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和二三产业带来的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有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环保投入不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完善,自我环境管理的机制缺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等。
关键词:新农村 面源污染 环境污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村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是务必要做好的工作。一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权衡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容易盲目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宁愿不顾及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提出了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这样的环境营造标准。所以说生态环保和生产发展是必须协调起来的,务必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1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困境
1.1 农村生活污染
1.1.1 生活垃圾品种多样化,污染性增强 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其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塑料袋、废旧电池、金属、电子产品明显增多。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还没有具备处理垃圾的相关设备,没有办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置。特别是垃圾填埋场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完全没有办法应付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增长的垃圾量。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的垃圾在一处集聚起来,垃圾渗滤液到处的流动,再加上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没有同意的处理设施,而直接进入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严重的时候还会污染农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1.1.2 农村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表水体日益受到污染,水系淤塞,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已经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型污染特征,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当下我国的很多中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在没有通过相关措施处理之后就排入河道,对于农村的水资源造成了威胁。另外,因为我们国内的河流总体就没有很大的环境承载力,自净能力很受限制,这样的情况都在加重我们境内的河流水受污染的情况。尤其是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之中不断的加大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的使用量以及农膜等塑料制品的数量,对于农田的土质结构和土壤质量都有很大的破坏性。因为化学肥料会打破土壤本身的环境,使得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使得农作物无法很好的吸收养分。话费用量的增加对土壤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必要的浪费,不断增加的化肥流失到河湖之中就会使得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弱着土壤的自净能力,由此循环,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更加重要的是农药污染打破生态之间的平衡,威胁着生物的多样性。农用塑料用品降解消耗的时间长,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降低了粮食的产量。部分的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出现了问题。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了农民身体健康。
1.2 农村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
1.2.1 化肥污染 随着我过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农家肥已经不在继续存在于农用肥系列,逐渐被化肥代替了。因为化肥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单位土地面积使用化肥量过大,这在世界上都算是最严重的。另外,化肥的滥用在导致土壤土质变坏、土地板结,大大的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和空气的质量。
1.2.2 农药污染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使用高毒低效、高残留的农药现象。农药的使用只有1/3左右被农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河流、地下水、土壤及农产品中,不仅给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3 农作物秸杆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中农作物秸杆有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民家中也用上了液化气灶,不需要用秸秆烧灶煮饭、烧菜。农田里大量的秸秆又没有人收购,或一烧了之,或弃之于村边、院落,或堆放于沟渠、道路两旁,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渗入地下水或直接排入河道,不仅浪费了大量尚能发挥作用的能源,而且污染了空气环境、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1.2.4 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养殖业方兴未艾。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污染物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畜禽排泄物、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随意堆放,给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
1.2.5 污、废水灌溉 由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松懈或漏洞,许多地方来自工业、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污、废水都直接排放,使不少乡村河流和中小型水库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进而使被灌溉的土壤和农产品受到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直接引用工业或城市污、废水灌溉庄稼,这些污、废水因重金属超标给土壤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1.3 农村二、三产业带来的污染
1.3.1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近年来,各地利用水库、湖泊和名胜景点,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没有规划和规范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一些水库、湖泊船满为患,餐饮业的污水排放、游人所扔弃的旅游垃圾,使一些旅游景点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
1.3.2 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 部分农村的滥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开采等行为严重的破坏着生态系统功能。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政府。盲目的寻求利益经济指标,以农村土地为代价。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1.3.3 地膜污染 随着大棚农业的日益普及,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使用,农村因此而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在加剧。农膜残留量降低了耕地质量,影响了农作物生长,成为土壤和农产品被普遍污染的又一个源头。原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土高坡滚动的“白色革命”,转眼间成为农村土地耕种者抹不去的伤痛。
2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2.1 由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造纸、冶炼、化工已进入到各个乡镇之中,将各种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农村。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中小企业完全就没安装必要的污染防治设施,再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差,而当地的政府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放宽了限制。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使得农村环境污染大大加重。
2.2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环保投资是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的第一动力源和主导力量。我国政府对于环保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忽视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
2.3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尚待完善 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随处可见,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2.4 农村社区自我环境管理的机制缺失 农村环保问题之所以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与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密切有关。一是农村环保主体不明确,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能真正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负全责,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尽管各级环保系统都设有环境监察执法队,但由于执法人员少、污染企业多,存在“收费过硬、监管乏力”的现象。三是缺乏事前预防及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执法上多以事后处罚为主,只有当严重的污染事件发生了,媒体关注了,相关部门才纷纷充当“灭火队”的角色,而如何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杜绝污染、防止事故的发生,却极少有哪个部门真正当成一件大事去关心。四是农村环保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管理体系目前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之上的,农村环境监测、监察和统计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2.5 农村生态补偿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首先,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条款都分散在《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都缺乏系统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
其次,我国对城乡“垃圾下乡”、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造成对这些污染源依法管理上的困难。
第三,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如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处于空白。尽管我国“十一五”规划、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及立法滞后,现行法律中对农村环保规定不具体,约束性不强,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2006,(4).
[2]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1.16.
[3]卢炯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2).
[4]《检察日报》.第184期5版.环保收费应由“费”改税.
[5]马淑珍,唐跃军.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1,(6).
[6]刘志璟.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应对措施[J].民营科技,2011,(6).
[7]董志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 2011,(11).
[8]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9).
