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的形成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房地产市场的退烧,关于中国经济最大的争论, 莫过于中国的经济,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是否处于“泡沫”阶段。
  这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这篇文章很可能也说不清楚。在和若干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探讨过这个问题之后,作者不但没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反而得到了关于泡沫的更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诺奖得主认为经济几乎总是处于不同程度的泡沫之中;但也有诺奖得主认为即使是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美国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崩盘之后,也不能盖棺定论, 确认一定发生了一场经济泡沫和崩盘。
  究竟什么是泡沫呢?按照泡沫经济研究权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博格的说法,“经济泡沫是指那些从基本面不健全,并且伴随着高度投机性的商业活动,(泡沫形成)通常伴随着快速的价格上涨,而价格之所以上涨,正是因为投机者不断买入,相信价格将会继续上涨……”
  所以, 经济泡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关注基本面,什么市盈率、市净率,这种传统的估值方法,和坚持这种投资理念的像股神巴菲特这样的投資者,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被嘲笑为“食古不化”而“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但现实是,巴菲特还没去世,很多嘲笑他的互联网公司早就破产倒闭了。
  类似的,在美国、日本、香港的房地产泡沫期间,一阵阵“这一次不一样了”的说法, 让多少个人、家庭、机构忘记了房价与房租比例,房价与收入比例这种简单的投资基本面的评价方法,而盲目地相信房价迟早会涨到天上。
  由于缺乏了从基本面来衡量投资和经济活动的标准,人们不得不创造新的评价体系。
  譬如,在1998年-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期间,由于聪明的分析师们难以用市盈率给那些大量烧钱而无法盈利的“.com”公司进行估值 (因为大量“.com”公司根本就没有利润) , 他们不得不想出“市梦率”这一按照企业销售,而非利润多少的方法进行估值。虽然事后看来,这一方法几近荒谬,但在当时,这一“发明”, 可是让广大亲历其间的投资者越来越放心。结果,当然是泡沫越吹越大。
  200多年前英国爆发的南海公司泡沫丑闻,不但让成千上万英国家庭家破人亡, 更让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蒙受了巨额投资损失之后, 发出了“我能测算天体之间的距离, 却无法估量人类内心的疯狂”的哀叹。 但就在泡沫崩盘一年之前,几乎整个英国社会都觉得, 南海公司并非泡沫, 而且即使这真的是泡沫,也只有百利而没有一害。 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英国议员就提出“ 随着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南海公司本身、公司的股东、社会其他部门、英国政府的税收,都会获益,因此南海公司的股票一定会不停地涨下去的”。
  这恰恰是经济泡沫有趣的地方。归根结底,泡沫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 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没有泡沫, 泡沫才有可能形成为泡沫。如果大家都觉得经济处于泡沫而缩减自己的投资和风险敞口的话,泡沫也就不会成其为泡沫了。
  同时, 正是由于经济泡沫时期投资者对于短期涨跌的过分关注, 导致了大家对于很多显而易见的常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的顶端,日本全国的地价高达全球股市总市值的两倍;日本东京皇宫的土地价值,超过了美国最富有的加利福尼亚洲全州的土地价值和加拿大全国的土地价值。但身处泡沫的日本企业和家庭对此见惯不怪,认为这是日本经济腾飞,雄霸全球必然会导致的结果,而且坚信日本房价还会不停地一直涨下去。
  更有甚者, 几乎500年前, 荷兰爆发了人类金融史上第一次广为记录的“郁金香泡沫”。在泡沫顶峰时期, 一粒只能开花一季的郁金香种子,被炒到可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CBD 买20栋连排别墅的疯狂价格。但当时的投资者仍然对此价格,不但能泰然处之,甚至可以说是趋之若鹜。
  由此可见, 定义“经济泡沫”,确实是件难事,特别是在泡沫其期间。但经济学家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努力,也并非完全没有成果。通过一系列理论、实证和试验研究,经济学家至少大体对泡沫形成的原因和主要特征,取得了比较广泛的共识。

技术和金融的双重创新


  经济泡沫的产生,首先需要有新事物的出现。无论是郁金香、电子管、互联网,还是美国遥远的路易斯安那州,或是迪拜的棕榈岛,泡沫的诞生往往和一种新事物、新产品、新技术, 或者新的经济地区相连。由于新的技术、产品、 市场的出现,人们就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或者维度来评价新鲜事物。而对传统体系的否定,和对历史规律和经济学原理的挑战,就会给上文所说的“新思维”、“新模式”提供成长的空间。
  正是因为人们难以用传统的理念来解释,泡沫才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神秘性,而这,无疑会激发更高的投机热情,引发投资者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又由于投资者不愿意了解或承受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或者由于这种风险本来就无法在崩盘之前估量,投资者这样一种天真而美好的“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愿望,往往就成为泡沫形成最好的铺路石。
  除去技术创新之外,经济模式的创新和金融的创新,是又一种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或者市场规律来解释的事物。无论是南海公司提出的西印度洋奴隶贸易、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不透明的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模式,还是美国房地产危机中的“金融创新可以帮助每个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的口号,新的金融产品、金融理念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可能引发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效果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验证,所以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泡沫,往往比由新技术带来的泡沫,持续的时间还要长,造成的危害还要大。

