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到“激”:唤醒内驱力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guo3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难发现,孩子们吐槽的大多在于父母安排过多,以及比较、打压式的“鸡血”。父母们渴求向上流动,却忽略了通过成绩保障幸福、将学业作为唯一通道的法则,已经不适用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也遗漏了“鸡娃”为亲子关系和孩子身心健康埋下的隐患。
  焦虑的挤压中,我们也看到了另一幅画面:为什么有些孩子无须父母督促,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为什么他们遇到困难会积极解决,持续进步?内驱力是回答疑问的关键。
  // 内外角逐 //
  “人類为了生存,与生俱来有一种驱力,促使人不断学习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孩子天生就热爱真正的学习。”任职于清华THBI儿童认知研究所的邱天在谈起内驱力的话题时表示。在她看来,那种对广义层面知识的渴望、对并非旨在考试的学习的本能,“是写在我们基因里面的”。
  去年夏天,邱天应某科普频道的邀请,连续写了几篇关于内驱力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在几万以上。家长在平台上留下各种疑问:“怎样提升孩子的内驱力”“试水各种兴趣班,想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算是培养内驱力吗”“练琴一会儿就跑下来,怎么让娃学会自我管理”……探讨的热情持续至今。梳理五花八门的反馈,她发现许多父母对孩子内驱力的养成极度渴望,可理解依然存在误区。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来阐述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大众津津乐道的内驱力,实际是该理论模型所研究的内在动机,由此驱动的行为“是个体在没有外界要求、限制和功利的压力的情况下,出于兴趣而产生的”,过多的外驱力则会消磨内驱力,两位心理学家也强调了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从学理上划分,两者区别显而易见,但生活里父母为何时常一头雾水?原因恐怕归结于同时理解内驱力和孩子本身,是摆在普通父母面前不小的难题。“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像一个黑箱子。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做法,家长不理解本质,只能根据现象去猜测,往往会产生‘想当然’的误解。”以孩子配合报课外班为例,邱天按照内驱力三要素把线索拆分:哪些行为会促进内驱力——给孩子充足的关注,花大量时间陪伴,能够提升情感联结,如果老师很好、水平适宜,也可能提升孩子的胜任感;哪些是单纯的外驱力——把时间安排得太满,严重挤压自主感;课程难度和孩子状态不匹配,消磨胜任感;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建立负面的情感联结。而许多家长并无思考,“最终结果是想要的,便以为所有行为都做对了”。
  不再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言论当作事实性根据,很容易导致失衡。外在力量的叠加下,成绩攀比的赛道上人越来越多,内卷与焦虑此唱彼和:海淀妈妈中流传着“4岁掌握1500英文单词还不够”的段子,上海妈妈不同住宅区盛行“鸡娃”鄙视链……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班主任温程坦言,自家娃也差点被卷到这场教育军备赛中,好在理智将家庭拉回了正轨。可身边太多孩子没有那么幸运:他曾教过一个学生,小学时总体发展比较优秀,但随着学段的上升,比较的地域范围扩大,“跟不上漩涡的速度”,到了高中心态完全崩盘,基本放弃了学业。也有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案例,学生始终名列前茅,荣誉加身,状态也积极。
  “明星学生”让其他孩子沦为背景板,恰恰刺激着家长敏感的神经。温程感到,分辨孩子在其中的主动性越来越难,拼命使用外驱力呈现的状态,就是“甩开膀子加油干”。“可怕之处在于,家长将注意力从自己的孩子转移到别人的孩子。别人在学我就在学,哪怕已经不堪重负。似乎只要超越目之所及的‘别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但天外有天,没有人能保障自己永远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才有了魔幻般的“鸡娃”。
  对标旁人眼中的“好”而付出,很难感受真正的幸福,形成自我认同。与此相反,温程眼中的内驱力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去学习,其所衍生的快感真实而快速。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终极梦想,而不是为了父母考大学、丢出一张毕业证开始游手好闲,也就不会走上“啃老族”的道路。
  // 相信自主学习与成长 //
  家长焦虑派生的外驱力,后患随时间显现。杨薇在童书妈妈写作营教课3年,为现状暗暗惊讶:一些孩子自我评价极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也拒绝思考;而一年级的“小豆豆”告诉她,不提前学就不能超过别人;还有些高年级孩子,和家长的冲突激烈,“对爸爸妈妈的恨意,让你根本无法想象”。
  在北京,杨薇算得上“佛系家长”,两个女儿没上幼儿园,没上幼小衔接班。小女儿出生前,她在微软工作了6年,可浸淫越久,越觉得技术和资本无法解决养育中的焦虑。和先生商量后,杨薇辞掉了工作。由于不希望背负太多债务,结婚时就决定不在北京买房,所以一家人没有太大经济压力,“而事实证明,没有房子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影响”。
  她相信孩子小小身体里蕴藏的能量。全职在家时,杨薇学习了蒙台梭利教育。“孩子自己是有学习、成长的能力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专注力是从自己选择工作开始,而成人预备好环境,观察跟随就可以。”也因此,杨薇起初将大女儿送到了一所蒙氏园。然而一段时间后,她察觉园所的管理模式背离了自己理解的蒙台梭利:时间被割裂成一小块一小块,对深度学习有害无益,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每天蒙台梭利工作时间只有一小时”,索性退了园。
