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层治理的模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孕育着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元素.儒法并用的治理思想促成了周朝乡官礼治模式向秦汉时期乡教里治模式转变;两宋时期的乡村自治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基层治理开始由隋唐时期的乡辅里主模式向保甲制发展,国家对基层管控加强;明清时期,里甲保甲开始并行;封建王朝推翻后,国民政府按照民权主义的主张尝试基层自治,但因现实条件不具备转向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打破政社合一体制后,建立起了乡级政权、村级自治模式,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多元参与、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这一变迁过程表明,我国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法兼用的特征,为当前基层治理乃至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灾害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灾害防治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四个时期,完成了由最初以抗灾救灾为主向建立集防灾、减灾、救灾于一体的灾害治理体系的转变.经过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灾害防治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科技为先导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灾害治理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是以史为鉴不断
现行司法解释在认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存在明显的规范错位,主要体现在:将宣扬行为的类型已经扩展到极致,导致部分不符合宣扬性质的行为也被作为实行行为处理.对互联网平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放任行为,不当地将共犯行为理解为实行行为.由于增设了前置的限制处罚规定,人为地造成刑法处罚漏洞.在界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应当强化法益对于构成要素认定的指导意义.宣扬行为的核心语义应当被界定为让他人知晓或可能知晓,单纯的编写、设计等行为应当被排除在宣扬行为之外.尽管本罪在立法上被视为抽象危险犯,但不影响在司法层面
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乡村社会的通道.新时代背景下,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而言,广泛出现于税费时期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式和存在于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行政共同体关系模式不具有存续的空间.赣西G镇通过村治主体的中农化、片组制度的设置以及积极与村干部进行情感互动实现了乡镇两级基于治理责任的连带和捆绑,将村干部吸纳至乡镇的工作任务框架中,建构乡村责任共同体这一乡村关系模式.这一乡村关系模式不仅强化了乡镇治权,而且维系了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模式,保存了村民自治空间,较好地解决了下达至乡镇的国家工作任务向村庄社会的落地问
1920年代的安源工人运动中,歌谣成了组织动员工人的重要媒介.与传统的安源煤矿歌谣不同,安源工人歌谣突破了“田园风味”的自然共同体和以赞“物”为主的虚假共同体的塑造,开创了充满无产阶级共同体想象的歌谣创作实践.这一实践表现出双重叙述面向:一方面,歌谣歌咏阶级“团结”,召唤出工人“建设新社会”的渴望,为工人建构出一种新的生活世界图景;另一方面,这一创作实践表征出早期中国革命文艺遭遇的“革命叙述”难题,在歌谣的话语形态、承载的政治内涵和美学趣味之间呈现出难以弥合的叙述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