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耐力跑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和周期性的运动项目,长期坚持耐力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中长跑能力,提高学生呼吸系统、人体内脏器官和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关键词:点面训练法 耐力跑 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c)-0028-02
耐力跑点面教训练法是在根据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活动能力、技能差异基础之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对不同群体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耐力跑的能力,达到提高耐力跑成绩的目的。
1 点面训练法的概念
点面训练法就是在耐力训练中由几个固定距离的点(如200 m、300 m、400 m等)组成一个面,进行有氧训练的过程。“点”,是一个体,它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每段距离的长度;“面”,是一个整体,可以顾及全局,体现整个耐力训练的过程。点面结合可以充分地发挥耐力训练中学生的有氧运动的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提高学生耐力跑的成绩。
2 点面训练法的应用
2.1 点面训练法的分层
分层和分组是实施点面教学的第一步。按照学生的平时耐力跑基础、体能、认知分层和分组是实施点面教学的第一步。按照学生的平时耐力跑基础、体能、认知能力等因素动态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的情况随时调整。
A层次: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耐力性、力量性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学中着重指导这部分学生的练习,认真分析原因,有选择地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激发这一部分学生学练耐力跑的兴趣,做好“指导兴趣”工作。
B层次:主要是能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类学生数量较多,对于这类学生做好“指导学练”和“指导评价”工作,使他们体会到经常锻炼耐力跑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教学练习中,主要由教师或体育骨干带领下完成。
C、D层次:主要是身体素质好,耐力性和运动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重点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学练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学要求或拓展教材内容,同时充分发挥这一层次学生骨干作用,协助教师带动其他层次同学完成教学任务。
2.2 点面训练法的实验设计
耐力素质分为肌肉耐力、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三类。耐力跑是有氧耐力的典型项目,其特点是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耐力跑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生理机能发展的特点,练习的负荷应该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对A层次学生则适当降低他们学练要求,开始时,采用中等速度的匀速跑,如400 m、500 m、600 m跑,或用定时跑(时间、次数由学生自己定,教师给予必要指导,让他们体会和讨论耐力跑的技术特点)。
在实施“变速跑分层练习法”时,先要求学生了解变速跑的特点,它是一种变换跑速和距离发展有氧耐力的方法,通过刺激强度(跑速)和刺激时间(距离)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人体产生强弱交替的刺激,使肌体提高抗疲劳的能力。变速跑还有助于消除由于固定练习节奏引起的疲劳感觉和厌倦情绪,提高练习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采用的练习方法:(1)200 m中速跑—100 m慢跑—200 m中速跑—100 m慢跑……(2)100 m中速跑—200 m慢跑—100 m中速跑—200 m慢跑……(3) 400 m中速跑—100 m慢跑—400 m中速跑—100 m慢跑……
中速跑速度以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力量为宜,中速跑段距离不宜过长,应按学生分组情况决定,不同层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运动强度去完成,随着课时练习次数的增加,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练习时间和运动强度要不断提高,时间也要相应缩短,以每圈缩短2秒左右为宜。
对B层次学生,要注重他们对耐力跑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采用走跑交替、变速跑等形式,距离200~250 m左右,体验和寻找适合自身的跑步节奏,并且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为“同时间不同距离分层练习法”,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在原地跑—慢跑—中速跑中进行呼吸与步频的配合练习,提示学生在各种练习中注意正确的呼吸。再用同样的时间要求不同层组的学生以匀速完成不同距离的跑。每隔一定的时间报一次时,以便学生根据跑的时间合理分配体力与掌握跑的速度。