  标准化和集约化的育人方式,未必完全适应生命个体的成长状态。竞逐教育资源,更快、更早的起跑,极有可能耗光孩子发展的内在动机。选小学的时候,杨薇特意避开家门口的重点校,选择质量相对普通的学校,老师的教学压力没有那么重,孩子的压力就会减缓。杨薇将女儿没上幼小衔接课程的情况跟老师沟通,达成一致给孩子慢慢学的时间。第一次考试回来,女儿拿着43分的卷子兴高采烈,杨薇感谢老师没有将43在100中的位置及时“科普”。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女儿的成绩渐渐不再“拖后腿”了,因为没有提前学,保持着对学习浓厚的兴趣,语文也可以达到优秀水平。
  “对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孩子是有天然的好奇心的,会主动接触。这种内驱力是呵护出来的,成人不要破坏它。”比起成绩,杨薇和先生更愿意为孩子的兴趣提供用武之地。大女儿十分喜爱动物,尤其是马,杨薇就给女儿报了马术课,还买了许多关于马的百科全书和贴画书。女儿会把课上马的形象和动作画下来,自己去了解马的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   无聊透顶的事情,把产生内部动机的前提都创造好,孩子也未必想做。兴趣无疑是指引内驱力的风向标,但孩子“三分钟热度”的兴趣也困扰着家长。邱天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没有外驱力,孩子对某件事的内驱力也不是一条毫无波动的直线,会受到自身思考的影响,起伏都是正常现象。“从生理角度讲,人通过内驱力提升自己,会在不同的前景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邱天将这种内驱力的自然起伏定性为“良好状态”,如果持续不变,也很容易出现倦怠。而根据她的观察,生活里的“三分钟热度”往往来自家长粗暴的干预、培训班错误的教法以及对功利性目标的迎合。孩子的喜好没有得到合理的支持,更快地浇灭了内在的火苗,逐渐导致对各种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温程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也有类似体会。女儿去上兴趣班,对机构大课讲授的内容和方式并不接受,反而在旁听一对一的美术私教课时兴味盎然。温程的策略是尊重女儿的自主权,虽然原先的三节课才能和私教的一节课价格相当,但女儿在学习中乐此不疲,也滋养了产生内驱力的胜任感。
  // 搭建脚手架的技巧 //
  从长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外驱力一定弊大于利。邱天笃信于此。但她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科学习的内驱力和兴趣,是不可以培养的。
  德西和瑞安曾对外驱力做出详细分类,将其分为外部调节、接受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四种类型的外部动机在自主程度方面有所不同。研究指出,多数行为背后的原因都是多元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常常形成一个连续的谱系。而整合调节作为最自主高级的外在动机,当规则与自我兴趣、信念和价值完全融合时才会发生。通俗理解起来就是,可以通过短期提供外部调节,帮孩子搭建提升内驱力的桥梁。
  究竟如何做?邱天给出的方案是,引入认知冲突来提高学习兴趣。所谓认知冲突,可以拆分为“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和“你以为你不知道,其实你知道”。一些学过的知识,居然有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往往会吊人胃口。就像《小猪佩奇》里,佩奇自认为完全了解森林,正感到无聊时,在猪爸爸猪妈妈的引导下看到脚印,发现森林中有许多东西她还不知道,兴趣立刻高涨。这就是发现已知中的未知。而一个新概念,学生在初次接触感到抽象时,经过教师点拨发现其实就是之前学习过的某条规律,对新概念的求知欲“爆棚”,则是利用了发现未知中的已知来激发内驱力。毫无挑战或完全未知的知识,都难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引入认知冲突,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学习知识边界上的内容,让孩子感到有挑战又有趣、陌生又熟悉,内驱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
  基于此,适宜的难度必不可少。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谈起练琴生涯时表示,父亲常用的方法是将组曲切分成小片段,一天练习两个小节15分钟,从攻克一个个“小山丘”过渡到最难的部分,最终攀上“珠穆朗玛峰”。在邱天看来,当孩子面对的任务太难,没有相对容易的替代品,像马友友父亲拆解任务难度的做法就是必要而睿智的。
  每个孩子都存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成人搭建脚手架,才能助其过渡到下一个发展水平,而非只是粗放地敦促刷题。“不超前学习,不是说不教她们知识。”“放养”女儿们的日子里,杨薇陪她们读英文绘本、看英语动画片,建立英语环境。久而久之,姐妹俩在假想游戏中会自动用英文对话,出国旅行在营地里能和异国小朋友打成一片。为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杨薇让大女儿跟着上《山海经》的国文课。老师把文字的起源、演变用故事讲述出来,虽然女儿一星期才能认几个新字,但由于掌握了文字的来历和含义,几乎不会写错,根基打得牢固。这是孩子自身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杨薇觉得即便身为母亲也必须尊重,才可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杨薇给女儿试了试头部教培机构的语文课程,没想到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对学习的热望已经深深扎根心底。