天量的流动性

  根据经济史学家的总结,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泡沫的背后,无一例外都伴随着史无前例的流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无论荷兰、英国、美国、日本这些一度的全球经济霸主,都无一例外地在其经济发展上升期,经历过不同形式的泡沫和崩盘。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快, 货币政策制定者往往会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快,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资本都会流入当地,进一步导致了流动性大泛滥。
  因为流动性如此之大,钱多到了让任何安全资产的回报都低得让投资者不愿意接受的地步(比如美国2007年-2009年房地产危机之前的国债利率)。投资者为了追逐让他们更满意的高收益,就不得不寻求其他高风险的投资机会。在对收益的追逐过程中,人的贪婪就会一次次地压倒人的恐惧,驱使着投资者卷入一次又一次的市场波动之中。
  而资产价格的上涨, 会进一步坚定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继续上涨和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否则政府就将不得不刺破泡沫),从而强化了泡沫的内在逻辑。荷兰的郁金香危机、英国南海危机和铁路危机、美国20年代佛罗里达房地产危机、日本80年代股市和楼市的泡沫背后,无一例外都伴随着大量史无前例的货币供应。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 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资产总价值是一个定数,那么实验参与者拥有的钱越多,也就是整个实验市场里面的流动性越泛滥,实验市场里泡沫形成的规模就越大,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投资者的贪婪和缺乏经验的投资者


  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在實验室的研究还表明,泡沫的规模还和投资者的投资经验有关。如果我们找一些从来没有交易过的人去进行模拟交易,资产价格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真正价值,而形成泡沫。如果我们找一些之前有过类似交易实验的人来参加这个实验的话,则泡沫出现的时间要早,而泡沫的规模也会小些。而如果我们找一些参加过很多次这个实验的人再次参加这个实验,那么实验市场里就根本不会出现泡沫。因为投资者之前的经历会帮助他识别市场出现泡沫的苗头,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交易决策从而避免了泡沫的积聚。
  那么为什么有经验的投资者会导致泡沫出现的时间更早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的精神就是博弈论。如果有人告诉你2010年美国的房地产会崩盘,你会怎么样?你肯定不会等到2010年再去卖房子,而在2009年的时候就开始卖。别人一看你卖房子,他们也去卖,这样一来巨大的卖盘可能会直接导致价格的下跌和泡沫的破裂。所以,泡沫形成和破裂一定不可能给出时间表。一旦给出了时间表,泡沫破灭的速度一定会比时间表上的破灭速度更快、更猛烈。
  对美国投资者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那些曾经经历过泡沫和金融危机的投资者,在今后的投资时会更慎重一些;他们不太会参与今后市场中再次发生的泡沫和危机。他们在今后的投资中对于高风险的资产和高风险的股票也会相对比较回避。研究还发现,投资者过去经历的泡沫规模越大,他们在今后的投资过程中就越审慎。
  正因为如此,一个市场里的投资者的构成和经验,对于一个市场的稳定性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什么泡沫会比较容易在更为年轻的经济体里出现?而历史上那些巨大的泡沫经常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之后形成 (17世纪郁金香泡沫时期的荷兰、18世纪南海危机时期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这些泡沫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和这些市场里大量比较年轻的、对资本市场没什么经验的投资者有关。
  然而, 就像心理学研究所表明的,人类的记忆具有非常强的短期性和不对称性: 譬如很多人现在就已经忘记不久之前刚刚发生的2007年-2008年的全球房地产泡沫,和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学家们发现,短短一次两次的泡沫经历,并不足以引起很多投资者对于泡沫投机的关注和警觉。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泡沫一次又一次地在全球不停地上演……

政府的鼓励和纵容


  历史上的诸多泡沫案例表明,几乎人类的每一次泡沫背后, 都离不开政府的推手。一方面,政府通过货币创造,提供天量流动性为泡沫的形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 政府往往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直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促成,甚至亲身参与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再有,就是政府通过不同方式为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提供隐形的担保,鼓励投机行为不必承担他们所应当承担的风险。
  例如,在荷兰郁金香危机中,政府宣布可以通过收取一定费用,宣布投资者投机郁金香交易的合同有效性。这一隐性担保,其实无异于300多年后导致美国2007年-2008年房地产危机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大大刺激了社会各界炒作郁金香的热情。
  在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危机和19世纪的英国铁路泡沫危机中,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收受贿赂,和南海公司和铁路公司沆瀣一气, 通过推高南海公司和众多铁路公司的股价, 自私地利用泡沫敛取巨额财富。官员的这种行为也因此直接对这两次泡沫的形成富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再有,日本房地产危机中政府和大财团之间的权钱交易;美联储出台直接导致美国房地产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纵容的金融机构监管政策;欧洲国家在2008年-2009年为了挽救本国金融机构,而无意间把自己从救助者变成了被救助者,导致了遗祸至今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些例子都反映出政府对于泡沫形成的重要作用。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所说,“通向奴役之路往往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有些时候,正是因为政府积极的政策,才成功地把经济一次又一次地推上了波峰。然而,由于市场规律迟早会发挥作用,政府往往会很无奈地亲眼目睹经济在亢奋之后,又一次次无助地跌落回了一个个波谷。

