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他性利己”价值观的思考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性利己”价值观是在认可人的利己本能的基础上,对人的利己行为的升华。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利他性利己”价值观体现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利益观和个人价值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古人对“利他性利己”价值观的诠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是当今对“利他性利己”价值观的通俗理解。“利他性利己”价值观的内涵反映了人的精神境界和高尚行为,是在认可人的利己本能的基础上,对人的利己行为的升华。我认为:只有承认利己,才能更好地利他,最终实现利益双赢、人际和谐的社会氛围;“利他性利己”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利他性利己”的文化传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就有了人的利益、价值等论述。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也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可见儒家及先秦思想家也承认追求个人利益乃是人本性的一个方面。孔子曾说自己不是“匏瓜”,“焉能系而不食”,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都说明孔子认为个人凭借自身的价值和付出,以交换获取相称的利益回报,乃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儒家也强调寻求个人利益要“以其道取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的求利行为必须不违背法律,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儒家还认为“无益而食厚禄,窃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出有益的工作,却享有厚禄,那就无异于盗窃。但是如果一个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甘于接受与其贡献不相称的低报酬,儒家认为那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的利己观既有别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也有别于杨末、庄周式的消极逃避、不负责的极端利己主义。
  
  “利他性利己”的人本性
  马克思说:“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和逐利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在我们过去相当长时期的意识形态中,“利己”与“个人利益”一直带有某种程度的贬义,几乎和“自私自利”相同。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利己”与“利他”置于绝对的对立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并在法律和制度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护。
  思想家约翰·洛克提出,人是社会的中心,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之后,亚当·斯密斯又发现“个人利益是每一个人的利益”,意思是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任何人都只有去满足他人的利益才能获取自己的利益。越想获取自己的利益,就越必须去满足他人的利益;越能满足他人的利益,就越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他的这个发现,说明了个人利益是良性循环的制约。利益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是实现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体现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我认为,“利他性利己”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体现形式。
  
  “利他性利己”的利他性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正在冲破传统的“你赢—我输、你输—我赢、你输—我输”的思维定势,转而追求“你赢—我赢”的全新境界。从对抗到合作,从无序到有序,从恶性竞争到互惠互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损人损己是恶人,损人利己是小人,利人利己是君子,利人损己是伟人。任何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都不能只依靠自身的力量,都必须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支持。如果为发展自身事业而去损害他人利益,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必然走向衰败。
  
  “利他性利己”的利己性
  “利他性利己”要求人们先满足别人的愿望和要求,然后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价值在先,利益在后,有价值才有利益,没有价值就没有利益,只有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利益;利他是追求价值,只有在服务他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提升和实现价值;利己是追求利益,只有不断提高个人追求价值和利益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得个人利益。
  
  “利他性利己”的驱动性
  人们追求价值的动机是为了利益。从经济学上讲,价值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是具有使用(需求)价值,社会属性则是具有交换(利益)价值。对于个人来说,价值是他人或社会对个人的需要。因此,提高个人价值是提高自我的关键,也是获取个人利益的重要途径。
  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技能上、本事上,要想提高个人价值就要学习。读书受教育是个人增长才干的必要手段。人类科学文化的每一个尖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之上取得的,没有前人的成果做阶梯,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利他性利己”价值观是激发个人学习、增长才干的原动力,惟有这样,个人才能不断进步。
  
  “利他性利己”的和谐性
  “利他性利己”价值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们必须从自身品格着手,加强人际沟通,进而具备诚信、成熟和豁达的三项基本品格。
  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一个缺乏诚信的人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成熟就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信念,又能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有勇气追求个人的利益,又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豁达就是要有广阔的心胸。豁达缘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相信世间的资源人人可以分享,因而在利己的同时也肯于利人。诚信、成熟和豁达是与人沟通的前提之一。建立在“利他性利己”价值观上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增进感情、增强互信,因而人们就可以将个人的聪明才智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浪费在相互对立、相互猜忌上。从“利他性利己”价值观出发,沟通将变得更为直接、简单、通畅和可靠,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团队焉能不实现和谐共荣?
其他文献
去年的“11.15”上海火灾事故发生后,在我们悲痛之余,一个更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提了出来:国民如何加强防火意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呢?不妨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日本,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在日本,有一个法定的纪念日,叫“危险物品防火纪念日”。1964年7月14日,东京川宝组化工公司胜岛仓库发生爆炸火灾事故。在这次火灾中,有19名消防队员牺牲,35名消防队员受伤。这是自日本消防厅成立以来,消防队员伤亡最
根据输变电设施可靠性管理的要求,结合电力生产的现状,从提高输变电设施可用系数指标、计划停运率指标、非计划停运率指标、加强可靠性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提高输变电设施可靠性指
西方文化的病根,在于人把自身变成世界的猜测者及旁观者,通过理性方法求取知识,进而利用这世界、征服这世界,最后使人与世界割裂,忽略了生命的成长.正本清源,唯有从教育着手,
观点  安全文化应该是企业全员所应具备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安全技能的总和,以及为提高这个总和所采取的一切对策与办法。    关于企业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认为,安全文化应该是企业全员所应具备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安全技能的总和,以及为提高这个总和所采取的一切对策与办法。    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    一是规范性。安全文化的出发点,是规范人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