教学中,要重点关注A、B层次学生学练,激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去战胜疲劳,克服困难是实践探索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A、B层次学生的教学质量的主要任务。这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质相对较弱,基础水平又低,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把精力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一方面是要加强知识的传授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是要加强运动负荷的控制和监督,指导学生学会测定心率,懂得运用心率来控制运动量并且了解自身的恢复情况,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除此之外,还用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学习和身体情况,分析影响学生达到更高一层次目标的因素与障碍有哪些?对学生要循循善诱,练习要循序渐进,经常鼓励A、B层次的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对取得进步的学生及时加以表扬。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学生的练习次数和运动强度作适当调整,努力做到各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通过点面训练法的不断练习,学生耐力跑成绩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C层次学生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个人设定,自主选择一定距离的跑,如800~1 500 m不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测跑完后的心率与恢复情况等,再确定下一次的练习目标。
如:在采用“同距离不同时间分层练习法”教学时:要求学生用同样的距离,不同层组的学生采用完成跑程要求时间上不同的一种方法。随着学练时间的推移,再逐渐缩短时间和增加距离。
对D层次学生采用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尝试探讨教学法,如:向学生介绍发展耐力的方法,并说明心率控制、强度安排、锻炼时间与次数,场地安全等要点,促进学生自我健身。
如“重复跑300~500 m”。重复跑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不改变速度与距离,反复练习某一段距离的方法,它由四个因素组成:距离;重复次数;完成练习的速度;休息时间。重复跑是掌握正确的跑的动作,增进身体机能和内脏器官的良好方法。练习方法:(1)300 m中速跑(1 min~1 min10 s)×3,每次休息5 min。(2)400 m中速跑(1min20 s~1min30 s)×3,每次休息5 min。(3)500 m中速跑(1min40 s~1min50 s)×3,每次休息5min。
在实施测试前,一般应安排1~2次模拟性测验,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会全程跑的速度分配,尽可能做到前程匀速、后程冲刺的跑法。测试前后的要求:(1)测试前的准备活动充分热身后再进行。(2)结束后以慢走让身体逐步恢复平静,及时增加衣服,预防着凉。
3 研究的结果
2013年9月2014年6月,对50名学生进行了耐力跑点面训练法分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对实践前后男1 000 m和女800 m测试成绩分析发现:四个层面学生学练成绩都有所提高;尤其是A、B层次学生提高幅度比较大,其中A层次男生人数向B层次递增33.3%; A层次女生人数向B层次递增20%。
实践研究说明:耐力跑点面训练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只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点面训练法分层教学,方法与过程能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宝剑.耐力跑教学“三法”[J].民营科技,2008(5):86.
[2] 勒·霍缅科夫.田径教练员[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3] 吕琦,魏纯镭.体育教学中的多因素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56-58.
关键词:点面训练法 耐力跑 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c)-0028-02
耐力跑点面教训练法是在根据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活动能力、技能差异基础之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对不同群体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耐力跑的能力,达到提高耐力跑成绩的目的。
1 点面训练法的概念
点面训练法就是在耐力训练中由几个固定距离的点(如200 m、300 m、400 m等)组成一个面,进行有氧训练的过程。“点”,是一个体,它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每段距离的长度;“面”,是一个整体,可以顾及全局,体现整个耐力训练的过程。点面结合可以充分地发挥耐力训练中学生的有氧运动的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提高学生耐力跑的成绩。
2 点面训练法的应用
2.1 点面训练法的分层
分层和分组是实施点面教学的第一步。按照学生的平时耐力跑基础、体能、认知分层和分组是实施点面教学的第一步。按照学生的平时耐力跑基础、体能、认知能力等因素动态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的情况随时调整。
A层次: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耐力性、力量性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学中着重指导这部分学生的练习,认真分析原因,有选择地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激发这一部分学生学练耐力跑的兴趣,做好“指导兴趣”工作。
B层次:主要是能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类学生数量较多,对于这类学生做好“指导学练”和“指导评价”工作,使他们体会到经常锻炼耐力跑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教学练习中,主要由教师或体育骨干带领下完成。
C、D层次:主要是身体素质好,耐力性和运动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重点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学练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学要求或拓展教材内容,同时充分发挥这一层次学生骨干作用,协助教师带动其他层次同学完成教学任务。
2.2 点面训练法的实验设计
耐力素质分为肌肉耐力、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三类。耐力跑是有氧耐力的典型项目,其特点是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耐力跑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生理机能发展的特点,练习的负荷应该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对A层次学生则适当降低他们学练要求,开始时,采用中等速度的匀速跑,如400 m、500 m、600 m跑,或用定时跑(时间、次数由学生自己定,教师给予必要指导,让他们体会和讨论耐力跑的技术特点)。
