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塑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文精神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人格基础,与科学精神一样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以其超越和批判意识、革新意识和创造意识等内涵特征,规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朝着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健全人格不断进步与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该更新旧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从教育理念与机制上不断推动创新教育向前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塑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格;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2005年钱学森先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之问,高等教育质量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专家、学者寻求答案的热点课题。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钱老对国家民族命运、人才培养表现出了高度关注和忧虑,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和机制问题,其关键词就是“创新型人才”。本文拟从人文精神的视角,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的语义内涵,一是更新,二是创造,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P437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它要求,必须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本身意味着要去打破、改变、创造等。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和品质:一是有可贵的创新品质,要有理想、有抱负,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二是有坚韧的创新意志,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不退却、不气馁,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三是有敏锐的创新观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四是有超前的创新思维,思维方式上具有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五是有丰富的创新知识,这是进行创新研究的基础;六是有科学的创新实践,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总之,创新型人才既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需要有勇于超越、追求自我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人格基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多数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有的学者梳理各种用法的人文精神概念,大致归纳出五层含义:(1)科学层面的含义,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2)道德层面的含义,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3)价值原则层面的含义,即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4)人本主义层面的含义,即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期盼与高扬;(5)终极关怀层面的含义,即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2]P81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内宇宙”,人的无法穷尽的个体差异性,催生了人文科学的“内倾化”思维方法,它要求关注人自身的生存状况,理解人的需要,认识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用人文眼光来度量这个世界,从而也就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所以,人是万物之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是反映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价值尺度,体现在它能为个人的行为确立正确的方向,使人的创造行为产生高效率的创造成果。人文精神促使人们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停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追求。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储备,就会产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层次的需要,产生创造行为,净化和美化人的灵魂,使人在审美的愉悦中增强心智,涵养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创新成效,这是人文精神独到的价值。许多科学家以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着千百万人,除了他们的创造行为和创新成果以外,他们身上的人文关怀意识往往令人折服。这说明人文精神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过程不单纯是一个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须以创新情感为动力。离不开“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和人文精神。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诚挚的热情和强烈的创新激情,可以使人表现出活跃、持久、高效的创造状态。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果的不同。创新个性一般是指有胆识、有恒心、一丝不苟、心胸旷达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它可以使创造主体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求实、稳健、向上的创新状态。
  由此可见,人的创新和创造品质,在方法上主要基于创造性个性和科学思维;在价值观上,基于情感、情趣、道德面貌、文化人格、实现某种价值的愿望和理想等。而作为人文精神重要组成的超越和批判意识、革新意识和创造意识,以及哲学思维等,则是创新和创造的核心内涵。这意味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人文精神塑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应该说,钱学森之问切中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匮乏的命脉。整个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必须直面这一问题。这一拷问首先是对传统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质疑,同时更是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拷问。基础教育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使得广大青少年成了千篇一律的知识接收器,其情感、道德、情操、人格等完全没有得到重视和塑造;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本身缺乏创新。如此,创新教育既失基础又失理念机制。   我们很赞同“教育是人类的本性”[3]P27的说法。因为教育中最根本的关系是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人既有生存问题也有存在问题。生存问题只涉及到具体的存在方式,而存在问题则关系到人存在本身的意义。生存的教育给予人们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生存的理由和根据 [4]P123。即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解决“生存问题”主要通过科学精神,解决“存在问题”则主要通过人文精神。解决“存在问题”是比解决“生存问题”更根本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
  为此,关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立德树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将人文观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高等教育不是产品加工厂,也不是知识传输器,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即既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深切的人文情怀意识和崇高的人文精神,而后者正是传统教育所忽视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要革除固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立足于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才观、创新观和价值观。可以说,高等教育要创新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通过创新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造就富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健全人格,才能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立德树人”首先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因为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其次要重视人文价值教育。所谓创新、创造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如创造型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等等。人文精神价值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付诸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创新人才。我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者有之,更不乏有才无德、有形无神者,甚至流氓文人、科技无赖、知识骗子混淆其中。再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是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教育。创新教育是理念,人文素质教育是手段,而人文精神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只有通过系统的创新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理念、内容体系和方法,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将失去根基,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除旧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文精神培养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也必须把人文精神教育当作一种责任。实施创新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就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确立人文理念。要让学生理解,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对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对民族国家而言,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保证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人文精神、人文理念是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善良、实现人生价值、向往健全完美的人格等价值理想。[5]P151 这些价值在传统教育中不是没有,而是被“知识的传授”这种教育观念淡化和排挤掉了。注重创新应该找回这些价值,并把它还给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人文化”、“人性化”。
  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人文教育。为此,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学科调整和重组,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既有科学文化技能、又使身心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优秀人才。不仅如此,还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既然人文精神的塑造对创新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就应引入人文教育,构建科学有效的、具有创新发展的教育机制,使人文精神有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土壤。
  第三,全面发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人的发展切实成为教育的核心。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适合人才发展的途径。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实践的体验,必须从实践或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创造天性,自主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目标要求,其基本的教育模式应为“问题——生活”模式。
  第四,塑造品格,探索人文教育体系,并将其融入创新教育之中。这里需要重点把握三点:一是建立人文精神知识体系,从育人源头上给予学生理论的认识、知识的感悟。改革课程教学体系,科学设置人文学科的内容,给学生搭建接触人文知识领域的平台,学会思考,学会体悟。因为人文科学注重体验和感悟。人文科学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在人的情感世界中,经验和价值都得以直观显现。在对价值的感悟中,我们不求解释,只待心灵的愉悦和自由。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文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人类本身。它所关注的仅仅是关于人的知识、对人类的本质的认识以及有关我们自己的知识。了解了这些,也就了解了这个真实的世界,同时也就发现了人自身。[6]P23-28 二是建立人文精神中非智力因素培育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的文化品格。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智力上的发展,更重要的人自身的生理、心理、能力、素质、情商等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势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培育体系,这也更有助于实现“知识学习体系”的培养目标。如此,则能形成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去体验、感悟社会人文之美和自然的人性之美,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涵养人文精神。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的灵魂所在。高等教育要找到钱老“世纪之问”的答案,不仅要革新教育本身的弊端和不足,更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的发展。大学要构建自身的人文精神,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依此推动大学教育的创新。以人文精神塑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桂芳.30年来中国人文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郑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义明,男,陕西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教管理理论教学与研究。张沁文,男,陕西理工学院党办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中西文化与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在水泥混凝土中加入膨胀剂将改变水化产物的数量和孔结构,进而影响其抗碳化性能。对掺膨胀剂水泥混凝土的显微结构及抗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膨胀剂用量和碳化过程对混凝土
对济聊高速公路桥梁空心板底局部出现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脱落、钢筋裸露锈蚀等情况,采用丙乳砂浆进行维修。简单叙述了丙乳砂浆施工工艺,对采用的丙乳砂浆进行性能试验,验证了丙乳
研究了硅树脂复合材料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500℃时层间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降低明显,这是由于硅树脂热裂解和重组造成的。利用SEM分析了硅树脂复合材料
准确研究与分析混凝土的早龄期性能,是有效评价混凝土开裂敏感性的前提。温度一应力试验机可以同时进行单轴约束试验和自由变形试验,能准确地测量混凝土早龄期的体积变形、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