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配角”倪大红:好的演员就如变色龙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aia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家大院》里的孙茂才、《三枪拍案惊奇》里的王五麻子、《生死桥》里的老巴、《北平无战事》里的谢培东、《新三国》里的司马懿……他被称为“黄金配角”,但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无愧于“戏骨”二字。
  可就是这样一位实力派演员,在表演面前,也有些许无奈。他说:“我喜欢表演,可是表演不喜欢我。”他就是倪大红。这些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那个角色我倪大红也能演啊


  通常有关“你是怎么怎么当上演员”这类问题,我们听得最多的故事是:我陪朋友去的,结果他/她没考上,主考官看上我了……
  但倪大红没这个福气。作为一个长得难看的人,尽管家学渊源,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而且他脑子里似乎从未有过从事其他行业的念头,但“表演”这个门槛,他硬是跨了几次,才算真的入了门。
  虽然倪大红父母是哈尔滨话剧团演员,但他们认为,倪大红没有一张当时流行的“红卫兵”的脸。父母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哪怕做个电工,木匠也行。”
  倪大红自小就想当一名演员。带着这个梦想,上完高中后,16岁的倪大红下乡到了大庆附近的安达农场,成为一名马车夫。去农场时,倪大红带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不久,倪大红打算去长春考点报考上戏。“初试就被刷了下来,当时特别不好意思进家门。”但倪大红根本没有灰心,他觉得迟早会考上戏剧学院的。儿子的这种坚定着实让父母感动,他们觉得不管孩子能否实现理想,也要全力以赴支持他,父亲亲自为他辅导朗诵。
  不甘心的倪大红,又去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结果也没考上。有人就劝倪大红,说你别考了,别浪费这报名费,干点儿别的吧。两次失败对倪大红打击很大,觉得受到侮辱。他们要浓眉大眼的,倪大红心想,怎么着,非得都漂亮?倪大红就不能演坏人?坏人就得倪大红这样的演啊!
  后来,黑龙江鸡西市话剧团来招学员,倪大红一考就考上了。在话剧团确实辛苦,但是有了上舞台的感觉。
  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倪大红还想再考。有人挤兑倪大红说,你还考什么呀?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好片子播放,倪大红看了就想,那个角色我倪大红也能演啊,那个长得也不好看啊,他就觉得还能再考一次。
  回到哈尔滨, 倪大红准备考试,他家住的是三层筒子楼。倪大红练习朗诵唱歌,怕人听见不好意思。去哪儿呢?三楼有个梯子, 推开顶上的木头门,是天棚,有一面对着大街。白天院里的大人上班,小孩儿上学,倪大红就爬到上面去练。
  在倪大红的努力下,这一回他顺利地考上了中戏表演系,成为张光北、何政军等人的同学。
  据说,在是否录取倪大红的问题上,中戏方面有过争议。因为相对其他演员来说,倪大红的年龄偏大,长相也不是那么“标准”,嗓音、形体似乎都不太好。事后,倪大红自己也琢磨,中戏80级招过姜文这样的,长得也不好看,大概负责招生的老师们一想,82级也招个不好看的,就倪大红这样的吧。就这么歪打正着,倪大红进了中戏。

导演说,行,就是你了


  虽然幸运地被录取了,但倪大红却不太自信。一是有父母的否定在先,二是同班同学个个是帅哥靓妹。倪大红以“笨鸟先飞”的姿态,比其他同学更加刻苦,同时把以前爱好阅读世界名著的习惯延续了下去,他先后阅读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一系列作品。
  直到谢晋的出现,才把倪大红残存的一点点自卑扫荡得干干净净。
  1983年的一天,倪大红刚刚上完形体课,晃晃悠悠地往回走,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一切,被坐在不远处车里的谢晋的副导演看在眼里。车里还坐着已经和谢晋合作过《牧马人》的丛珊,中戏表演系80级学生。