在实施“变速跑分层练习法”时,先要求学生了解变速跑的特点,它是一种变换跑速和距离发展有氧耐力的方法,通过刺激强度(跑速)和刺激时间(距离)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人体产生强弱交替的刺激,使肌体提高抗疲劳的能力。变速跑还有助于消除由于固定练习节奏引起的疲劳感觉和厌倦情绪,提高练习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采用的练习方法:(1)200 m中速跑—100 m慢跑—200 m中速跑—100 m慢跑……(2)100 m中速跑—200 m慢跑—100 m中速跑—200 m慢跑……(3) 400 m中速跑—100 m慢跑—400 m中速跑—100 m慢跑……
中速跑速度以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力量为宜,中速跑段距离不宜过长,应按学生分组情况决定,不同层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运动强度去完成,随着课时练习次数的增加,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练习时间和运动强度要不断提高,时间也要相应缩短,以每圈缩短2秒左右为宜。
对B层次学生,要注重他们对耐力跑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采用走跑交替、变速跑等形式,距离200~250 m左右,体验和寻找适合自身的跑步节奏,并且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为“同时间不同距离分层练习法”,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在原地跑—慢跑—中速跑中进行呼吸与步频的配合练习,提示学生在各种练习中注意正确的呼吸。再用同样的时间要求不同层组的学生以匀速完成不同距离的跑。每隔一定的时间报一次时,以便学生根据跑的时间合理分配体力与掌握跑的速度。
教学中,要重点关注A、B层次学生学练,激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去战胜疲劳,克服困难是实践探索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A、B层次学生的教学质量的主要任务。这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质相对较弱,基础水平又低,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把精力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一方面是要加强知识的传授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是要加强运动负荷的控制和监督,指导学生学会测定心率,懂得运用心率来控制运动量并且了解自身的恢复情况,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除此之外,还用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学习和身体情况,分析影响学生达到更高一层次目标的因素与障碍有哪些?对学生要循循善诱,练习要循序渐进,经常鼓励A、B层次的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对取得进步的学生及时加以表扬。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学生的练习次数和运动强度作适当调整,努力做到各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通过点面训练法的不断练习,学生耐力跑成绩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C层次学生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个人设定,自主选择一定距离的跑,如800~1 500 m不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测跑完后的心率与恢复情况等,再确定下一次的练习目标。
如:在采用“同距离不同时间分层练习法”教学时:要求学生用同样的距离,不同层组的学生采用完成跑程要求时间上不同的一种方法。随着学练时间的推移,再逐渐缩短时间和增加距离。
对D层次学生采用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尝试探讨教学法,如:向学生介绍发展耐力的方法,并说明心率控制、强度安排、锻炼时间与次数,场地安全等要点,促进学生自我健身。
如“重复跑300~500 m”。重复跑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不改变速度与距离,反复练习某一段距离的方法,它由四个因素组成:距离;重复次数;完成练习的速度;休息时间。重复跑是掌握正确的跑的动作,增进身体机能和内脏器官的良好方法。练习方法:(1)300 m中速跑(1 min~1 min10 s)×3,每次休息5 min。(2)400 m中速跑(1min20 s~1min30 s)×3,每次休息5 min。(3)500 m中速跑(1min40 s~1min50 s)×3,每次休息5min。
在实施测试前,一般应安排1~2次模拟性测验,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会全程跑的速度分配,尽可能做到前程匀速、后程冲刺的跑法。测试前后的要求:(1)测试前的准备活动充分热身后再进行。(2)结束后以慢走让身体逐步恢复平静,及时增加衣服,预防着凉。
3 研究的结果
2013年9月2014年6月,对50名学生进行了耐力跑点面训练法分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对实践前后男1 000 m和女800 m测试成绩分析发现:四个层面学生学练成绩都有所提高;尤其是A、B层次学生提高幅度比较大,其中A层次男生人数向B层次递增33.3%; A层次女生人数向B层次递增20%。
实践研究说明:耐力跑点面训练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只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点面训练法分层教学,方法与过程能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宝剑.耐力跑教学“三法”[J].民营科技,2008(5):86.
[2] 勒·霍缅科夫.田径教练员[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3] 吕琦,魏纯镭.体育教学中的多因素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