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王文娟的性格人生:台上复杂,台下简单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a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文娟塑造了林黛玉、孟丽君、鲤鱼精、春香等200多个越剧艺术形象。
王文娟塑造了林黛玉、孟丽君、鲤鱼精、春香等200多个越剧艺术形象。

  8月6日凌晨,95岁的“林妹妹”王文娟长辞人间,她从天上来,又回到天上去。
  自1958年王文娟、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舞台剧在沪上首演,至1962年改拍越剧电影公映,“林妹妹”即成不朽经典。“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唱段家喻户晓,《红楼梦》也成为越剧舞台上一座极难逾越的艺术高峰。
  林黛玉、春香、孟丽君、鲤鱼精、王玉珍、武则天……王文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200多个越剧艺术形象,60多岁时仍上台演出,并培养了一批“王派”传人。就在一个多月前,王文娟亲自谱曲的越歌《蝶恋花 答李淑一》由上海越剧院8位“王派”传人唱响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先拍戏,再结婚


  1938年,12岁的王文娟从老家浙江嵊县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小小年纪背井离乡,那时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这些,一心学戏,不论练功还是跑龙套,都异常刻苦。
  “我在练功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争气,把戏学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时,我常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我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王文娟曾这样说。
  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当时同孚戏院邀请她作为头家花旦,与邢月芳合作演出。过去挂头牌并不容易,如果头牌挂上去,观众很少,老板的脸色就会不好看,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王文娟平时勤学苦练,又积累过各种龙套角色的经验,第一次挑大梁就收获了不错的反响,此后在同孚戏院的演出票房也一路走高。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王文娟演绎的多个剧目为她打响了名气。她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早上练唱练功,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日夜两场之间排新戏,演完夜场去电台做宣传,回家后还要读剧本至深夜。
  1958年,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舞台剧首演。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一时万人空巷,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深入人心。为了演好这个人物,王文娟下了很大的功夫。演戏时,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复杂多层次的情感。为了入戏,她在后台都不太讲话。演戏前三天,她呆在家里不出门,静下心来阅读《红楼梦》原著和看剧本。
  当时,王文娟和著名演员、导演孙道临准备结婚。导演岑范担心王文娟会因为结婚时新婚宴尔的喜悦,而影响“黛玉焚稿”时悲愤绝望的人物表达,于是和王文娟商量,先拍戏,再结婚。
  开始带徒弟之后,无论是对专业演员还是对业余学生,王文娟的要求都极高,常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黛玉也有硬气”


  1953年4月,有一群越剧姑娘主动申请以参军入伍的方式,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时间长达8个月。王文娟就是其中一员。
  “1953年4月24日,这是我始终铭记的一天。在嘹亮的军乐声中,人们唱着歌夹道欢送。”王文娟曾说,去朝鲜前,每个人都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谁都明白战火无情,万一回不来,这封家书就是诀别,“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于生死的确没有考虑太多。在那个激情年代里,高涨的爱国热情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
  王文娟赴朝鲜后,演的第一出戏是《梁祝》。演到“英台哭灵”时,敌机把电线炸断了,洞里一团漆黑。正当慌乱之际,一位战士掏出随身携带的军用手电筒往台上照,其他战士纷纷效仿,顿时千百束光源汇聚,照亮了舞台。
王文娟在1962 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

  王文娟说过,这是她永难忘怀的一场特殊演出,“在黑暗潮湿的山洞里,台下这些真诚淳朴的面孔,却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光明、热忱和温暖。”
  朝鲜战场上,战士们朴实的情意鼓舞了越剧团,原定的演出场次一加再加。到志愿军司令部演出不够,还要到前线慰问演出。
  到志愿军司令部演出,意味着必须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汽车经过一座临时架起的浮桥时,车子刚冲过桥,一枚炸弹便在我们身后爆炸。前方的敌机飞得很低,在夜色中能清晰看见扫射时发出的红色弹雾。但车子不能停,依然在枪林弹雨中继续前行。”王文娟回忆道。
  去前线,必须要过元山封锁线,那是一条著名的“死亡之路”。30公里长的区域是敌人的重点封锁区,周围布满大炮机枪,头顶上还有敌机轰炸,穿越的难度非常大。“讨论下来,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去,团里一些有家室的同志,虽有顾虑,但还是跟着继续走。”
  在朝鲜,王文娟所在的越剧团参与慰问演出116场,观众达13万余人次。
  这些经历确实和“黛玉”大相径庭。王文娟覺得自己性格很刚硬,“不过黛玉的绵软下面也带着硬。”?
  1961年9月初,应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邀请,王文娟再次赴朝鲜演出。在平壤演出《红楼梦》后,金日成说:“这是中国文学的古典名著,你们演得很好。”并当场提出由平壤国立古典剧场排演《红楼梦》。徐玉兰和王文娟将中国戏曲的“手眼身步法”传授给朝鲜艺术家。一年后,她们又赴朝观看了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演出并作辅导。
  在王文娟的家中,一直悉心保存着两枚军功章,一枚是抗美援朝二等功奖章,一枚是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她说:“这段岁月带给我的人生体验,不仅是两枚军功章所能完全包括的。”

