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江湖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江南的菜市场,不分室内室外,布局似乎有默契。国营粮油商店列在进门处,店员们一脸铁饭碗表情,闲散自在,时常串门。冷冻食品、豆制品这类带包装的,依在两旁;蔬菜水果市场交叠在入门处,殷勤叫卖;卖猪肉的分踞一案,虎背熊腰的大叔或膀阔腰圆的大婶们刀客般兀立,一派睥睨之态,俨然看不起蔬菜贩子们。卖家禽的常在角落,笼子里鸡鸭鹅交相辉映,真所谓鸡同鸭讲,看摊的诸位很淡定地坐在原地等生意,对空气里弥漫的家禽臭味毫无所觉。
  賣水产的诸位是菜市场最高贵的存在。鲜鱼水菜,大盆大槽,水漫溢,鱼游动,卖鱼的诸位戴手套、系围裙,威风凛凛,一副舍我其谁模样。手指一点,就“嗖”一声从水里提起尾活鱼来。手法精确华丽,每次都能招我喝一声彩———我双手加双臂,要抱条活鱼都困难,如何他们就恁地心明眼亮、手法似电?
  菜市场也有小吃摊,但基本被赋予半个托儿所的职能。大人们出门买菜,孩子独自搁家里不放心,带着;到菜市场,鱼龙混杂,七嘴八舌,天暗地滑,而且满地都是陷阱泥淖,不小心孩子就敢踩到哪堆鱼鳞,摔个嘴啃泥。而且孩子怕烦,又好新鲜,看见五彩缤纷、香味洋溢的吃食就走不动道儿。所以家长们经常把孩子寄在熟悉的小吃铺,把摊主当托儿所长拜托:“一会儿回来接。”小吃摊大多是味道细碎的一招鲜,油煎者为最上,因为油香四溢,兼有嗞嗞作响之声,孩子们最容易受哄。我小时候看摊主做萝卜丝饼,觉得怎么白生生一团转眼成油黄酥脆的物事儿了,吃来外酥里脆,着实新鲜有趣。馄饨摊主和我混熟之后,可以赊账,跟我爸妈说好,别让孩子带着钱来吃,一个月结一次账便好,好像也不怕我逃了。
  菜市场的诸位,自有高峰期和低潮期。早市直到午饭前,午后三到五点,总是最喧腾时节。那时人人三头六臂、七手八脚,吆五喝六。年轻人焦躁,左手给第一位找钱,右手给第二位拣菜,嘴里招呼第三位,粗声大气,好像吵架,一急就拍脑门:“又他妈算错钱了!”
  年长一点的老人家潇洒得多。眼皮低垂,可是听一算二接待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持秤砣颤悠悠一瞄,嘴里已经在和熟人聊天,还不忘耍个俏皮。都说江南人小家子气,算盘打得响,至少在小贩们身上是如此。账都在老先生脑子里,一笔不乱。最多略一凝思,吐起数字来流利得大珠小珠落玉盘。
  当然也有例外。不知怎么,我们这儿卖葱姜的都是山东人———大概山东葱姜极好吧。生姜不是什么大生意,还常做附带品,但依然可以卖得豪气干云。比如卖蔬菜瓜果,最后要没零钱找了,高峰期繁忙之中,摊主心急火燎,一拍脑门,抓起一把大葱生姜就往买家篮子里塞。山东大汉塞起生姜,格外豪迈,能吓得买家忙不迭说:“用不了这么多!”


