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纯粹美学观新辨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4910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王国维这句著名的话有特定的内蕴:“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属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即是说,只有“感情”是“材质”的,王氏指的是作为情感本体的优美和壮美:“……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而“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
其他文献
<正> 邓小平同志6月9日讲话中重申了他已多次提出过的意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没有错”,但是“改革开放必然会有西方的许多坏的影响进来”,因此“要两手抓”;并指出这几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这些话,对于我们反思这几年文学评论工作,同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推进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变革和介绍、吸取西方学术
<正> 吕俊华同志在《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上发表《论自发性》一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自发性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有启迪性、发人深思的问题,值得一读。但卒读之后,又未免使人产生疑窦。吕俊华同志说:“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真诚这是无人能够否认的。而真诚必须是自发的……凡有意识地抱有某种目的的文学都很难完成文学本来的目的。”“许多作者都有这
<正> 我不知道,现今所说的特区文学,究竟如何界定? 是指特区作家的创作吗?可他们的作品,并非全都以特区生活为内容。有的作品,仍以作家原先的生活,过去的经历为创作素材。深刻的人生经验,毕竟有时空的超越性。是指反映特区生活的作品吗?但有些作品,却出自于内地作家甚至北方作家之手笔。特区题材,并非特区作家专利。地处南
<正> 一这些年来,人们对古代文学研究有种种不满和责难。对于一门学科发展的现状有所批评,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而且也未始不是对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推动。但是,报刊上的某些文章,却无视古代文学研究的实际,不适当地以之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作生硬的对比,并由此得出古代文学研究陷入僵化和危机的结论,有些还发出“中国有古典文学,但
<正> 一近年来,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研究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而198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也列上了这一项。这些表明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始终缺少的一环终于到了补上的时候。然而,这并不等于缺环一定能完整地补上。这里的“完整”,是指通过研究者的眼光、见解、感受力,尽可能地去接近那段文学历史的真实。甚至作出那样的预测也不是危言耸听:人们开始注意到了的这一环会不会重新失落? 国统区、解放区(当时的敌后抗日民主
<正> 读了季元龙同志的《“弃文从商”小议》(以下简称《小议》,见《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甚感此文很多处难以令人同意,似有再议一下的必要。《小议》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弃文从商”评价过高。文章认为作家文人“弃文从商”是对“士大夫清高,‘言义不言利’的固有思维模式及社会心态”的反叛,是对“旧轨道”的“脱离”,因而“是同我们古老民族的新生同步的”,“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进步”。这样一来,文章的作者就把那些“飞往特区,开
<正> 审美文艺素质的确认是一种结构的静态研究,而结构的形成则是诸种合力的规范结果。结果是过程的最终体现,体现为历史的动态型结构。所以,审美文艺学的本体是动态化的。
<正> 写一写王晓明和他的同代人,是我的夙愿,但我一直苦于无从写起。王晓明是我的老师,三年前,他给我们上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专授鲁迅一节。那时候,新观念、新方法,尤其是新名词风行文坛,许多熟识的、浅显的东西也跟着陌生、深奥起来。但当时,作为青年评论家的王晓明,从讲课到写文章,用语却极是平实,并没有多少洋味,他向我们讲述着他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分析鲁迅创作的得失,展示鲁迅心灵深处的痛苦,使迷失在神秘的烟雾之中的鲁迅立在地面上。他常用有意无意的语调告诉我们他不
~~
<正>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女小说家只有在勇敢地承认了女性的局限性后,才能去追求至善至美。”这种看法,本身就包含着对女性个性的压抑和对女性人格的弱化。然而,在我们以往的文学中,它却是一个事实。所幸的是,这个事实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一些新起的有个性、有追求的女作家,已在这方面大胆地迈出了挑战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