  〔关键词〕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内民主,党员主体地位,集中统一,党内选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