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枫桥经验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来源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alzm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枫桥经验是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首创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方法,从提出、推广至今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已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经验和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社区矫正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从首次试点到全国试行,再到刑事立法,逐步向法制化建设发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枫桥经验的目标契合、价值一致,枫桥经验是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重要经验,而社区矫正工作既是刑罚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积极践行枫桥经验,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促进社区矫正制度良好运行。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枫桥经验 关系 困境 发展
  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社区矫正作了有关规定,在法律上明确了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定位,为我国改革完善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当前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背景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如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确保矫正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刑事法治思想的逐步更新,社区矫正这一特殊的刑罚措施也由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从2000年开始,学术界开展了对社会化服刑制度的研究工作,并推出一批理论成果。在学术界的大力推动下,实务界也掀起足够的热潮,许多地方积极将社区矫正工作付诸于行动,如2001年5月,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就向涉嫌盗窃的一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下达了一份特殊的法律文书——社会服务令,要求其到社区进行无薪社会服务两个月,这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大陆地区社区矫正的先河。[1]为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两高两部”[2]于2003年7月10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等六个省(市)进行社区矫正工作试点。
  按照通知要求,自2003年我国试点社区矫正开始,检察机关就同步开展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也逐步被最高检作为刑罚执行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这项工作积极纳入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范畴之中,最高检的内设机构监所检察厅于2005年3月增设了监外执行检察处,从组织上保障了监外执行、社区矫正等法律监督工作。[3]随后,各级地方检察机关纷纷在监所检察部门内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专司这一工作的人员,或将监外执行工作剥离出来单独管理,积极参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依据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司法实践,最高检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指导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使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师出有名”。
  为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两院两部”于2009年9月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2011年2月25日,《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将社区矫正写入刑事立法;2012年3月1日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组织管理、适用对象、矫正实施、工作机制、解除矫正等,作出具体规定,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对社区矫正作了规定;“两院两部”于2016年9月21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为确保社区矫正依法适用、规范运行提供了指导意见。上述系列规定也宣告了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运行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枫桥经验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关系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是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首创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方法,其精髓是“走群众路线”。枫桥经验从提出、推广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实践,而今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枫桥经验已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经验,并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提供重要指导。检察机关的职责在于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因此,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后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复杂化条件下,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成为了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而作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工作既是刑罚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的重要环节。
  (一)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枫桥经验的目标契合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4]由此可见,坚持与发展枫桥经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与社区矫正制度一样,共同致力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共同目标。全面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充分落实专门国家机关管理、监督职能,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会上进行监管改造,既有效体现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打击和震慑犯罪,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的作用,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重新融入社会,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枫桥经验的价值一致
