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嘉莉妹妹》的悲剧人生的自然主义解读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xyxyxyx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嘉莉妹妹》主要描写了嘉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幻灭。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以自然主义的角度,从环境、欲望和适者生存法则这三方面分析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嘉莉价值观的改变和人生命运的改变的重要作用,得出环境决定嘉莉悲剧人生的结论。
  【关键词】自然主义 《嘉莉妹妹》 环境 欲望 适者生存原则
  引言
  《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的第一部作品。《嘉莉妹妹》描述了贫困的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的故事。为了摆脱贫困,嘉莉先后与推销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同居,最后又凭借美貌与歌喉成为歌星。无论嘉莉怎样努力,也无法实现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和对幸福的追求。嘉莉的金钱至上的追求是有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由于当时盛行资本主义制度,嘉莉是社会底层人员的代表,面对艰难的生活困境,为了满足生存的欲望,她不得不走上追逐金錢的道路。嘉莉的个人悲剧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美国的社会悲剧。本文试图运用自然主义对嘉莉的悲剧人生进行解读。
  一、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
  自然主义最初是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一切形式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世俗主义。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小说家左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并没有获得完全自由,人类的生活、观点和道德都受到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主义真实地按照事实描写生活,强调环境和遗传对人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以非道德的态度看待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德莱塞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自然主义的影响,写作手法受到自然主义者左拉和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史蒂芬.克莱恩的影响,在写作上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
  德莱塞的童年生活非常穷苦。他15岁的时候一个人来到芝加哥。虽然他的工作辛苦,但是他却被这个充满兴奋和刺激的大城市深深吸引。1889年,他在一位好心的中学老师的帮助下来到了印第安纳大学读书。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他便退学了。后来,他干过很多杂工。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接触下层社会各种人物的机会。1892年,德莱塞成为一名记者。他曾在《环球报》和《共和报》等著名报社任职。由于记者职业的特殊性,他走遍了美国的各大城市,也目睹了城市贫民的凄苦生活,见识了富人的奢侈。德莱塞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使他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情况。此时,穷苦出身的德莱塞,心里充满了困惑。“一切的一切,全在于我们这个有组织的社会是不无价值的呢,还是一无价值?如果是一无价值,那么我们接受的是原始丛林的法则。难道我们接受这个说法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莱塞有很多姐姐。他的姐姐们都或多或少与男人有情感纠葛,从而影响了她们的命运。这一切使德莱塞觉得生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对于穷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这些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德莱塞的文学创作观。
  二、导致嘉莉人生悲剧的因素
  1.强大的环境力量。嘉莉的悲惨命运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这种社会环境主要是贫富、成败、苦乐的鲜明对比。19世纪的美国,消费意识形态强调花费和物质占有。消费给人们带来的已经不是单纯地物质满足,而是对人们虚荣的满足。消费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嘉莉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当嘉莉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嘉莉就已经坐着平步青天的美梦了。当嘉莉在火车上见到杜洛埃时,她“不禁感到相形见绌,脚上的鞋子太破旧”。
  嘉莉来到芝加哥时,嘉莉的姐姐在芝加哥过着穷苦的日子。在芝加哥,女人找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当嘉莉找到工作时,她兴奋地来到工厂上班。但是,残酷的现实将她的梦想击碎了。在车间里,她的身体不仅要承受工作带来的疲惫与痛苦,还有恶劣的环境。“这地方弥漫着汽油和新皮革的混合气味,再加上楼里污浊陈腐的气味,即使在冷天,空气也很难闻。”
  天气越来越冷,嘉莉因为没钱买御寒的衣服而得病,最后失去工作。在嘉莉走投無路时,杜洛埃出现了。他邀请嘉莉到一家大饭店吃饭。此时,嘉莉完全被迷住了。“看看窗外那些服装华丽的人流,也似乎令人兴奋。啊,没有钱是多么让人苦恼!能有钱到这里吃饭是多么开心。”
  环境是嘉莉成为一个受环境支配的人,使嘉莉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刚来到芝加哥的时候,嘉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生活。但是,亲情的冷漠,工作环境的恶劣,天气的变化让嘉莉无法忍受。残酷的现实环境使嘉莉成为杜洛埃的情人。当赫斯特伍德穿着更加得体的衣服和更昂贵的鞋子出现在嘉莉面前时,她认为做赫斯特伍德的情人可以让她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于是,嘉莉愿意和赫斯特伍德逃到纽约。当赫斯特伍德穷困潦倒的时候,嘉莉又狠心地抛弃赫斯特伍德。嘉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终使她获得了成功,但是嘉莉并不感到幸福,反而感到孤单,因为她只是成为了大城市的俘虏,环境的俘虏。
  残酷的现实环境使嘉莉一步一步走向了追求金钱物质的道路。人生的困境和恶劣的环境对嘉莉的悲剧人生起决定作用。
  2.无止境的欲望。在德莱塞看来,嘉莉是环境的牺牲品。残酷的社会环境是嘉莉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拥有金钱意味着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和极高的社会地位。社会现实激发了嘉莉的欲望本能。嘉莉心中的欲望开始一天天膨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嘉莉不得不走上一条追求金钱的道路。
