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分子病理改变

来源 :眼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er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失明的主要原因.正常晶状体是富有弹性的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体,是机体内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组织,由晶状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和悬韧带构成.白内障为晶状体透明度下降,表现为晶状体混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白内障也进行了大量分子水平的研究,探讨了白内障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为未来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等治疗白内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白内障分子病理改变的了解,是白内障精准诊治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眼眶原发性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20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眼眶原发性SS的病例,同时回顾性分析文献中已报道的10例眼眶原发性SS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患者女,53岁,因“复发性右眼眶内肿物13余年”收治入院。SS组织病理学:肿瘤由弥漫分布的单一短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少,核分裂多见;肿瘤侵犯结
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眼表肿瘤,包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日光性角化病、结膜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深入了解这些病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眼囊尾蚴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眼囊尾蚴病的临床资料、大体与镜下病理改变。结果:男女性别比1:6,平均年龄24.7(中位数20)岁。临床以眼睑与眼周红肿、肿胀为主要症状3例,视物不清、视力下降2例,复视1例,结膜红肿1例。囊尾蚴寄生于球结膜1例,寄生于眼球内2例,寄生于眼眶内4例。7例均见到猪囊尾蚴,均在虫体内找到石灰小体,其中2例伴有坏死,可在坏死物中找到石灰小体。结论:眼囊尾蚴病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眼内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眼眶型以眼睑与眼周红肿、肿胀为主要症状。找到囊尾蚴虫
【摘要】 目的 分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其比值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价作用及对疾病复发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例,均于入院后第2天抽取外周空腹肘静脉血检测oxLDL、HDL并计算比值,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比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oxLDL、HDL水平及o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信号通路;Nocth;PI3K-Akt-mTOR;JNK/NF-κB/NLRP3炎症小体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21.08.01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最新研究发现,2019年全球有463亿糖尿病患者,有超过400万人死因归于糖尿病,是全球第九大死
【关键词】 翻转课堂;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21.08.016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观看老师制作的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料,学习需掌握的知识,而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目的:探索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对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备细胞块的成功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病理科2
我国的病理学是19世纪末西医东渐过程中,由西方医学传入的。眼科病理专业是由我国眼科先贤在学习大病理科之后,独立在眼科专科医院创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眼科先贤寻求、探索、学习和掌握先进病理学知识,开创和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眼科病理专业。为我国眼科病理学教学、师资培养以及眼科病理学的发展,呕心沥血,艰辛创业,功绩卓著。
目的: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和分级间骨质破坏、神经侵犯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测确诊的30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医学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预后情况等,并系统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组织学分型和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病理组织学分型为筛状型9例(30.0%),实体型10例(33.3%),混合型11例(36.7%),其中实性和腺管混合型4例
该研究旨在研制一种防止行CT增强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造成对比剂外渗的装置,保护被检者不受对比剂外渗的损伤。该装置的设计原理是根据对比剂外渗到注射部位皮下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组织肿胀、血管外组织间隙对比剂积聚,皮肤表面压力增加,利用薄膜式压力传感器检测组织肿胀情况,当压力超过阈值时,控制电路板驱动夹管阀切断高压注射器对比剂经流连接管通道,进而防止对比剂继续向皮下渗透。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感测精度高,可及时切断连接管通道,有效保护被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