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一个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把雨伞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来教育引领熏陶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 726300)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之间互动的情感纽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策略;探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最佳途径。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同时加强自身的提问技巧,不仅能
1 引  言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是参与酸催化反应中的一种重要辅酶 ,大约有 2 5 0多种脱氢酸催化底物反应后 ,引起NADH含量的变化 ,通过对NADH的检测 ,可以间接测定底物浓
摘要:在初中生物科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由“授鱼”向转“授渔”。可以通过:指导自主学习,发挥实验功能,引导横向思维,巧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会渔,喜欢会渔,乐于会渔,善于会渔。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指导 ;学生 ;会渔 ; 人才  现代教育的观念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
本文利用微核检测技术测定了在污染环境下地衣藻体细胞的遗传损伤。并测定出了不同地衣品系对诱变物质的敏感度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英语老师,最近两年我明显发现,学生学英语很困难,很被动。很多学生反应所有学科中最头疼的就是外语,很多偏科的学生也都是其它学科相当优异,而英语很差,几乎一窍不通。更悲哀的是有些学生见到英语老师就想躲;也有学生跟我说如果您不教英语,我们会更喜欢您。所以英语老师们真的该好好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并且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个体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的探索,并带有情绪和向往的心情,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发展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才是教学中的关键,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树立自身的良好师德形象和理性的权威观  教师良好师德形象和理性的权威
1 引  言Cr 的强毒性 ,引起了人们关注。测定Cr 的方法文献报道较多 ,国家标准方法是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但该法受各种共存物干扰 ,并受检出限限制 (最低检出浓度为 0 0 0
摘要: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笔者深深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自主学习是新课程下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养成、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三方面去做。  关键词: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 学习习惯 ; 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阶段目标五个方面十七次提到“自己”
摘要:人类经济活动是有道德价值导向的。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并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向,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学;高中道德;价值观学习;方向  苏联的申加罗夫在《情感与感情是现实反映的形式》中说,“情感领域的不协调是最高的惨淡的现实。情感与感情的世界是在较早的年龄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对道德而言至关重要的情感没有形成
在黄土高原地区 ,研究了不同土内保墒措施对油松幼林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物理性质和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内施用保水剂、绿肥和锯末保墒材料后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等有明显提高 ;且显著提高了油松幼林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 ,与对照相比 ,施用保水剂使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提高了 76 %和 75%、绿肥分别提高了 82 %和 88%、锯末分别提高了51%和 50 %。土壤内施用保水剂时 ,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