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直观的图像方法 解抽象的物理问题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e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高考物理考纲对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五个方面。图像法不仅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且在应用图像法求解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还蕴含著对四大核心素养和另外四个方面学科能力的应用。下面举例分析。
  一、运用图像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更简便
  追及相遇问题涉及两个物理对象和两个运动过程,可以从物理规律出发,围绕速度相等这一临界条件建立位移关系,求出临界条件,进而求解相关物理量;也可以从数学知识出发,借助位移差与时间的函数求解极值或者借助图像直观展现两个运动过程的关系,进而求解相关物理量。
  例1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起时,汽车以a0=4 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此时一辆自行车恰好到达与汽车并排的位置,并保持以v0=6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汽车从启动到恰好追上自行车的过程中,从汽车启动开始计时,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
  小结:求解本题不管是采用物理解析法,还是借用数学知识法,都需要先明确两车是在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采用图像分析法,可以将两个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过程转化成具体且清晰的物理情景,根据作出的v一t图像后的斜率、两图像的交点、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等表示的物理含义,即可求得相关物理量。比较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求解过程可以发现,运用数学方法,尤其是图像法,更直观形象、清晰易懂。
  二、遇到多图像结合问题要做到“三会”
  在涉及多种图像结合的物理问题时,同学们需要做到“三会”,一会识图,即认识图像的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图像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理解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二会作图,即可以依据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规律作出图像,且能围绕着题目分析的需要对图像进行变形或转换;三会用图,即能用图像描述复杂的物理过程,从图像中寻找相关隐含条件,借助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例2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道路上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启动,达到某一速度后以恒定功率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汽车所受阻力恒定。用F表示汽车受到的牵引力,用W表示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用Ek表示汽车的动能,用t和z分别表示时间和位移,如图2所示的四幅关系图像中正确的是(
  )。
  (下转封三上)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因具有复杂、抽象、零碎等特点,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找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选取合适的公式和规律,并联想和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这一开放的过程,会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新课标》也指出,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
概念学习是高中物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学习是推进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具体分析如何借助物理学
小学语文探究式八环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一篇课文所经历的完整过程。该模式力求落实新课标,通过自主性、开放性、民主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多元最值问题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见题型,由于变元多,所以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思维的灵活度要求较高。同學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总是难以找到正确的思路和切入点。为此,笔者特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出以下多种解法,与读者共勉,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一、代入消元转换法  用等式关系代人消元,使变元逐渐减少,将多元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最值问题,从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