  以育人初心为原点,温程总结出一条定律:调动孩子的内驱力需要鼓励和夸奖,但不可依赖外在的奖励形式。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他从未发放过类似小红花的奖品。“一方面,好好学习是学生的责任。如果作业完成得好就能获得奖励,意味着宣扬的是‘可以不完成、草草完成’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奖励实际上在构建功利性的教育。孩子为了外部奖励而学习,步入社会后,失去习惯性的奖励或称赞,可能就失去了工作和学习的动力。而功利观一旦形成,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有条件的表扬,无形中抹杀了部分踏实学习的学生的努力。“不同孩子在不同学科的能力必然有所差异,只要认真付出,超越了自己,难道不值得鼓励吗?”温程强调的,是成人切忌怠惰,将教育的良机变为外部力量的统摄,反而消耗内驱力。
  “当园丁还是当木匠,是家长要做出的选择。”当年从三线城市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楊薇对考试升级打怪的路径再清楚不过,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人,父母有责任,但不能决定其人生,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事破坏亲子关系。若真有辅导不了的学业,大可放手“外包”,而非任由情绪的过山车碾压情感联结的纽带。“家长要充当孩子的防波堤,当学校和社会给孩子冲击、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分辨是孩子真的不够好,还是别人的要求太高。”受保护的孩子,不会那么有攻击性,不会为获得表扬而拼命表现,自我是更真实的,也充满了潜力。
  // 不要迷信神话 //
  一个孩子不会对所有事情都产生内驱力,同一件事情也不是所有孩子的内驱力都一样。当家长心中的内驱力越来越接近“神话”时,出现了同样亟须警惕的论调。
  “我不认为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温程直言不讳,学渣到学霸的“逆袭”奇迹极为少见,即便出现,也无法断定仅仅和内在因素有关。“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说明成果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只靠静坐冥想,成绩不可能提升。”
  成长复杂而错综。温程认为,教育要重点关注发生了什么,而非关注想要的答案,否则非常容易掉进叙事陷阱——很少有单一维度的“万能药”,能给教育带来普适性的变化和影响。迷信的结果,父母可能要么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彻底“躺平”,要么就是矫枉过正,回到挤压式外力的老路上。也因此,谈及内驱力话题,温程的态度十分审慎。“内驱力提升肯定会带来变化,从反面来看,没有内驱力也会时常处于痛苦之中。”进一步解释,他指出,就像赛跑一样,人是有自己的生理极限的,跟其他人比较总会面临能力的边界,丧失内驱力的话,衍生的风险和压力可能随时爆发。而依靠内驱力,不断去打磨锻炼自己的兴趣,关注自身的进阶,才是科学而可持续的,帮助人找到不会消解的价值感。   需要看到的是,当我们从事由内驱力带动的事情时,学习一般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里的“学习”既包括读书、做饭这样会产生明显成果的行为,又包括不那么显性的行为,比如看电影这样比较放松的活动,同样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对一生发展来说,学科学习的内驱力并不是唯一项。
  还有哪些领域的学习颇为重要?杨薇和先生倾向于增强孩子同自然的连接。身处自然间肆意玩耍,增强感受力、锻炼独立性,与人和动物沟通、协作以及尊重意识的养成,赋予了孩子不依赖别人的底气。
  伴随两个女儿一道成长,杨薇越发清醒地意识到:“普娃”的精力有限,如果花在了写字和算术上,那么对于自然的观察、情感的发展,必然是相对落后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取舍。这也成为她没有苛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关注某些学科的学习,很可能打击孩子其他的兴趣,导致他们丧失自我探究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支持自己不断挑战的驱动力。
  “教育者不能拘泥于分数,首先应该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和生命问题。”温程的语气凝重而坚定。厌学、轻生……竞争白热化、内驱力脱轨的极端案例,让温程把开展教育的地基牢牢建立在“身心健康”四个字上。而这同样为杨薇一再强调:“我们太重视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了。相信她们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我们愿意陪她们一起寻找。”
  自信大概源自宽松的家庭环境。杨薇的成长过程里,父母很少插手她的生活。亲人的包容和信任,让她拥有更多自主支配的空间,投入在经验和知识的获得中。涵养和唤醒内驱力,并不比直接施压的教育方式简单。成人在工作中做出表率,给生活一些喘息的空间,不仅为孩子的探索带来可能,还是给自己卸压,更容易以平和的状态面对养育中的磕碰。
  “最多的支持,最少的期待。”采访末尾,邱天将家长培养内驱力的最好办法凝练成一句话。她说,无法创设丰富环境、又找不到理想教师的情况下,不如想清楚自己的底线,然后放手让孩子去闯,并悄悄藏起自己的期望。孩子的一幅涂鸦,家长未必能从艺术专业角度评断优劣,那么表示赞许,将每一幅创作挂在显眼的位置,就是智慧的支持。