有性格的“性格演员”


  除林黛玉之外,王文娟还演绎了很多经典角色。
  《春香传》中的春香活泼开朗,她惜别爱人的无奈让人动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英姿飒爽,她女扮男装为夫报仇的忠贞让人钦佩;《追鱼》中的鲤鱼精温柔深情,她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惋惜;《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敏锐洒脱、处事果决,容貌变化伴随着心理变化。此外还有晴雯、祝英台、红娘……
  这些角色性格迥异,但王文娟用她平易质朴的唱腔和流畅自然的艺术表演,成功演绎了这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成就了“王派”艺术的一部部越剧经典,王文娟也因此收获了“性格演员”的称号。
  王文娟曾说,演员的表演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别人猜的。要让观众看得懂,在不脱离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用戏曲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来。技巧和唱腔一样,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物的,脱离了人物,就成了纯粹的炫技,再好再漂亮的技巧都应该舍去。
  2016年,90岁的王文娟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献上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她和普通演员一样,化妆、候场,一切听从导演指挥。
  一楼后台忙成一片,即将上台的主演有的在吊嗓,有的在对镜比划身形动作,拿着道具的群众演员如流水般从王文娟身边穿过,场务不时高喊,“XXX,去哪里了?”王文娟始终安静,不为所动。
  彩排持续3个小时,王文娟来来回回上下楼、走台、过台词。只有导演指示“再来一遍”时,她才会低声询问身边人哪里没做好,如何做得更好。
  等到王文娟正式上台,窸窸窣窣的观众席瞬时安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站在我身后的,是8个我演过的角色,比如孟丽君、春香、鲤鱼精……”王文娟感慨地说。
  2017年,王文娟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两年后,她又先后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面对荣誉,她只有一句话——“台上演戏复杂一点,台下做人简单一点”。
其他文献
1 日军以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为首,策划了在张作霖回沈阳途中,将张作霖炸死的阴谋。  2 一九一一八年六月四日清晨,当张作霖乘坐的八号车厢进入皇姑屯三洞桥并从下方通过时,日军立即引爆了上方桥梁上预设的炸药,一声巨响,列车横飞,浓烟升腾。  3 刚刚实施完爆炸,现场立刻有日军人员出现,迫不及待地想确认爆炸效果。  4 张作霖的卫士温守善在爆炸后虽被碎木压住,但仍然奋力爬出,抢救张作霖。这时张作霖的
期刊
1 希特勒窃取了德国总理的宝座后,将德国迅速推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就职后五小时,他就在首次内阁会议上用谎言欺骗内阁成员,要挟总统兴登堡解散国会,举行新的议会选举。
期刊
2015年5月22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在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举行“小人书·大梦想——连环画进校园”现场展示活动。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出席活动。全市部分小学校长、德育干部、教师和学生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会上,由育才学校学生自己构思、创作、绘制的首批原创连环画正式揭幕,全面展现了学校开展连环画阅读工作的成效,展示了育才学子的风采。  育才学校将市教委关于开展连环画阅读工作的相关指示要求具体化
期刊
陈惠冠(1935—)参与创办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并任副总编辑,编审。《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有《牛头山》《仙人岛》等。连环画《黄河飞渡》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三等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  陈惠冠1935年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丧父,小时没上过学。陈惠冠幼
期刊
1 1958年,小山村朝阳沟的乡亲们,兴高采烈地准备欢迎城里下乡来的高中毕业生王银环。  2全村子数拴保家忙得最欢。谁都知道,王银环不但是拴保的同班同学,还是他未过门的媳妇呢。  3日等夜盼,一晃半个月,还不见银环来,拴保娘常倚着门框,遥望村外的山路。一天,她正等得心焦,邻居二大娘来了。  4二大娘哈哈地笑着说:“又想银环哩不是?”拴保娘只是笑。其实,昨儿她一夜没睡着,做梦都梦见银环。  5拴保的
期刊
《银翅蝠》选页之一
期刊
费声福(1927—2009),1944年在上海张充仁画室学画。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连环画报》美术组组长,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中国连环画》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美术全集分类全集·连环画卷》副主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作品有《神火》《停战以后》《涿鹿之战》《仙画》《游赤壁》等。作品《风暴》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脚本一等奖、绘画二等
期刊
力群,1933年与曹白等同学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同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6年10月,在上海与江丰、新波等组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成立“上海木刻作者协会”。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六队”。1938年初,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第三厅美术科任少校科员。1940年初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艺术院美术系任教员。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到晋绥边区工作,任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精准有效开展对下业务指导,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案件审理室建立了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一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共4例。  此次发布的案例,聚焦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性质认定、条规适用、处理处分不精准不恰当等问题,阐释执纪执法要旨、政策策略把握、定性量纪理由、纪法条规适用等内容,持续释放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期刊
2016年3月16日,我尊敬的老朋友、中国连坛巨匠贺友直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令我震惊。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与友直兄相识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1983年,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在湖北襄樊市成立,随后,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也在北京相继成立,我们都是该会领导班子的成员,我与友直兄是研究会的副会长,姜维扑先生是会长,友直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的主任,我是委员,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