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前,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英语课堂中已被广泛应用。它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尤其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任务型课堂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有效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为有效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顺利达到特定的目标,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因此设计的任务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才能使学生高效地理解掌握知识;才能使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可见,教学中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搭建平台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想到的。
例如:在复习和巩固已学的颜色词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拓展一些新词汇,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水彩颜料和调色板,在课堂上设计“调色板”的任务(blue+?=green? +red=pink等)。这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调配颜色来获知结果、掌握新的词汇,同时与学生生活相关,更利于激发其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阶梯性原则
阶梯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从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过渡。即任务间要有梯度、有关联,具有目的性、统一性和层递性。同时,教师在开展每一项任务时,也要确保其连贯和流畅。”如在教学“出国学习或旅游”话题内容时,设计以下几个任务:
(1)Have you ever been abroad?
(2)How would you feel when you were in a new country?
(3)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abroad? Why or why not?
(4)What places would you 1ike to visit? Why?
(5)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alone or with your family/friend?
讓学生结合自己的精力或阅历,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3.可操作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既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使师生易于操作。教师首先要考虑到课堂环境的局限,尽量避免环节过于拖沓、程序过于复杂。教师应结合现有条件,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像课堂讨论、辨论、即兴演讲、即兴表演、记者采访、实事报道等活动都可以在课堂内完成。
4.差异性原则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给同样的人不同的待遇,给不同的人同样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层次布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如:为了让优等生多思、多疑、多问,鼓励他们用英语打电话、向旅行社订票、汇报个人参与某项活动的体验等,使好学生不再感到吃不饱。差异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的效果与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推崇教学流程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倡导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和合作性。由于学习任务具有开发性的特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思考和实践中,轻松获取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知识。如:在阅读教学时,为激活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步入新课的学习,教师要在导入新课上细细打磨,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精心设计的几项任务,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也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标题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激起学生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当学生阅读动机明确,思维活跃时,便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学生整体感知,整体理解,顺利完成教学预设任务。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能调动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但我们深知,课堂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喧哗、热闹,更多的是追求课堂实效。任务型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它使课堂重点突出、容量适度、节奏合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总之,任务型课堂适应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法是值得推广和研究的好方法。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为有效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顺利达到特定的目标,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因此设计的任务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才能使学生高效地理解掌握知识;才能使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可见,教学中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搭建平台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想到的。
例如:在复习和巩固已学的颜色词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拓展一些新词汇,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水彩颜料和调色板,在课堂上设计“调色板”的任务(blue+?=green? +red=pink等)。这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调配颜色来获知结果、掌握新的词汇,同时与学生生活相关,更利于激发其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阶梯性原则
阶梯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从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过渡。即任务间要有梯度、有关联,具有目的性、统一性和层递性。同时,教师在开展每一项任务时,也要确保其连贯和流畅。”如在教学“出国学习或旅游”话题内容时,设计以下几个任务:
(1)Have you ever been abroad?
(2)How would you feel when you were in a new country?
(3)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abroad? Why or why not?
(4)What places would you 1ike to visit? Why?
(5)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alone or with your family/friend?
讓学生结合自己的精力或阅历,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3.可操作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既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使师生易于操作。教师首先要考虑到课堂环境的局限,尽量避免环节过于拖沓、程序过于复杂。教师应结合现有条件,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像课堂讨论、辨论、即兴演讲、即兴表演、记者采访、实事报道等活动都可以在课堂内完成。
4.差异性原则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给同样的人不同的待遇,给不同的人同样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层次布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如:为了让优等生多思、多疑、多问,鼓励他们用英语打电话、向旅行社订票、汇报个人参与某项活动的体验等,使好学生不再感到吃不饱。差异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的效果与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推崇教学流程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倡导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和合作性。由于学习任务具有开发性的特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思考和实践中,轻松获取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知识。如:在阅读教学时,为激活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步入新课的学习,教师要在导入新课上细细打磨,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精心设计的几项任务,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也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标题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激起学生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当学生阅读动机明确,思维活跃时,便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学生整体感知,整体理解,顺利完成教学预设任务。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能调动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但我们深知,课堂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喧哗、热闹,更多的是追求课堂实效。任务型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它使课堂重点突出、容量适度、节奏合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总之,任务型课堂适应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法是值得推广和研究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