  教育的形态历来多样,但可以确定的是,好的教育不会把孩子的路变成独木桥。突破圈层的“成功人物”仅是凤毛麟角,大多數人终其一生,仍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少一些“鸡血”,多一些激发。接受孩子的多元发展,让他自己找到致力发展的方向;接受孩子是一个平凡人,教会他经营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避免教育焦虑一代代传递。或许,这正是内驱力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变,道德实践环节必不可少。改变灌输式课堂旧现状,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实践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生动的,且富有个性的过程.”生本课堂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顺应学生天性的教学模式,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主要途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以“生命”为本,以“生活”为本,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教”真正服务于“学”,才能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具有激烈的竞争,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改革和创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激发建筑和行业的活力。针对我国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水平,我国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尤其是创新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桩基础施工技术等,显著的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共性问题,例如很多建筑企业注重突破某些单一技术,导致整理发展缺乏动力。因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比较复杂,因此我国需要加强推广利用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材料,推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使建筑工程施工的综合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select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 with higher ornamental value and stronger cold tolerance for introduct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and to apply them to urban greening,so as to enrich the plant community struct
教育中,有的校长受人尊敬、喜爱,也有的校长被人看轻、疏远。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校长最受师生欢迎呢?  校长要有大格局,大处着眼,不拘小节。  作为校长,应具有全局眼光,教学、管理、德育、财务、安全均装在心中,注重思考、规划学校整体发展。然而,现实中,有些校长却只关注管理工作的细枝末节,大会小会不断开,板着脸端坐在主席台上给教师们“上课”,不是强调考勤就是强调纪律。学校不是不要考勤和纪律,但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保障和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所必须的一种管理行为,它在企业生产运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极为关键且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对人事制度改进、激励机制完善、领导决策力提升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关心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工作后阅读量明显下降,一年可能只读一本书;平时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连轴转,寒暑假才能抽出大段时间读书;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意识不強,一个人读书也比较孤独和难以坚持……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读书热情?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刊编辑部除广泛的问卷调查外,也在微观层面,采访了几位不同地域、教龄、学科的教师,听听他们的声音。  四川广安 高中物理教师安林 教龄4年  怀念大学里浓厚的读书氛围  我在县城高中教物
指出了苗木质量分级可以作为苗木培育的重要参考,海口林场在培育华山松时,运用苗木质量分级对提高华山松树苗移栽成活率,以及改善林场经营质量均有积极帮助。目前行业内常用的苗木质量分级方法有逐步聚类法和平均值±标准差法2种。从海口林场的苗木繁育基地中,选取183棵华山松树苗,测量其苗高、地径、鲜质量、高径比等参数。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标准将苗木分成Ⅰ、Ⅱ和Ⅲ三个级别,对比栽种6个月后测定了当年抽稍长度和成活率。结果表明:应用逐步聚类法进行苗木质量分级,移栽后华山松树苗的生长量、成活率等造林指标差异明显,优
不少中小学都规定,课间除了去卫生间,不允许出教室。许多家长对此颇有微词:在一些论坛和地方政府的网络留言页面,总能看到“为何限制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提问。然而到了校园中,教师们也有说不出的苦衷。没有了“叽叽喳喳”“大声说笑”的学校,孩子的校园生活是完整的吗?教师又有哪些担忧和期待?怎样才能既保证孩子安全、维护学校秩序,又尊重孩子的天性呢?针对这一话题,教育工作者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通过视知觉形式的分析,将色彩、造型和图案介入公交候车空间的互动性研究,以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为目的带给受众不同的视知觉体验,从中体会便捷之功能和审美之感受,并通过视知觉互动引发思考和创新;在公交候车空间中突出以受众为主体,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艺术融入其中,将绘画语言介入公共空间,从而增强受众的文化感知力,也达到美化城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