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三例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方法之一.移植后血细胞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通过二次移植可以治疗血细胞减少,但长期生存率不高.脾脏对移植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动物及临床试验表明,脾脏会影响移植物功能.巨脾与植入的延迟有父.移植前脾区放疗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较快,但移植前切脾或脾区放射对移植总生存率并无明显影响.我们对3例CML移植后全血细胞减少患者,排除其他影响造血恢复的因素后进行脾切除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女,34岁.以"皮肤瘀斑1周,月经量增多伴发热4 d"为主诉于2008年8月23日收住我院.患者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可见大片瘀斑,月经量极大,有血块,伴低热,体温波动于37.5℃左右,肝、脾、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
期刊
随着化疗以及支持治疗的改进,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CR)率达80%~90%,但长期无病生存(DFS)率仅30%~40%[1,2],有相当部分的患者缓解后仍会复发。
期刊
患者,女,57岁.2000年6月因乏力伴左上腹不适半年来我院就诊.查体:轻度贫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脾脏肿大,Ⅰ线6 cm,Ⅱ线8 cm,Ⅲ线-4 cm.血常规:WBC 78.1×109/L.BPC 456×109/L,Hb 93 g/L,RBC 2.89×1012/L,外周血分类:原始粒细胞0.01,早幼粒细胞0.05,中性中幼粒细胞0.08;中性晚幼粒细胞0.10,中性杆状核细胞0
期刊
目的 构建多药耐药基因(mdrl)启动子控制的胸苷激酶一胞嘧啶脱氨酶(CD—TK)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02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cDNA3-mdr1P.CD—TK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转染K562、K562/A02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用PCR、RT—PCR鉴定TK、CD基因的稳定转染与表达,加用不同浓度的丙氧鸟苷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管网络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但,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网络诈骗,网贷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人们的隐私也逐渐得不到保障。本文对网络安全引发的个人隐私的泄露进行了梳理,也给予人们一些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  关键字:网络安全 个人隐私  互联网是一个面向所有人开放的网络,便利于人们的生活。但,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
期刊
患者,男,56岁.1997年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升高(BPC>600×10~9/L),后多次检查血常规,血小板渐渐超过1000×10~9/L,遂至某三级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使用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改用羟基脲治疗(1.0 g每日3次口服),血小板渐渐下降,后羟基脲改用维持量0.5~1.0/d,血小板维持在(200~600)×10~9 /L,患者无不适症状。
期刊
70%-80%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存在骨病,MM患者的骨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主要症状是骨痛,严重者病变可压迫脊髓,危及生命。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主办,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红细胞疾病(贫血)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会议将就目前关于造血功能衰竭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热点问题,邀请著名专家做专题演讲及会议报告,并通过论文交流等形式进行学术讨论。现将征文有关事项
期刊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障碍.从病理生理学的观点,GVHD是体内供者源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攻击宿主细胞和器官的一种过度的炎症反应.近年来对GVHD病理生理过程及细胞因子网络的阐明,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复杂疾病的认识,由此产生了新的防治策略。
期刊
我们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435例成人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发现71例伴8号染色体三体(+8)异常.我们对这部分具有+8异常的病例与正常核型、20q-、-7/7q-、复杂核型患者进行比较,探讨+8异常在MDS中的预后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