  几天后,丛珊到宿舍找到倪大红,说让他去一趟谢晋《高山下的花环》剧组。倪大红就来到新街口的北京军区招待所剧组所在地试戏。
  倪大红要试的角色是《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战士段雨国。谢晋导演问倪大红:“你看过多少本书?知道雨果是谁吗?”倪大红连续说了七八本书,谢导说,你再说点儿,倪大红又说了四十多本。导演说,行,就是你了。
  春节过后不久,倪大红就从北京坐火车去了昆明。这是倪大红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刚上火车时,倪大红还穿着毛裤,带着棉裤,剧组还发了军装,军大衣。火车开到第三天,天气开始变热了,倪大红开始脱衣服,到达昆明火车站时,他就只剩一条单裤了。
  倪大红在云南拍了3个月戏,又到上海拍内景、配音。拍完片子,倪大红回到了学校,还没进校门,他就开始着急,见了同学怎么说话?他一点儿都不觉得自己拍了电影,成了角儿了,反倒很羞涩,很害怕。当然,同学们都挺高兴,说倪大红跟谢导拍电影了,将来前途一片光明。
  最让大家开心的是,倪大红手里有不到200元錢的片酬,他拿了20元钱,请全班男同学去吃饭、喝啤酒。那时,很多学徒的月工资才32元钱,拿20元钱去吃饭,这在当时,是个颇为奢侈的行为。
  时光荏苒,1986年,倪大红从中戏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国国家话剧院。他先是跑龙套,接着是演一些配角。
  现在的倪大红是公认的好演员,有独特的表演方式,但是,当初他的这种表演方式,却受到了质疑。倪大红说:“这一路走来确实很艰辛,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想改行了。当时我在剧院主演了话剧《太阳港湾》,有对我的表演认可的,也有很多人对我的表演提出了质疑,觉得这种表演太不合群了,不统一,太跳。但是实话实说,我觉得那个人物就是应该这样释放。从骨子里来讲,我不愿意放弃自己创作的个性,但是挺痛苦的。后来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找我演了几部话剧,他很理解我,他让我不要丢掉自己创作的个性。从林兆华那儿拍几部戏下来之后,我坚定地觉得我这样做是对的。坚持住了,才会有独特的银幕形象、舞台形象、电视剧形象的出现。”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倪大红总是兢兢业业,质朴甚至笨拙的表面中,无法掩饰其灵光一现的才情。渐渐地,他被剧院的前辈看作是最具潜质的演员。

比这世界慢三秒


  倪大红出演了很多话剧,获得了很多荣誉,谈到话剧和影视剧的区别,他说:“我确实话剧演了不少,其实我觉得电影、电视剧包括话剧,在表演上都是同等的,但是演话剧有一个好处,你不是在摄影机前,而是面对观众,实打实地、面对面地接触,有了这种舞台基础,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你可能会很从容,知道怎么站,手知道往哪儿放,可能会很松弛。”
  思想上的障碍清除后,倪大红的人生打开了新的篇章,他开始对表演有了新的想法。相对话剧剧本而言,纷至沓来的影视剧本都令他觉得没有新意。他开始拒绝片约,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话剧和读书上。
  直到遇到杨亚洲导演的《泥鳅也是鱼》,这个深刻而平凡的剧本打动了他,使得他再度出山拍摄。之前那几年里,倪大红没有拍过任何影视作品。虽然远离影视圈,让他从一个明星变成了演员,但是那几年的沉淀和思索,令他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吸引一个又一个大导演向他抛来橄榄枝。
  2005年,倪大红随《泥鳅也是鱼》剧组去参加东京电影节。东京电影节成为倪大红的福地,不仅因为所主演的《泥鳅也是鱼》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还因为他与张艺谋在电影节上敲定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约。
  其间,东京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张艺谋问倪大红:“大红,最近在干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我下面有个电影,咱们一块儿把它完成了。”
