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部县域经济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产业集群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是实现中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就此提出中西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西部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县域经济与东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一些经济百强县的GDP达到了西部不发达省、自治区的经济规模,而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发展相对落后,整体水平比较低,竞争力较弱。2006年中西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人口比例为61.4%,而中西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42.3%。中部县域地区平均的GDP规模是29.4亿元,西部地区仅有14.5亿元,而东部县域地区达到65.5亿元,是中部地区的2.2倍,更是西部地区的4.5倍。2010年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共126个)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有16个,占12.7%,西部仅有7个,占5.6%。
一.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西部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仍然是中西部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化进程缓慢,大多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县域内的社会需求。
(二)特色经济发展不足
中西部大部分县域的特色经济处在探索或刚起步阶段,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技术含量比较低,特色优势不明显。虽然也有一些区域性特色块状经济,但总体规模不大,全国知名度不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城镇化发展滞后,由于交通、通讯条件差,资金溃乏,许多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齐全,缺乏集聚产业、人口以及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制约县域经济的经济发展。
(四)县域金融环境差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民间资本较为充足,而大多数中西部县域融资环境差,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资金瓶颈",融资难问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现行的金融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过低;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收到省级分行后,县级支行基本丧失贷款权。邮政储蓄吸收农村资金不能投入当地"三农"发展,"只出不进"。资金不足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产业集群战略在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特殊领域,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的集合。在经济资源缺乏、社会资本稀薄的中西部地区,靠散兵游勇式的企业在市场上各自为战发展县域经济是很困难的。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培育产业集群,走集群发展的道路,是中西部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一)产业集群对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中西部县域与东部的差距在于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东部沿海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靠工业快速增长拉动的。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就是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展县域产业集群,把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厂商和机构集中在优势区位上,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大量的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极大地增强县域工业生产能力,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
(二)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县域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现象。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实行的是公司+基地带农户或是公司+农民组织+基地带农户的经营组织模式。集聚种植或养殖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当地农民种苗或牲畜幼仔、资金等生产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或利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对同类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形成产学研的合作,开发新的产品和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流通结构的优化,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会随之诞生。通过建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农民就地转化成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向非农业转移。
(三)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水平提高
在东部沿海地区凡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性提高。大量产业集群的产生,推动县域经济要素不断向产业集群所在地集中,可以促进县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与生活消费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从而加快县域的城镇化进程。没有产业集群的发展,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就失去了依托。
三.借鉴东部地区经验,中西部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世纪的经济将是产业集群主导的经济,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把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集群经济的方向,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在于特色经济。可以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要对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发展战略、资源禀赋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论证,发现有明显区域特色与集群特征的当地产业,从而确定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围绕特有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利用,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拉长特色产业链条,构建初、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做壮特色产业。要激发民间投资和创业冲动,不遗余力地促使特色产业内的企业尽快膨化、裂变。通过县域产业政策导向与公共治理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特色产业的区域集中,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二)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强化招商引资
中西部地区县域要积极抓住"东企西进"的机遇,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先进设备、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强化产业招商,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拉动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的前后延伸留下充足的空间。
(三)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集群经济的载体,促进同类企业的地理集中
搞好园区规划,在具有一定的企业基础的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地区,可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建立特色工业园,引导分散的企业逐步集中而培育出产业集群。对既有工业园区进行产业调整,明确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可较快地形成产业集群。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而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他们中一部分人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是农村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可通过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他们回乡创业,这也是培育与发展农村产业集群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张元智.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集群发展道路[J], 理论导刊,2003. 5
[4] 任海军,陈立梅. 实施特色产业投资西部县域经济之路径初探[J], 现代财经, 2010.9
作者简介:吴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观经济理论与应用、区域经济。
关键词:中西部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县域经济与东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一些经济百强县的GDP达到了西部不发达省、自治区的经济规模,而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发展相对落后,整体水平比较低,竞争力较弱。2006年中西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人口比例为61.4%,而中西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42.3%。中部县域地区平均的GDP规模是29.4亿元,西部地区仅有14.5亿元,而东部县域地区达到65.5亿元,是中部地区的2.2倍,更是西部地区的4.5倍。2010年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共126个)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有16个,占12.7%,西部仅有7个,占5.6%。
一.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西部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仍然是中西部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化进程缓慢,大多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县域内的社会需求。
(二)特色经济发展不足
中西部大部分县域的特色经济处在探索或刚起步阶段,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技术含量比较低,特色优势不明显。虽然也有一些区域性特色块状经济,但总体规模不大,全国知名度不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城镇化发展滞后,由于交通、通讯条件差,资金溃乏,许多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齐全,缺乏集聚产业、人口以及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制约县域经济的经济发展。
(四)县域金融环境差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民间资本较为充足,而大多数中西部县域融资环境差,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资金瓶颈",融资难问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现行的金融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过低;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收到省级分行后,县级支行基本丧失贷款权。邮政储蓄吸收农村资金不能投入当地"三农"发展,"只出不进"。资金不足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产业集群战略在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特殊领域,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的集合。在经济资源缺乏、社会资本稀薄的中西部地区,靠散兵游勇式的企业在市场上各自为战发展县域经济是很困难的。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培育产业集群,走集群发展的道路,是中西部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一)产业集群对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中西部县域与东部的差距在于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东部沿海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靠工业快速增长拉动的。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就是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展县域产业集群,把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厂商和机构集中在优势区位上,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大量的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极大地增强县域工业生产能力,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
(二)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县域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现象。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实行的是公司+基地带农户或是公司+农民组织+基地带农户的经营组织模式。集聚种植或养殖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当地农民种苗或牲畜幼仔、资金等生产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或利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对同类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形成产学研的合作,开发新的产品和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流通结构的优化,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会随之诞生。通过建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农民就地转化成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向非农业转移。
(三)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水平提高
在东部沿海地区凡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性提高。大量产业集群的产生,推动县域经济要素不断向产业集群所在地集中,可以促进县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与生活消费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从而加快县域的城镇化进程。没有产业集群的发展,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就失去了依托。
三.借鉴东部地区经验,中西部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世纪的经济将是产业集群主导的经济,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把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集群经济的方向,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在于特色经济。可以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要对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发展战略、资源禀赋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论证,发现有明显区域特色与集群特征的当地产业,从而确定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围绕特有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利用,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拉长特色产业链条,构建初、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做壮特色产业。要激发民间投资和创业冲动,不遗余力地促使特色产业内的企业尽快膨化、裂变。通过县域产业政策导向与公共治理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特色产业的区域集中,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二)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强化招商引资
中西部地区县域要积极抓住"东企西进"的机遇,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先进设备、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强化产业招商,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拉动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的前后延伸留下充足的空间。
(三)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集群经济的载体,促进同类企业的地理集中
搞好园区规划,在具有一定的企业基础的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地区,可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建立特色工业园,引导分散的企业逐步集中而培育出产业集群。对既有工业园区进行产业调整,明确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可较快地形成产业集群。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而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他们中一部分人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是农村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可通过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他们回乡创业,这也是培育与发展农村产业集群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张元智.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集群发展道路[J], 理论导刊,2003. 5
[4] 任海军,陈立梅. 实施特色产业投资西部县域经济之路径初探[J], 现代财经, 2010.9
作者简介:吴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观经济理论与应用、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