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表的编制不单纯是一项对时间、空间以及人员进行分配的技术性工作,更是学校课程管理理念的展现。传统的课程表编制采用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它讲究逻辑和规范,即依据一定的范例、模式和循序渐进的策略去实施。这种课程表在具体操作中,固然能保证教学的效率,有利于课堂的正常运转和课程监控,但是,它的规范划一、学科取向、应试取向,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忽略了学生生活本身的意义。“以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表的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编制课程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以学习为中心”
的课程表的提出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是由国外学者艾伦、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表设置方式,它是“将学习时间作最大应用,反映出课程的优先事项,并且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最高的优先性,旨在提升学生学习成就”[1]的课程表形式。这种课程表“具有弹性,以学习为导向,时间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而加以组织的,避免了让学习受到严格时间架构的限制;能反映对学生分组的做法,而不会将学生标签化,以便给予全体学生接受高品质课程的机会,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能给予教师适于教学的环境,将教师分配到他们的专长领域,能考虑教师即将任教学科的数目及其类型的偏好,以及对教室安排的喜好。”[2]
二、“以学习为中心”
的课程表的取向
1.以学生取向代替教师取向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它遵循学习的规律,把教师分配到他们的专长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水平来选择教师。另外,这种课程表根据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来决定课程的排列位置和课时量。
2.以学习取向代替学科取向
传统的课程表以学科为取向,把课程表看做是关于学科的时间安排。传统的学科取向的课程表虽然便于管理,但它的时间统一化(全天每个科目都是45分钟一节,偶尔两节连排)、环境固定化(固定的教室),不利于不同学习者学习不同的科目。但事实上,课程表是为学习而设的,而不是为教授学科而设的。以学习为取向的课程表设置,并非是以学科大杂烩的形式出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学习,在保证学科完整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区段时间”来代替“课时”进行教学。“课时”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单位,强调其长度的标准化、固定化和不容改变性。而“区段”强调教学时间的弹性,允许教师根据科目的性质、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调整“区段”的长度。比如:可以以15分钟为一个“区段”教授生活常识,也可以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作为一个“区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
“区段时间”的提出,使时间得到弹性利用,为学习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并为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分层教学、实现课程统整提供了条件。
3. 以发展取向代替应试取向
研究一下当前的课程表,我们就会发现,“考什么就开什么课”是众多学校的教育选择。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这么久了,但在一些中小学的课程表上,连音乐、美术这些课程都没有,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被所谓的“主干科”侵占。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探讨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样的学习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促成学习”。它关注学习的品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环境,最终指向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根据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的优先顺序,将时间分配到数个科目上,而不是根据科目在考试中的地位来决定课时量的多少。
三、“以学习为中心”
的课程表的编制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倡导的理念是引人入胜的,但是,课程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也给课程表的编制带来了困难。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学的混乱、无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时又能很好地贯彻其先进的理念呢?
1.倡导“全体参与”的课程表设计理念,设立专业的课表研究委员会
“全体参与”指的是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课程表的设计活动中来,大家通过积极讨论,确立学生所需要的课程、教师能力范围内所能提供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分组,自由选择任教教师,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向学生提供课程。课表研究委员会的任务是确认学校课程所要面对和处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疏通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并对“全体参与”背景下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学理上的论证。
2.统筹课程表的时间安排,增强时间弹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时间的弹性利用,在这方面,国外的区段式课程表、轮调式课程表、循环式课程表比较有代表性,可资借鉴。
(1)区段式课程表。把每天的教学时间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的时间不是固定的,可以以较短的时间单元为一个区段来安排小型课程,也可以分派给教师团队大单位的时间区段,再由他们根据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需要来决定哪位教师具体占用多少区段。
(2)轮调式课程表。按照轮流调换时间段的理念排列课表,如在周一第一节上的数学课,在周二改为第二节上,在周三改为第三节上,其他课依此类推(见表1)。这种设置方式,使学生每天都能接触所学的课程,把学习遗忘率控制到最低水平。由于人的生物钟的差异,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而这种情绪表现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轮调式课程表避免将某一科课程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照顾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3)循环式课程表。改变传统的以周为单位的循环方式,拟订不同的时间周期进行课程循环。比如:3天循环课程表,课程以3天为一个周期循环一次,到第四天重新进行循环。此外,还有6天循环课程表、10天循环课程表、月循环课程表等。学校可以根据课程属性以及学习的进度自由地调整循环周期。
3.设置合理的程序来分派空间,以便将流动性降到最低
由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强调“最大限度地服务学习”,而学习的不确定性、时间的弹性化,会导致空间的流动性过大而使学校难于管理。因而,课表研究委员会要采用人工与微机结合的编排手段,设置科学的数学模型,编制合理的程序来管理空间,以便将流动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Allan A·Glatthorn 著,单文经等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Anderson,l.w.(1985).Policy implication of research on school time,School Administrator,40,25-28.