  欲望是人的本能。对嘉莉来说,芝加哥是世界的中心,是唯一能让她摆脱贫困的地方。在小说的开头,刚来到芝加哥的嘉莉被各种各样的商品吸引,并产生了拥有这些物质的欲望。在火车上,嘉莉第一眼就注意到推销员杜洛埃时尚的衣服,并且对杜洛埃产生了好印象。这种好印象是建立在服饰与社会地位基础之上的。嘉莉渴望拥有奢侈品,尤其是那些漂亮衣服和车子,希望这些东西可以提高她的身价和社会地位。当姐姐家的贫穷和杜洛埃的富有形成对比时,嘉莉内心的欲望使她从她姐姐家逃了出来,成为了杜洛埃的情人。   当嘉莉最初来到芝加哥的时候,她主要的欲望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她需要的是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可以遮挡风雨的房屋和能够御寒的衣服。当她和杜洛埃同居之后,她想要的是更加漂亮,更加昂贵的新衣服。当嘉莉和赫斯特·伍德认识后,她有了新的欲望。嘉莉和赫斯特伍德逃到纽约,她发现了更加开阔的天地,又产生了新的欲望。这一次,嘉莉离开贫穷的赫斯特伍德,登上舞台。最后,嘉莉成功了。但是,她的欲望不断升级而又总是得不到满足,因为社会大环境在不停地变化,促使她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嘉莉成为环境的囚徒。
  3.适者生存原则。嘉莉的悲剧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嘉莉的每一次选择都与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嘉莉有着强烈的生存意识。为了求得生存的机会,嘉莉不得不努力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其实,嘉莉并不是一心只想着金钱和物质。面对冷漠而艰辛的现实生活,她只是想要生存下去。美国自然主义学者认为,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而动物的生存过程是暴力相见的,相互厮杀的过程。“人类是无法从生物界排除出去的。”人是动物,动物或者是生物都会竭力去求得生存,这是生物本能。嘉莉就是通过弱肉强食的厮杀后并适应社会生存下来的。
  当赫斯特伍德阻碍嘉莉的成功时,嘉莉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赫斯特伍德。最终,赫斯特伍德自杀了,这更加证明了嘉莉的冷酷。然而,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只有自私自利才能生存下去。根据斯宾塞的进化论,生存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判断人的行为的唯一标准。
  在男权社会里,嘉莉处于劣势地位。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嘉莉曾想过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存。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她,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残忍的生活困境使嘉莉不得不快速适应新环境。只要能够生存,嘉莉可以让自己成为自私自利的人。与嘉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赫斯特伍德,他和嘉莉来到纽约后,面对新的环境迷失了方向,他不愿意工作,只是整天想着自己曾经在芝加哥的成功。赫斯特·伍德的这种态度无疑是放弃了生存的机会。
  嘉莉和赫斯特伍德的不同结局,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嘉莉为了生存,利用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在不需要他们时,又将他们狠心抛弃。为了求得生存机会,嘉莉不得不两次投入他人的怀抱,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是生活的无奈,更是生活的悲剧。
  三、结束语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被异化为只顾追名逐利的机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公平现状打败了传统的清教化理想道德。本文从强大的环境力量、无止境的欲望、适者生存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嘉莉妹妹》中的嘉莉的悲劇人生。殘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困境使嘉莉梦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金钱。环境的变化使嘉莉心中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成为欲望的囚徒和环境的牺牲品。为了求得生存,嘉莉一步一步走上追求金钱物质的道路,在获得物质需求后,嘉莉却感觉更加孤独,这样的结局揭示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环境导致了嘉莉人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柳鸣九.自然主义(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Lingeman,Richard.Theodore Dreiser:An American Journey[M].New York:John Wiley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生产力水平影响女性意识、家庭性别关系影响女性意识和社会劳动参与度影响女性意识三方面探析《十日谈》中女性意识双重性以深入理解女性意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性和女性解放历程的长期性。  【关键词】《十日谈》 女性意识 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一、引言  女性在历史上曾长久地处于被动地位,中世纪尤其缺乏对女性的关怀。运用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十日谈》中女性形象
【Abstract】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 relevance theory can well explain translation phenomenon. Translation is an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which interprets the source la
该研究以浙江省衢县白水畈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例,利用(1:10000)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土地调查资料和土壤的实验室分析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ARC/IN
【Abstract】Fuzziness is a basic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people could express their meanings better by using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movie lines, for the purpose of concise
【Abstract】As a gothic wri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gar Allan Poe believes that terror presented in his gothic novels, is “not of Germany but of the soul”.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how Poe dis
【Abstract】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lexical ability is essential to language learners, and a flurry of scholarly work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as confirmed its importance to the acad
【Abstract】Tennessee Williams, an American playwrigh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widely valued as a representative poetic playwright on singing laments for the declined cavalier South and the f
期刊
本试验于2001-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并对其进行了适用性验证,得出了该模型适用于黄淮海地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