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走出去”的创新机制——以河南少林寺“少林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例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xia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互动的常态,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战略和行动逻辑.少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国际化过程的中西文化互动成果,不仅承载着以文化呈现国际交流的全球化目标,同时也形成了以民间文化助力公共外交的国家使命.少林寺作为少林文化的传播主体,多年来重视海外文化交流,积极主动走出国门,逐步形成了以少林功夫为中介的文化交流机制,进而在个体、群体、国家三个层次发挥出充分而有效的传播中介作用,结合不同的国际环境,大体形成了欧洲、美国、非洲三大发展模式.少林文化“走出去”具有可持续性的动力与活力,在少林文化国际化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海外本土社会化的双向建构,最终以“功夫文化”构建了“文化功夫”为基础的中华自信与国际认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其他文献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实际和世界发展形势,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从中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等,为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发生了全方位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202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姜辉研究员的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出版,该书站位高远、思想深邃、视野宏阔、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是一部用通俗化的学术表达、大众化的理论语言,系统分析、精准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意义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精品力作.该书是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回望建党百年”专项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一经出版就引起
期刊
2021年12月3-5日,“历史唯物主义与第二个百年征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1年年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历史唯物主义与第二个百年征程”这一主题进行了深
期刊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关怀维度表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理论与实践.它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命题与新发展道路结合起来,是对生态文明这一全人类共同进步要求的坚持,是对资本主义内在反生态发展模式的批判与超越.面对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贫富差距存在的长期性与生态公平实现的迫切性、生态价值观念的纯粹性与社会实践的复杂性这三重张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
零工劳动中,以平台模块化用工和弹性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模式客观上给劳动者带来了自由空间,但与此同时,激励性工资带来的“赶工”游戏和多主体超视距监管又使得劳动者对平台的从属内在强化,劳动与资本间呈现出“自由”与“依附”二元矛盾并存的现象.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及不同类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在零工经济时代发生变化.一方面,物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部分转移使得劳动者对平台的依赖在表面上有所减轻;另一方面,数据在平台的高度集中以及资本对数据的占有,又使得劳动者对平台的
通过对余敦康三代文化哲学思想的梳理,对影响中国哲学至深的“古之道术”这一原始思想基因及其发生、衍化、流变的历史过程加以提炼和深化.对三代宗教“多元一体”的凝聚进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文化凝结进程一致性及其“古之道术”的规定性进行了探析.在“共命运体-命运体”关系范畴的考察之下,讨论了《周易》两行营卫论问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7月18-19日,2021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
期刊
家国关系是承载中国文明古今之变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一体”观念是国家宗教的基础,它脱胎于西周的封建宗法制,儒家从中抽象出源于亲亲之爱的德之秩序,形成思想上的家国一体.近代以来,家被认为是压制个人自由的“万恶之源”和与国对立的一己之“私”,家庭制度与现代国家绝不相容.以上观念进入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重视家与国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强调领导干部要以“公德”规范家庭之“私”.“公德”构成领导干部“修身”的内容和“齐家”的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初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应该具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基本格局.其学科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宗教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宗教文化学等分支学科.其学术体系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宗教社会批判等学术理论.其话语体系则包括论及“宗教”“神灵”“拜物教”和“异化”的话语等体系.
民国以降,藏传密宗佛教再次进入汉地传播,很多道家学者做了一些道密合流的阐释.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汉译藏密文献阙如,因而在道密比较和解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误读.民国藏密学者陈健民先生在这方面是特出者,其汉文本藏密研究巨著《曲肱斋文集》其中一篇《中黄督脊辨》,对道家内丹学所涉“黄道周天修证系统”与藏密“中脉法身修证系统”做了道果上的详尽比较.但由于论题所限,其文对“道家黄道周天”所依据的哲理背景,和“藏密中脉法身”修证所依据哲理背景“随教唯识见”与“中观应成见”没有展开论述,留有微憾.本文试图在二者所依据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