  以人为本,强调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尊重与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5]。纵观枫桥经验,不难发现其群众路线的精髓,而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人本”价值观,贯穿于枫桥经验整个历史脉胳和发展过程当中[6]。社区服刑人员是社区矫正对象,作为被管理者、被监督者,其负有服從社区矫正管理的义务,然而,其享有的人权却不能因此而被剥夺。为保障其权利的充分实现,有必要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有利于实现对被矫正对象人权的保障,更好地体现社区矫正的人本制度设计。同时,社区矫正的适用也应兼顾社会公众的安全,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以公共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实现社矫对象社会化改造的同时要充分维护和保障社会面的总体安全。   (三) 枫桥经验是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重要经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枫桥经验最基本的实现模式,也是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重要实现路径和价值遵循。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在“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中不断推动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政府、社会各界对矫正对象加以“调适”“疏导”,引导其重新回归社会,有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实践证明,社区矫正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据统计,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的重新犯罪率较低,被控制在0.2左右。[7]在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应深入汲取枫桥经验内涵,探索和把握枫桥经验的实现模式,坚持监督协调,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等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在稳定有序的矫正服务中得到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帮助。
  三、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在践行枫桥经验中遇到的困境
  作为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一种尝试,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采用了先试点后立法的做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于2012年3月1日开始施行,这对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但是,由于缺乏配套措施,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践行枫桥经验、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境。
  (一)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矫正的执行
  尽管我国初步形成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其体系仍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矫正的执行,也影响了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监督职责的履行。一是法律有关规定存在冲突。如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而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103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两者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范围的规定存在冲突。二是社区矫正管理主体缺乏执法权,部门衔接存在不及时、不同步的情况。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由不具备刑事执法权的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但司法行政机关要发挥作用,还需由法院裁定罪犯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公安机关对其中的违反规定者实行强制手段,监狱、看守所押送被矫正人员,检察院对各个环节进行检察监督,这种交叉错位容易因部门衔接不及时、不同步而出现监管环节脱管、漏管的情形。三是社区调查评估作为判决、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后期矫正开展的参考依据,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而出现形式化、随意化、缺乏客观性等问题。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缺乏程序保障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并未出台,对检察机关进行社区矫正监督的介入时间、具体程序、监督手段及法律后果缺乏明确规定,导致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缺乏程序保障。同时,我国社区矫正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限制了检察机关监督权的行使。此外,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违法监督,往往从受理申诉、控告以及日常审查工作发现违法行为起介入,启动时间较晚,监督制度实施滞后,无法实现检察监督的预防违法功能,并易导致部分监外执行罪犯失控、脱管、漏管。
  (三)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方式与监督手段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是一种事后监督、被动监督,且手段单一,使检察机关及时、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工作大打折扣。倘若执行机关做出矫正决定后未及时告知检察院,检察院将无法获取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信息,监督也就无法开启。对于在社区矫正中发现的违法情形,《刑事诉讼法》及相关配套性法律法规所确立的监督措施也只有“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这种监督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只能依靠“影响力”在发挥作用[8]。
  四、践行枫桥经验,改革与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与监狱矫正相比,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行刑方式的社区矫正有更大优越性,也是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仅仅是一个开端。如何以枫桥经验为启示,消除重刑主义的消极影响,推动社区矫正本土化,这是我们在改革与完善建设社区矫正制度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刑罚执行监督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责,要使我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能够更迎合时代主流的要求和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就需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一)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我们立足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的司法实践,制定一部与《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制度配套衔接的《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与基本原则做出明确规定,并对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执行主体、执行机构人员构成、执行程序、部门衔接制度、法律监督权限、责任与程序进行明确规定,确定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监督主体地位。同时,最高检要及时制定《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实施细则》,对法律监督的内容进行细化,建立完善的矫正考察评价体系,推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二)强化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监督手段与监督方式
  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对如何实行法律监督、具体程序如何进行细化规定,应有的监督刚性和实效性缺乏,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方式与手段亟待强化。一是要明确检察机关相应的知情权,应在立法中确立社区矫正执行主体定期通报制度,由执行部门定期向检察机关通报执法情况。二是应当建立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审核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的审核权,同时赋予社区作为关键利益主体对调查评估报告的异议权,由检察机关受理申诉并开展审核,保证调查评估报告的客观性。三是要明确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处置程序,并赋予检察机关处罚建议权。对被监督对象未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的情况,以及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应当通过立法明确相应的后续处置措施和程序。