注:本论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20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丹丹(1982-)女,河南安阳人,硕士,中共党员,安阳工学院讲师。
关键词:新农村 面源污染 环境污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村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是务必要做好的工作。一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权衡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容易盲目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宁愿不顾及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提出了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这样的环境营造标准。所以说生态环保和生产发展是必须协调起来的,务必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1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困境
1.1 农村生活污染
1.1.1 生活垃圾品种多样化,污染性增强 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其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塑料袋、废旧电池、金属、电子产品明显增多。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还没有具备处理垃圾的相关设备,没有办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置。特别是垃圾填埋场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完全没有办法应付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增长的垃圾量。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的垃圾在一处集聚起来,垃圾渗滤液到处的流动,再加上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没有同意的处理设施,而直接进入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严重的时候还会污染农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1.1.2 农村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表水体日益受到污染,水系淤塞,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已经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型污染特征,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当下我国的很多中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在没有通过相关措施处理之后就排入河道,对于农村的水资源造成了威胁。另外,因为我们国内的河流总体就没有很大的环境承载力,自净能力很受限制,这样的情况都在加重我们境内的河流水受污染的情况。尤其是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之中不断的加大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的使用量以及农膜等塑料制品的数量,对于农田的土质结构和土壤质量都有很大的破坏性。因为化学肥料会打破土壤本身的环境,使得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使得农作物无法很好的吸收养分。话费用量的增加对土壤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必要的浪费,不断增加的化肥流失到河湖之中就会使得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弱着土壤的自净能力,由此循环,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更加重要的是农药污染打破生态之间的平衡,威胁着生物的多样性。农用塑料用品降解消耗的时间长,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降低了粮食的产量。部分的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出现了问题。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了农民身体健康。
1.2 农村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
1.2.1 化肥污染 随着我过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农家肥已经不在继续存在于农用肥系列,逐渐被化肥代替了。因为化肥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单位土地面积使用化肥量过大,这在世界上都算是最严重的。另外,化肥的滥用在导致土壤土质变坏、土地板结,大大的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和空气的质量。
1.2.2 农药污染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使用高毒低效、高残留的农药现象。农药的使用只有1/3左右被农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河流、地下水、土壤及农产品中,不仅给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3 农作物秸杆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中农作物秸杆有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民家中也用上了液化气灶,不需要用秸秆烧灶煮饭、烧菜。农田里大量的秸秆又没有人收购,或一烧了之,或弃之于村边、院落,或堆放于沟渠、道路两旁,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渗入地下水或直接排入河道,不仅浪费了大量尚能发挥作用的能源,而且污染了空气环境、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1.2.4 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养殖业方兴未艾。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污染物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畜禽排泄物、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随意堆放,给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
1.2.5 污、废水灌溉 由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松懈或漏洞,许多地方来自工业、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污、废水都直接排放,使不少乡村河流和中小型水库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进而使被灌溉的土壤和农产品受到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直接引用工业或城市污、废水灌溉庄稼,这些污、废水因重金属超标给土壤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1.3 农村二、三产业带来的污染
1.3.1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近年来,各地利用水库、湖泊和名胜景点,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没有规划和规范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一些水库、湖泊船满为患,餐饮业的污水排放、游人所扔弃的旅游垃圾,使一些旅游景点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
1.3.2 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 部分农村的滥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开采等行为严重的破坏着生态系统功能。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政府。盲目的寻求利益经济指标,以农村土地为代价。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1.3.3 地膜污染 随着大棚农业的日益普及,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使用,农村因此而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在加剧。农膜残留量降低了耕地质量,影响了农作物生长,成为土壤和农产品被普遍污染的又一个源头。原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土高坡滚动的“白色革命”,转眼间成为农村土地耕种者抹不去的伤痛。
2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2.1 由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造纸、冶炼、化工已进入到各个乡镇之中,将各种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农村。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中小企业完全就没安装必要的污染防治设施,再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差,而当地的政府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放宽了限制。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使得农村环境污染大大加重。
2.2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环保投资是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的第一动力源和主导力量。我国政府对于环保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忽视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
2.3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尚待完善 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随处可见,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2.4 农村社区自我环境管理的机制缺失 农村环保问题之所以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与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密切有关。一是农村环保主体不明确,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能真正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负全责,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尽管各级环保系统都设有环境监察执法队,但由于执法人员少、污染企业多,存在“收费过硬、监管乏力”的现象。三是缺乏事前预防及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执法上多以事后处罚为主,只有当严重的污染事件发生了,媒体关注了,相关部门才纷纷充当“灭火队”的角色,而如何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杜绝污染、防止事故的发生,却极少有哪个部门真正当成一件大事去关心。四是农村环保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管理体系目前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之上的,农村环境监测、监察和统计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2.5 农村生态补偿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首先,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条款都分散在《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都缺乏系统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
其次,我国对城乡“垃圾下乡”、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造成对这些污染源依法管理上的困难。
第三,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如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处于空白。尽管我国“十一五”规划、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及立法滞后,现行法律中对农村环保规定不具体,约束性不强,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2006,(4).
[2]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1.16.
[3]卢炯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2).
[4]《检察日报》.第184期5版.环保收费应由“费”改税.
[5]马淑珍,唐跃军.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1,(6).
[6]刘志璟.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应对措施[J].民营科技,2011,(6).
[7]董志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 2011,(11).
[8]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9).
注:本论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20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丹丹(1982-)女,河南安阳人,硕士,中共党员,安阳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