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城镇化须立足实际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gou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有媒体报道,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将国家农村城镇化战略简单地理解为“向城镇转移”,或撤销村小,或减少对村级幼儿园和小学的投入并责令其向乡镇合并,造成村级幼儿园和小学向乡镇转移,乡镇高中向县城集中,形成一股“停办村校向城镇合并”之风,导致不少农村地区又现孩子上学难现象。这则新闻再次刺痛了我们的双眼,折射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低龄人口不断减少,为了实现资源整合,调配师资,集中力量办学,不少地区选择撤并学校。但不考虑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撤并学校,是一種简单粗暴的“城镇化思维”。
  村里没了小学,家长缺乏督促子女学习的动力,使得许多学龄儿童不爱读书,甚至不少农村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而跟着打工父母外出的孩子因户籍问题或交不起高昂借读费也难在外地入学。据预测,到202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 万左右。因为受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束缚,尤其是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阻碍城乡人口融合的制度,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城镇教育的体制性难题没有彻底解决,因而这些孩子处于“两头都难上学”的境地。
  此外,教育成本大幅度提高也成为阻滞农村孩子上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农村任教的老教师大部分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等已很难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中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离农”倾向,致使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性断层严重,老教师成为学校的“主角”。这些都使得村办学校师资薄弱,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村办学校教育质量明显不如县城或乡镇学校。要想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家庭不得不舍近求远,为孩子花钱择校,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村孩子上学成本。同时,学校向乡镇、县城集中后,村里孩子上学的交通费、食宿费、生活费等教育成本明显增加。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镇化不仅是物的城镇化,更应是人的城镇化,教育的城镇化。我们希望看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能真正从农村孩子上学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学校进行合理布局,改革制约农村孩子上学难的制度性因素,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使农村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能上好学,真正与城镇孩子接受同等的教育,从而实现农村教育的城镇化。
  责任编辑/黄蜀红
其他文献
所谓专业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主要因共同的研究兴趣聚集在一起的,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的集体组织。它可以是某个年级的教学小组、学校的某个部门或者整个学校。在这之中,教师共同提出问题,协作学习。与常见的年级组由年级组长负责、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这种情况不同的是,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对最后的研究成果负责。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种学习工作小组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领导力。并且,成员间的密切关系和
在意大利,游罢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我反向来到斜塔西边城墙下的一条小街上,犹如来到了上海城隍庙的福佑街。小街两旁,售货亭一个接一个,统一的蓝色尖顶遮阳华盖,特色鲜明,整齐有序。人流熙攘,十分热闹。经营者大多是本地人。但街上的流动黑人小贩,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些黑人,年轻而壮实,机灵得很。他们有的敞开了短大衣,内悬各式手表;有的从肩膀、胳膊到手腕摊着各式眼镜。他们走来走去,向游客兜售。而更多的是挎了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文化越来越趋于多元,谁掌握的语言门类多且富有创新思维能力,谁就容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对学校教育来说,学习外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