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浓浓的“情”与“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童话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同时也是学生的主要阅读对象之一。童话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精神内核,是其最具教学价值,也最易出现教学偏差的部分。利用童话与儿童天然的联系,展现童话的品格和魅力,发挥童话作为文化养料的作用,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应是童话教学致力追求的方向。本期刊登这一组文章,或能在漫长的教学探索之路上,給予广大教师一定的启发。
特级教师何捷的教学风格幽默、大气,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笔者观摩了他执教的《鹿角和鹿腿》(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深受启发。课上,何捷老师围绕寓言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道理的位置,思辨道理的深意,探寻道理的源头,让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教学片段】  一、寓言的道理,往往最后告诉你  师:寓言故事总是把道理藏在故事里。所以,我们一边读故事,一边要把道理提炼出来。待
老努尔旦老了,却越老越像个小孩,而玛依拉正是把他当小孩子看待。“我的老婆子,今天能不能喝小麦粥,我不要再吃包尔萨克了,告诉你,我不是这么好打发的。”老努尔旦吃饭时,总会找出点事,引起玛依拉对他的关注。   “得啦,昨天才喝的小麦粥。为了给你换口味,太阳还在睡着呢,我就爬起来给你烤馕饼、熬奶茶。喂,努尔旦,就这么着伺候你,你还嚷嚷!”他的妻子玛依拉要么这样回答他,要么就是根本不理他。“如果你总是在
美国公立学校的小升初考试,不同地区肯定各具特色。比方说在我们原来居住的圣路易斯,我们所在学区的公立学校根本就没有小升初考试。五年级毕业生按照自己家庭所在地的学区分配,除了极少数的留级生,所有学生直接升入初中。这种升学方式,简单直接,学生和家长都没有什么压力。  自从我们搬家到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州,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绘画、音乐,各种各样的尖子班在这里非常普遍。为了让
前面的几期,已经为大家介绍了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写法,这一期,就说说如何写好记叙文中的“事件”。  事件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记叙文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记人”的,另一种就是“叙事”的。也就是说,记叙文一是写人物,二是写事件。当然,这两种内容并不能像数学上的概念那样,可以截然分开,并且能分得那么一清二楚。并不是说,写人物记叙文就不能记事,记事件的记叙文就不能写人物
感动是什么?  感动就是本期《最后四根棒冰》里那个小男孩眼中盈满的泪水。那一年,小男孩八岁,在一个夏日代替妈妈卖棒冰,棒冰没卖完,却遭遇恶劣天气。小男孩在绝望中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大爷。那位老大爷的言行是否也让小朋友们感动?  感动就是本期《歪儿》中歪儿那双眯缝的小眼睛发出的亮光。由于歪儿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的游戏便十分吃力,“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
联词: 媲美 轻盈 硌 甩掉 恼火 递 踝骨 童话般美丽    西双版纳  ●河南省西平县柏城  北街小学五(1)班  崔 蕾  童话般美丽的西双版纳,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与之媲美。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去那里旅游,有一天看到一个傣家少女穿着美丽的筒裙步履轻盈地走在石径上。石头铺成的路面很平整,即使光脚走在上面也不会硌脚。少女光滑的踝骨上挂着的银铃,随着步伐有节奏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却不会被甩掉。两个小
百时屯在巨野县城西南,离县城四十五里,是个大屯。百时屯四周有海子墙,听娘说,闹胡子的时候海子墙一丈多高。俺记事的时候,海子墙已经倒了,剩下两米半高的底座。墙下的壕沟叫海子壕,雨水多的年份,里面有鱼。出入百时屯有三个门,南门、北门、西门,是屯里三大姓庞、时、姜三家修的。  1946年夏天开始,八路军和中央军在百时屯拉锯。先来的是八路军。他们在屯里驻了很长时间,吃的是自己带的,也守规矩。俺家的堂屋亮堂
网络不是民意的流放地,只有网络上的民意能够推动制度的变革,并对现实中的政府治理施加影响的时候,才能获得体制内的尊重。    2004年以来,“个性官员 威权政治”占据了中国地方治理舞台的中心,在一个克里斯马型领导大行其道的年代,地方治理改善更多有赖于明星官员的推动。“一个人改变了一个地方”,这也是最常见的媒体叙事逻辑。  2008年,个性官员的个性化施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年度公共生活空间里,鲜有
每个人对音乐都有天生的好感吧。我少年时代近距离接触过的乐器,就是鄰家三叔的二胡和学校里那架坏了好几个键的风琴。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对音乐的爱和向往。  夏日,宁静的渔村夜晚,烈日已收起余威,三叔的胡琴声便咿咿呀呀地响起,村里家家户户的竹椅便纷纷出来抢占三叔家大门口。迎风的石凳是三叔的专座,我的小竹椅早早就在它旁边恭候了。那时,没电视,更没网络,岛上孩子的文化生活,就是听三叔拉二胡。  上小学时,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