  为什么张艺谋对倪大红如此青睐呢?因为之前倪大红曾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成功地演绎了龙二。当时张艺谋这样对倪大红说:“龙二这个角色非常难演,演不好,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演好了就是非常出彩的,希望你能够把他创造成一个非常出彩的人物。”倪大红做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开拍时,倪大红的戏份大大减少了。为此,张艺谋说:“这件事委屈你了,这么好的演员,创造这么一个角色,当真易如反掌。像你这么认真的演员来演这个角色,我非常放心。”
  此后,倪大红又出演了《乔家大院》里的孙茂才等角色,观众都被他精湛的演技所折服。倪大红虽然不是男一号,但所演的孙茂才最耐人寻味。一名网友认为:“整部电视剧,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孙茂才。实在不好说这个人是好是坏,说他先是好后来变坏了也不准确。谁叫他遇到了乔致庸呢,谁叫他是个穷酸落魄的秀才出身呢,谁叫有个崔鸣十在底下拼命地撺掇呢,谁叫他这么聪明且人情练达呢,谁叫他活在那个没落的清朝末年呢……”还有一位网友认为:“倪大红此人不得了!電视剧《乔家大院》里主角儿乔致庸的重要搭档,一个穷秀才,一个落魄旧文人,却又是乔家家业复兴的关键谋士。这样一个角色,若是演狡猾了,演看似精明了,或者演出了八面玲珑,四方讨好而精于算计的猴头鼠脑都不是不可以的,那也是常人眼中的惯性印象。然而此等人物叫倪大红演,就演出了大大咧咧,粗头粗脑,漫不经心,甚至邋遢了一些的貌像,却没有人说他就不是谋士。”
  有观众将倪大红称为黄金配角,说:“有他演出的电视剧一定会火。”对此,倪大红说:“这个称号我不敢接纳,但心里面真的很高兴。”
  2019年3月,倪大红因为在参演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扮演“作精老爹”苏大强,令人又爱又恨,再度爆红。有观众却说:“倪大红就是凭借‘面瘫’来表演的,好的演员就如变色龙一般,让你无法对其定型。”
  其实,生活中的倪大红,却是有名的话少,有人甚至形容他“开口慢,说话少,像领导。”对于这一点,他说:“媒体朋友说,那个人他不说话,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我现在也想改,但是怎么改,真的不知道。我每回都站错队,不管是哪个发布会,我老是站在主持人旁边,怕站哪儿,却老站哪儿。”说到这里,倪大红也幽默了一把,“听说在各个领域里面有突出贡献的很多人,都不太爱说话,我不算是有突出贡献,但是我属于不太爱说话那一类的。”
  倪大红自称自己的思维,总是比这个世界慢三秒,但,恰恰这三秒的慢速,却让他成为一个认真而努力的好演员。
其他文献
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广西柳州的魏桂芳老人,在老伴去世后,立下遗嘱,将自己与老伴房产的继承权交给了儿子。没想到,这份遗嘱却使得老人之后无法安生,儿媳不孝,儿子继而也“变脸”……  被迫离家,在外租房住的老人,最终选择撤销遗嘱,收回房产,并和两个女儿一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亲人对簿公堂,这起特殊的遗嘱案最终会有怎样的走向?  老妇立遗嘱,不料却遭亲儿“变脸”  尚未到开庭时间,一位八旬老太便在两个
期刊
2017年11月15日,在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十九大台籍代表卢丽安还有她的家人被台湾方面注销户籍一事,发言人马晓光的回答让台胞温暖,让国人自豪:“卢丽安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台湾省籍同胞,她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选择。台湾方面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损她爱家乡、爱祖国大陆的情怀。无论她在台湾是否有户籍,大陆和台湾都是她的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走出国门开眼看世
期刊