  (三)健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运行机制
  我国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首先面临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的问题,应立足当前司法实际,根据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状况及实际需要,探索建立一项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近年来,广东省检察院大力推动驻镇街检察工作,把检察院的力量下放到基层。据此,我们可以整合检察机关内部法律监督资源,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探索建立“驻镇街检察室 社区检察官联系点的工作机制”,即由驻镇街检察室履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职能,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点进行定期、全面的检察监督,另外可以在一些监外执行罪犯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社区检察官联系点”,设置专用信箱或提供专属的举报电话、网上受理平台等,受理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的控告、申诉、举报,及时处理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的咨询和申诉上访工作。
  注释:
  [1]参见荣容、肖君拥:《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2]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3]林礼兴:《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探索中的成效与问题》,载《检察日报》2012年2月7日。
  [4]《习近平: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 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11/c_117677084.htm,访问日期:2018年3月20日。
  [5]吴忠民:《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缺一不可》,载《中國经济时报》,2007年12月21日。
  [6]赵义:《枫桥经验的启示》,载《南风窗》2013年第22期。
  [7]《司法部:社区服刑人员突破70万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处于0.2%左右的较低水平》,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5/c1001-29024059.html,访问日期:2018年3月20日。
  [8]参见龙宗智:《检察制度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22页。
其他文献
总结离岸外包失败的原因,成为2006中国国际软件外包交易峰会的重头戏。    离岸外包风险虽大,但依然是软件企业竞相投资的热点。  软件外包已经成为近年来业界的热点话题。对于外包的种种理论,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削减成本、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诉求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企业对外包跃跃欲试,追赶印度、振兴中国民族外包产业的呼声更是激发了一大批本土软件企业的豪情壮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涉足于外包这个领域,或是作
内容摘要:经实证研究发现,强制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存在犯罪事实认定难、精神病认定难、“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认定难三大难题,由此又衍生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强制医疗制度适用对象范围狭窄、程序衔接不畅、执行程序缺失等方面。故建议增加程序启动主体及程序启动的灵活性,明确人身危险性认定标准,增强庭审的对抗性,确立以安康医院为主体的执行模式,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监督。   关
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全球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而空气更是我们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当空气被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空中翱翔的鸽子摇身变成了人类信赖的环保斗士!想知道可爱的鸽子们是如何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吗?一起来看看吧!  在伦敦,鸽子的名声不太好。有些人称它们为会飞的老鼠,也有很多人埋怨它们,因为它们的排泄物会造成污染。但现在,在这个有着850万人口的城市里
药品监管创新需求    药品作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保护生命必不可少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药监行业的发展,对药品监督管理的工作任务提出很高的要求,并对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集中力量继续整治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突出问题,始终把严
内容摘要:检察干警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不把职权当特权,常修为检之公德;不拿原则做交易,常思枉法之害;铭记权力即责任,常怀律己之心。  关键词:检察干警 权力观 公德 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们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报告强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质询权、监督权既相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因此,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检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群众工作贯穿检察工作始终,落实到执法办案全过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才能推动检察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现结合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开展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浅谈几点个人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
新刑诉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理论上仍然要警惕“曲意释法”的现象。所谓“曲意释法”,即公、检、法机关利用其解释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话语权”,故意违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原意曲解刑事诉讼法的条文内涵,对刑事诉讼法作出有利于自己却不利于辩方的解释,以扩张自身权力并压缩辩护权行使的空间、抑制辩护权的行使。“曲意释法”现象在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存在,将会极大地减损、抵消甚至架
摘 要:外国人犯罪案件一般具有较本国人犯罪更为复杂的背景和情况,基层检察院在办理相关案件时,除需根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国内法外,还需要考虑到相关的国际法问题。北京是在华外国人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外国人犯罪案件多发。仅以北京市为例,结合外国人犯罪的相关情况,从国际法的角度讨论管辖与豁免、国籍国保护和人权保障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基层检察院对外国人犯罪案件的有效应对。  关键词:外国人犯罪 基层检察院 国籍
一、绩效评估的内涵与外延    从单纯语义学的角度看,“绩效”表示成绩,成效。“成绩”指工作或学习的收获,强调工作或学习结果的主观评价。“成效”指功效或效果,强调工作或学习所造成的客观后果及影响。“绩效”则是对二者的综合[1]。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绩效的英文为Performance,即组织成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的全部表现。需要明确的是,绩效绝对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考核的结果,因为绩效作为组织成员履行
2016年4月18日,“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结合当前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行贿等罪的定罪量刑问题做出了明确回应,有助于消除实务争议,但也存在与对向犯的原理相抵触等不足。  《解释》将多次索贿等八种情形规定为影响受贿罪定罪或法定刑升格的情节,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助于推动量刑合理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