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处成灰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少年,谁能于此有所警惕?”这个“时下”,其实一直延及当今
  清代篆刻大师邓石如有一方闲章——“十分红处便成灰”。炉中燃烧之炭,虽一时很红,但很快便成灰烬。某些搞艺术的人亦如此,虽一度大红大紫,但不久就“红处成灰”,如过眼云烟。
  石涛说:“画事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潘天寿引用此语时感慨:“时下少年,谁能于此有所警惕?”这个“时下”,其实一直延及当今。叔本华说:“各个时代都有两种文学,彼此平行,互不相涉。一种是真的,一种则似真实假。前一种成长为永存的文学,后一种由那些靠科学或诗混饭吃的人所推动。”
  “红处成灰”现象,古今中外文艺界概莫能外。想想我们每年出版的成千上万部作品,有多少是虚幻的泡沫?
  (北方摘自《讀者》)
其他文献
小时候,隔壁邻居叔叔突然给家里买了一辆小车,大家都很羡慕,天天围着看,邻居叔叔也很热情地招呼小孩们上去坐,然后带着大家兜几圈。  没过多久,就沒有小孩再去坐他的车了,包括我。因为我们听其他人说这位叔叔的车是通过倒卖煤炭挣来的。  倒卖煤炭?!那时“倒卖”这个词和“投机倒把”没什么区别。哦,原来那辆小车那么脏,和煤炭一样脏。这件事情只是成长当中一件很小的事,后来我就忘记了。  再后来,读书了,班上有
期刊
期刊
期刊
当大家疯狂地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18岁照片时,妈妈告诉我,她的18岁是和600棵梨树一起度过的。  1990年,妈妈的18岁卡在了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的开端。她的18岁没有蛋糕和口红,只有南方深秋的雨和满山黄绿色的梨树叶。  至于为什么选择去园艺场看梨树,现在妈妈已记不清当年的理由。  18歲前,妈妈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春期“叛逆”少女。在之前几年的中考时,妈妈就和小伙伴商量着不参加:上高中有
期刊
读过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梗概如下。从前,有一位王子,他拥有无数的财富、英俊的外貌和无上的荣耀,而一个巫婆妒忌王子,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他,如何加害他呢?巫婆想出了一条妙计,送给了王子一份名叫天才的礼物,王子很高兴地收下了。时间一年年过去,王子一年年老去,临终前,王子想起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才恍然大悟,是巫婆害了他。  巫婆送给王子天才,怎么是害了他呢?话说王子得到了巫婆送的天才后,无论做什么
期刊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一句话:“关于未来,我们只有两点是确定的:一、未来是不可知的;二、肯定和我们预测的不一样。”哎,那这么说的话,我们做事是不是就不该有前瞻性了呢?反正预测未来没用嘛。  别忙,德鲁克还有另外一句话,他说:“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这话就有意思了。就像最近很多人都在聊区块链,大多数人是害怕自己被未来的趋势落下了。  其实,用德鲁克的理论来看这件
期刊
陈忠实走了,这个消息最初让人迟疑,但即刻也就释然,一个视文学为生命,抱着“垫棺作枕”想法的作家,他的自然生命早晚要耗尽。陈忠实自己曾经写过两篇关于“死”的文章,态度很
祖母于清晨去世,曙光中我默默祷告。我的祷告没有文字,只有思想。人们来到世界时,都是热热闹闹挥舞着拳头,准备大干一場;但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却安安静静的,摊开一双手。这世界上“物”的东西,我们一样都带不走。当我们的灵魂通过那窄长漆黑的生命通道向另一个未知之处飞去时,人世折磨得我们痛苦不堪的一切恩怨是非都释然超脱了。  我想起有这么一句歌词:昨天的太阳,照不到今天的树叶。每一个属于我们生命的太阳是
期刊
【考场佳作品读】  继往开来浙江人(58分)  一考生  滔滔长江,浩浩荡荡,民族母亲河流经浙江,孕育了浙江的水土,涵育了浙江文化,培育了浙江的人才。  浙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余姚的河姆渡已有了相当的文明。从遗迹看来,早在那时人们便已开始群居,有了祭祀,甚至有了阶级有了刑罚。虽然当时文化难免失之暴,失之野蛮,但正是自那时起,浙江人开启了摆脱蒙昧的征程,浙江文化开始自我的成长。浙江,很有可
期刊
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享年74岁。陈忠实是当代文坛最具分量的作家之一,他的离世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哀思。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是重读他的作品,从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