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下之围》看项羽的悲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kuaile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六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将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昵?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的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五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单位:上海市三林中学
其他文献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爱的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和谐”。而作为语文课堂教育的主体之一的阅读教学更是要追求“和谐”,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共同追求。  一.和谐教育  和谐课堂是“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即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亲切和蔼的表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创设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
如今,各大高校都放宽了转专业的要求。从曾经的211、985到曾经的“双非院校”,从综合类大学到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从老牌学校到后起之秀……  三类放宽  虽然放宽政策呈普遍态势,但革新政策的方法却各有不同,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较大范围内没有任何限制的“零门槛转专业”。此前,浙江大学率先尝试了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即除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入学的学生外,其他所有在校生都可以申请转
天空露出满口黄金牙齿  无数的豹子镇守枝头  星辰太低,树干太高,大地太辽阔  猎手和猎物都嫌枇杷园太小  我乃草芥,仰望的双眸瞬间被欲望刺穿  世间最辉煌的梦境,也不比你昂贵  这多像我那些此去经年的爱情  青生的酸涩记忆,熟过的倒腾胃和生活  如果我记不住你的眼睛,那就记住背影  所有的崇高和卑微都不言而喻  一场风不可能和解我和你的分歧  可我终究无法做到永远把你含在嘴里  如果我夏天不来秋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文言诗文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文言诗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他们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诵”,原本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而“读”既是感知话语的声音,又是抽绎意蕴。我们在培养学生文言诗文学习能力时,首
于安安:1985年出生,北京市丰台区康助护养院院长,致力于推广临终关怀。  为什么一个80后年轻人干起了天天和暮年老人、临终患者打交道的工作?  无数人问过于安安这个问题。  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所工作时,于安安作为志愿者,服务于一家养老机构。在这家养老院,于安安认识了一对老夫妇。老太太在丈夫死后,对死亡极度恐惧,不吃不喝,非常偏执。于安安陪伴她,并给她读一些关于临终的书籍,最后老太太走的时
近几年来一直是话题作文肆行天下,从初中到高中都只是一味训练话题作文,这是造成学生写出“四不像”作文的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的进行分体训练,即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一种文体的训练。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写作上有不小的区别。理科生较长于说理,文科生善于记叙、描写。为此对理科生侧重记叙、描写的训练,即侧重记叙文的训练;对文科生侧重逻辑说理训练,即侧重于议论文的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倪国兴,男,1969年出生,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农村初中骨干校长,绍兴市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现任绍兴县安昌镇中学校长。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陈:倪校长,您好!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之托,前来对您进行一次专访,我知道您公务繁忙,学校最近又正在准备迎接县教育局的办学水平评估检查,首先,对您能在百忙之中安排时间接受我的采访表示感谢。  倪:不客气,十分欢
选择,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考验。于老师庆幸就业之初的选择,是成为一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时光荏苒,从当初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渐生华发,人到中年,回首23年的教学之路,于老师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体育教学,有辛苦的付出,也有丰厚的收获。  坚守渴望,圆梦体育教学  从于老师的小学时期,就开始崇拜他的体育教师,每次看到那漂亮、干净、利落的示范动作,总是心生羡慕。记得有一次下课,他
不同层次的绿,是空山  着上的迷彩服。头顶上的蓝天  与白云,是空山天盆行走的波纹  多年来,我驻扎在空山的空里  吟诗习武。与鸟雀结伴,与树木为邻  与晶莹的露珠,促膝谈心。偶尔  也种下一枚诗歌的意象或隐喻  把麦浪当作我翻过的诗书  将玉米视为我穿行过的青纱帐  每一个汉字,都在马铃薯种植园里开花  他们个个神采奕奕,甚至横空出世  我却倍感小心翼翼,生怕自己  目空一切  散漫的生活  我
当我们回到1930年代现代诗萌动的历史现场,可以发现新诗无意地记录着社会景观的转型,却有意印刻下诗人复杂的心理结构。交通工具在现代都市转型中承担着首当其冲的角色,从人力车、畜力车到机动车的更替显而易见地呈现在现代派诗人的书写中。日常的现代交通构成了理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符码,这些符码的背后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模板构筑起的文化心理。现代派诗人如何借助符码处理本土化的现代经验,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在文本层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