一、“以学习为中心”
的课程表的提出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是由国外学者艾伦、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表设置方式,它是“将学习时间作最大应用,反映出课程的优先事项,并且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最高的优先性,旨在提升学生学习成就”[1]的课程表形式。这种课程表“具有弹性,以学习为导向,时间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而加以组织的,避免了让学习受到严格时间架构的限制;能反映对学生分组的做法,而不会将学生标签化,以便给予全体学生接受高品质课程的机会,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能给予教师适于教学的环境,将教师分配到他们的专长领域,能考虑教师即将任教学科的数目及其类型的偏好,以及对教室安排的喜好。”[2]
二、“以学习为中心”
的课程表的取向
1.以学生取向代替教师取向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它遵循学习的规律,把教师分配到他们的专长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水平来选择教师。另外,这种课程表根据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来决定课程的排列位置和课时量。
2.以学习取向代替学科取向
传统的课程表以学科为取向,把课程表看做是关于学科的时间安排。传统的学科取向的课程表虽然便于管理,但它的时间统一化(全天每个科目都是45分钟一节,偶尔两节连排)、环境固定化(固定的教室),不利于不同学习者学习不同的科目。但事实上,课程表是为学习而设的,而不是为教授学科而设的。以学习为取向的课程表设置,并非是以学科大杂烩的形式出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学习,在保证学科完整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区段时间”来代替“课时”进行教学。“课时”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单位,强调其长度的标准化、固定化和不容改变性。而“区段”强调教学时间的弹性,允许教师根据科目的性质、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调整“区段”的长度。比如:可以以15分钟为一个“区段”教授生活常识,也可以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作为一个“区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
“区段时间”的提出,使时间得到弹性利用,为学习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并为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分层教学、实现课程统整提供了条件。
3. 以发展取向代替应试取向
研究一下当前的课程表,我们就会发现,“考什么就开什么课”是众多学校的教育选择。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这么久了,但在一些中小学的课程表上,连音乐、美术这些课程都没有,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被所谓的“主干科”侵占。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探讨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样的学习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促成学习”。它关注学习的品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环境,最终指向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根据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的优先顺序,将时间分配到数个科目上,而不是根据科目在考试中的地位来决定课时量的多少。
三、“以学习为中心”
的课程表的编制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倡导的理念是引人入胜的,但是,课程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也给课程表的编制带来了困难。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学的混乱、无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时又能很好地贯彻其先进的理念呢?
1.倡导“全体参与”的课程表设计理念,设立专业的课表研究委员会
“全体参与”指的是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课程表的设计活动中来,大家通过积极讨论,确立学生所需要的课程、教师能力范围内所能提供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分组,自由选择任教教师,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向学生提供课程。课表研究委员会的任务是确认学校课程所要面对和处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疏通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并对“全体参与”背景下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学理上的论证。
2.统筹课程表的时间安排,增强时间弹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时间的弹性利用,在这方面,国外的区段式课程表、轮调式课程表、循环式课程表比较有代表性,可资借鉴。
(1)区段式课程表。把每天的教学时间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的时间不是固定的,可以以较短的时间单元为一个区段来安排小型课程,也可以分派给教师团队大单位的时间区段,再由他们根据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需要来决定哪位教师具体占用多少区段。
(2)轮调式课程表。按照轮流调换时间段的理念排列课表,如在周一第一节上的数学课,在周二改为第二节上,在周三改为第三节上,其他课依此类推(见表1)。这种设置方式,使学生每天都能接触所学的课程,把学习遗忘率控制到最低水平。由于人的生物钟的差异,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而这种情绪表现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轮调式课程表避免将某一科课程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照顾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3)循环式课程表。改变传统的以周为单位的循环方式,拟订不同的时间周期进行课程循环。比如:3天循环课程表,课程以3天为一个周期循环一次,到第四天重新进行循环。此外,还有6天循环课程表、10天循环课程表、月循环课程表等。学校可以根据课程属性以及学习的进度自由地调整循环周期。

3.设置合理的程序来分派空间,以便将流动性降到最低
由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强调“最大限度地服务学习”,而学习的不确定性、时间的弹性化,会导致空间的流动性过大而使学校难于管理。因而,课表研究委员会要采用人工与微机结合的编排手段,设置科学的数学模型,编制合理的程序来管理空间,以便将流动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Allan A·Glatthorn 著,单文经等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Anderson,l.w.(1985).Policy implication of research on school time,School Administrator,4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