近日,武汉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成了朋友圈红人。奶奶叫曹雪梅,爷爷叫崔兴礼,他们结婚已55年。为了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锻炼思维,曹雪梅开了一个叫“开心奶奶”的直播间。每天早晚8点半至10点,她就带着崔兴礼在直播间和网友热情互动,教爷爷说话和脑筋急转弯,感动和温暖了众多网友……心甘情愿嫁给你  曹雪梅和崔兴礼相识于1959年夏天。当年,22岁的崔兴礼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技术人员,正在修建南京长江大桥
期刊
任何我们在失去后所得到的领悟,都遠比失去本身更值得珍重。  ——领悟  你要坚信所有现在越不过去的坎,将来总有一天会被你当成笑话说出来。  ——没有越不过去的坎  做人要快乐,碰见什么事都要面带微笑,多倒霉都一样,生活就这样儿。  ——面带微笑  我们常羡慕别人的幸运,但你不知道那是别人酝酿了很久才发出的光芒。你羡慕别人的美好,却不知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还傻傻地将这一切归结于他们运气好。可这世上
期刊
2018年夏天,热播电影《西虹市首富》讲述了沈腾饰演的王多鱼,一夜之间继承了百亿遗产的神奇经历。而王多鱼需要在一个月内花光10亿元的“挥金”之旅,让人们发现,想要挥金如土,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本文要讲述的这个女主人公,名叫荣怡斯,同样拥有10个亿的巨额财富。她试图用这笔巨资去“撬”别人的丈夫来和她结婚,其经历,让人大跌眼镜……集资源于痴情的爱  2017年2月14日夜晚,五星级酒店里,39岁的荣
期刊
周润发老了。媒体曾无数次追问他,“为什么不要孩子?”发哥总是笑着一句话淡淡带过。近日,周润发宣布将56亿身家全部捐给慈善基金。不久后,发嫂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也证实,“对,已经办妥了。”并首次袒露结婚30年无子女的真相,令人落泪。  发嫂陈荟莲也老了,她瘦得有些干瘪,像是被抽掉了水分。哪怕已经时隔20几年,回忆起失去孩子的往事,陈荟莲依然忍不住泪流满面。“怀胎7个多月时,有一天我的女儿很乖,都没有踢我
期刊
不管你有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不管你有多么单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有心计;不管你多么专业,遇到不懂的人,你就是空白。所以,关键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没有遇对人。别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懂你的,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不需要解释,做好自己。你不可能立刻强大,但尽量快乐!  ——做好自己  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
期刊
震惊全国的山东“辱母杀人案”,女企业家苏银霞被高利贷者纠缠、极度侮辱,其子于欢将侮辱者砍伤至死。  本文也是一起因高利贷而起的刑事绑架案。主人公原本是一名警察,有美满的家庭,然而自从他沾上高利贷,从此走上不归路。  借40万元买官,  身不正招损友缠身  1976年,王伯阳出生于陕西大荔县朝邑鎮。1994年入伍,在兰州当武警。因军事技术过硬,他曾在部队大比武中立过二等功。当兵期间,他在驻地认识了现
期刊
毛澄宇成为中国接受唤醒手术的首位音乐人,也成为我国唱着歌出开颅手术室的第一人。  脑部肿瘤的开颅手术就是术中全麻,术后苏醒,病人像睡了一觉后手术完成。  但有一个女孩,视音乐如命,肿瘤长在脑部深处负责音乐的区域,如果像常规手术那样全麻,有可能导致病人终身失去音乐功能。  2016年7月5日,全国首例开颅唤醒术在北京解放军306医院进行。我国最顶尖的七人专家团队一边开颅一边让女孩演奏唱歌。  留学新
期刊
前夫出轨,她的生命意义只剩下“报复”  2018年初,靳东和江疏影主演的开年情感大戏《恋爱先生》火爆荧屏。而剧中话题度最高的,不是靳东饰演的深情款款的男主角,也不是江疏影饰演的精灵善良的女主角,却是遭遇前夫背叛后满心仇恨、处处报复的女二号“顾遥”。    剧中顾遥的前期人设堪称“完美”,著名医科大学里备受追捧的校花,大学一毕业就与优秀的男友结婚并定居美国,婚后从来不用工作只须照顾好自己的美貌和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