  然而过了繁忙期,菜市场颇有点渔歌互答的闲雅风情。近午时分,有些大汉打着呵欠补觉去了,精神好的几位聊天、打牌、下棋、吹牛侃大山,把摊子搁在原地。小吃摊的贩子们好心,有时负责帮着照看好几家生意,来个买葱姜茄子的,也能报个价收钱。都是熟人,再没怀疑的。当然也有打牌打入神了的,相当可怕。有位卖馓子大叔,牌瘾极大,每天手提着一副麻将牌来卖馓子。下午开桌叫牌,打得热火朝天。这时候去买他的馓子,招呼摊主,他总是头也不回,或喜或怒或惊或故作不惊。你大声问:“馓子什么价?”他手一扬:“随便!别吵!”那点散碎馓子他也不在乎了,真有被人把匾里的包了拿走的,他也不急不恼。
  在菜市场这地方出没久了,便知其中藏龙卧虎,真人不露相。以前传奇中老者打油神技,总结为“唯手熟耳”,差可近之。我们这里粮油店的大叔量油称米,日久寂寞,就变着法子秀手段。称米如飞,你说十斤,几勺掏完,袋子上秤,刚好十斤。你还来不及夸赞,他已经淡定威严地喝“下一个”了。如此所谓“一抓准”“一称准”之类的手段,是菜市场的常见戏法。
  比如你说“要只五斤左右的鸡”,立刻给你一只五斤一两的;你说“要十元的梨”,手法如飞帮你挑好拣定,拿了钱都不用找。负责动刀子的诸位,又格外看不起这类“一着准”的手段,嫌太酸文假醋。我外婆以前执勤收费的菜场,有个卖鳝鱼的大师,有江湖气,三绺长须,目光如炬,自吹是吃鳝鱼吃出来的,用一口扬州腔劝我们“小孩子要多吃红烧鳝鱼”。他杀鳝鱼,扬手提起,下刀,划剖,下水,曼妙如舞蹈,大家看得眼花缭乱。远处坐肉案的大叔则取阳刚之风,颇得镇关西真传,下刀切肉臊子,出手如风,只是脾气差些,常被小媳妇老太太们念叨:“切这么厉害,吃肉时都是砧板的木头渣子!”
  我印象里最厉害的,是一位卖马蹄的老人———在我们这里,马蹄俗称荸荠,清脆而甜,胜于梨子。但荸荠的皮难对付,所以菜市场常有卖去皮荸荠的。荸荠去皮不难,只是琐碎,费功夫,用力大了就把荸荠削平了,自己亏本儿。我旧居的菜市场末尾有位老人家,常穿蓝布衣服,戴一顶蓝棉帽,戴副袖套,坐一张小竹凳,左手拿荸荠,右手持一柄短而薄的刀。每个荸荠,几乎只要一刀———左手和右手各转一个美妙的弧线,眼睛一眨,荸荠皮落。这一转婉约之极,瞬间就能跳脱出一个雪白的荸荠来,端的如诗似画。我们小孩子没见过世面,以其为天下高手,围而观之,每次都买了大堆荸荠回家吃。
  过年前回家,陪爸去买年前要用的菜,顺便吃芝麻烧饼,喝羊肉汤。闻到鱼腥味、菜叶味、生鲜肉味、烧饼味、萝卜丝饼味、臭豆腐味、廉价香水味,听到吆喝声、剁肉声、鱼贩子水槽哗啦声、运货小车司机大吼“让一让,让一让”声、小孩子哭闹声,望着满菜市场涌动的人流和其上所浮的白气———呼吸呵出来的,蒸包子氤出来的———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妥帖安稳的地方。好像小时候菜市场收摊后的馄饨铺,热汤和暖黄灯光似曾相识的温暖出来了。那时,好像人化成了泥,融进了一个庞大、杂乱但温柔的泥淖中。所谓落叶归根,其实就是告诉你:越是有泥巴的地方,越是安稳妥帖。
其他文献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处的山坡下,有一条常年不断水的小河。水顺着山坡的走势,由东向西哗哗地流着。河沟不算宽,河水不算深,可河沟里“沙里爬”等小杂鱼特别多,它们在水里来回地游着,一见人靠近,它们就匆忙钻进水中的石头底下。我们这些孩子去摸鱼,用手抓抓不着,于是就有人想出个好办法,找块大点的石头,猛地砸向水中。如此一来,鱼儿被震晕,我们就趁机把它们抓上来放到筐里。  一次,表哥来我家,他领着我用砸石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