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让专利扼杀了创新
一位老专家曾回忆,中国的兰州和日本曾同时从法国进口化工设备,兰州拿它炼油、日本把它搬入实验室;若干年之后,中国开始从日本进口此类设备。
正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10周年之时,境外机构在针对中国的WTO参与度上,却发起了责难。引发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境外猜测,在中国的产品中,有15%~20%是假货。此前的几天,英国设计师詹姆斯·戴森也发文指责《中国不能靠剽窃英国创意实现增长》。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负责人,于不同的场合都在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喊冤。一个理由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总量一直在增长。但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是,“泛滥成灾”之势使得原本为保护创新而生的专利,正在成为扼杀创新的杀手。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了786万件。在过去的10年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2%,是同期全球水平的5倍多。在2003~2009年,中国的年均专利增长率为26%;相比之下,美国只有5.5%。
多如麻的专利,不是没有水分。“专利”分为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种;在中国的专利中,一半左右都属于“实用新型”,它与“发明”相比,门槛较低、含金量也相去甚远。在中国销往国外的高科技产品中,90%左右的知识产权都由外国企业研发和持有。
中国鼓励企业更多地申请专利。然而美好的预期,并不一定会产生美好的结果。滥竽充数的一个直接而“有效”的后果是,一些专利已经成了不法商人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公众的利器。维权专家屡屡提醒公众、防范虚假宣传的伪劣产品时,都不忘加上一句叮嘱:“此类宣传的一个惯用手段,就是喜欢用获得专利来说事。”
中国希望在2020年,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到2015年,每一万名中国人所拥有的发明专利要达到3.3件。但是与数量相比,含金量的增加更为重要。
可以说,追求数量正是中国渴求创新的体现,但“渴求创新而不能”,最终造就了“东施效颦”般的模仿。这也成了很多知识产权归属之争的起源。因为外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通常会转让技术;吸收了国外技术之后,国内企业再进行自主研发。
也正因如此,究竟“made in where”的问题才总会不时地引发热议;留华的日本学生加藤嘉一也才会在登上CRH2动车后,偷偷揭开洗脸盆上贴着塑胶纸,当“原来的日文说明露了出来”,感到“十分亲切”。
对于日本不照搬别人成果,要有自己的创新,中国科技界的人士是有感触的。一位老专家曾回忆,中国的兰州和日本曾同时从法国进口化工设备,兰州拿它炼油、日本把它搬入实验室;若干年之后,中国开始从日本进口此类设备。
今天的中国,急于创新。而创新,不是急出来的,也不是逼迫出来的。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为了专利而专利,为了创新而创新,也是同一道理。只具有数量的专利,换不来有实力的创新;而当环境和条件齐备了,创新才会自然而然孕育出来。
如果做工程的人员和企业,急于凭借更多的专利,来加重争取更多的项目的筹码,就很难不倾心于“短、平、快”的项目。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求在自己的任内产生成绩,就不会太关注要“十年”才能“树”成的“一木”。如果中国的金融只偏爱国企,那么,小企业即使有再多的活力和创造力,也只能行走艰难、等待遥不可及的投资。
一位老专家曾回忆,中国的兰州和日本曾同时从法国进口化工设备,兰州拿它炼油、日本把它搬入实验室;若干年之后,中国开始从日本进口此类设备。
正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10周年之时,境外机构在针对中国的WTO参与度上,却发起了责难。引发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境外猜测,在中国的产品中,有15%~20%是假货。此前的几天,英国设计师詹姆斯·戴森也发文指责《中国不能靠剽窃英国创意实现增长》。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负责人,于不同的场合都在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喊冤。一个理由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总量一直在增长。但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是,“泛滥成灾”之势使得原本为保护创新而生的专利,正在成为扼杀创新的杀手。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了786万件。在过去的10年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2%,是同期全球水平的5倍多。在2003~2009年,中国的年均专利增长率为26%;相比之下,美国只有5.5%。
多如麻的专利,不是没有水分。“专利”分为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种;在中国的专利中,一半左右都属于“实用新型”,它与“发明”相比,门槛较低、含金量也相去甚远。在中国销往国外的高科技产品中,90%左右的知识产权都由外国企业研发和持有。
中国鼓励企业更多地申请专利。然而美好的预期,并不一定会产生美好的结果。滥竽充数的一个直接而“有效”的后果是,一些专利已经成了不法商人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公众的利器。维权专家屡屡提醒公众、防范虚假宣传的伪劣产品时,都不忘加上一句叮嘱:“此类宣传的一个惯用手段,就是喜欢用获得专利来说事。”
中国希望在2020年,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到2015年,每一万名中国人所拥有的发明专利要达到3.3件。但是与数量相比,含金量的增加更为重要。
可以说,追求数量正是中国渴求创新的体现,但“渴求创新而不能”,最终造就了“东施效颦”般的模仿。这也成了很多知识产权归属之争的起源。因为外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通常会转让技术;吸收了国外技术之后,国内企业再进行自主研发。
也正因如此,究竟“made in where”的问题才总会不时地引发热议;留华的日本学生加藤嘉一也才会在登上CRH2动车后,偷偷揭开洗脸盆上贴着塑胶纸,当“原来的日文说明露了出来”,感到“十分亲切”。
对于日本不照搬别人成果,要有自己的创新,中国科技界的人士是有感触的。一位老专家曾回忆,中国的兰州和日本曾同时从法国进口化工设备,兰州拿它炼油、日本把它搬入实验室;若干年之后,中国开始从日本进口此类设备。
今天的中国,急于创新。而创新,不是急出来的,也不是逼迫出来的。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为了专利而专利,为了创新而创新,也是同一道理。只具有数量的专利,换不来有实力的创新;而当环境和条件齐备了,创新才会自然而然孕育出来。
如果做工程的人员和企业,急于凭借更多的专利,来加重争取更多的项目的筹码,就很难不倾心于“短、平、快”的项目。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求在自己的任内产生成绩,就不会太关注要“十年”才能“树”成的“一木”。如果中国的金融只偏爱国企,那么,小企业即使有再多的活力和创造力,也只能行走艰难、等待遥不可及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