金融行业的责任


  毫无疑问,金融行业每一次都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正像中国老话里讲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危机最终还是由投资者的贪婪和对风险的忽视,甚至藐视造成的。
  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金融行业往往会在金融危机之后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很多投资者和社会大众在谴责金融界的同时,似乎忘记了金融界归根到底只是起到中介作用,没有投资者和社会大众自己的参与和推动,经济和市场也许不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如此波动和狂野。
  伴随着邮船、报纸、电话、互联网、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在人群之中迅速的传播,资本市场的魔力和泡沫形成的赚钱效应被无数倍地放大了。在金融行业和媒体的感召之下,很多很傻很天真的投资者因此被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疯狂游戏之中。
  美国著名演员理查·基尔在出演了电影《套利交易》中的投资家角色之后坦言:“也许该负责任的是我们投资者自己,因为正是我们赋予了金融家这么大的权力。他们玩的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财产安全的微妙游戏。他们确实在故弄玄虚,吹嘘自己无所不能,忽悠我们。但是回过头看看投资者自己,我们又何尝不希望可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帮助我们投资呢。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很紧密的共生关系……”
  经济和泡沫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他文献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至少有一部分人因为获得了小额贷款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但是,从坚定的小额贷款的拥护者那里听到的故事却远不止此。小额贷款作出了一个伟大的承诺,那就是,它能降临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整个社区都有望脱离贫困。  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是不是真的。一个方法是,把实验继续下去,看看当小额贷款初次“降临”到某个社区会发生什么。2005年,来自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反贫困行动实验室和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
期刊
“哪里有懒人,哪里就有商机。”这被视为社区O2O创业者的商业出发点和基石。  消费由人产生,商业区和社区是聚拢人的重要场景。近几年,团购网站的兴起使得互联网渗透到了商业区消费的大多数领域,诞生了美团、大众点评等明星公司。而在社区这一场景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陆续涌入,借着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的东风,掀起了一场名为“社区O2O”的创业大潮。  这些创业者围绕社
期刊
2014年是中国银行卡收单市场的多事之秋。  在银行卡业务中,所谓收单,是指签约收单机构向商户提供的资金结算服务,也就是最终持卡人在收单机构签约商户那里刷卡消费,收单机构负责结算的业务。今年以来,预售权事件、虚假商户、套码、“切机”……这些关于收单市场的违规现象不断见诸报端。“套、冒、绕”等违规行为正在使收单市场正常的商业竞争沦为“谁更无底线”的比赛。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收单机构
期刊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众所周知,斯宾塞是“适者生存”这一恶名昭彰的概念的发明人,因而被贴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的标签,在20世纪长期遭遇边缘化或者被遮蔽。  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前,斯宾塞便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进化思想:一方面,进化规律同时支配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另一方面,进化规律能够为人发现。  为了证明社会进化服从着
期刊
8月19日,正在伊拉克西部和叙利亚高歌猛进的“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下称ISIS)向美国发起直接的挑战:一段视频中,被俘的美国记者詹姆斯·福利身着关塔那摩的橙色囚服,被一袭黑衣的男子斩首,以示对美国空袭伊拉克的报复。如果视频内容属实,这将是ISIS第一次公开杀害美国人。  总统奥巴马为美国对伊拉克空袭所设定的严格界限似乎一触即破。奥巴马在犹豫多日后终于授权了美军自2011年从伊拉克全面撤出后的
期刊
43岁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也译为皮克迪)满头乌发,红光满面。9月巴黎气候宜人,休假归来的皮凯蒂状态颇佳。与《财经》记者见面交谈,他的双眉会陡然上挑,这使得他的笑容常闪现出憨态,而在他表情严肃时则显得有些惊讶。  在法语世界和欧洲学界,皮凯蒂是成名较早的经济学家。他22岁获得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时,即已经开始研究财富分配问题,2006年他创立巴黎经济学院,其后继续专注
期刊
今年初,喜剧演员杰米·克尔斯汀患上了抑郁症,决定放弃喜剧事业。有一天,他收到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的邮件:“你现在还好吗?我能打电话给你吗?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下来几个月,罗宾不辞辛劳,在电话和邮件里开导和鼓励着杰米,让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积极面对人生。“患抑郁症的人,往往能把其他人照顾好,”杰米说,“却无法顾及自己的情绪。真正的喜剧演员,不是书呆子就是边缘人。他
期刊
7月30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户籍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两者之所以要统筹推进,原因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突破户籍改革瓶颈的必要条件,也是最终的落点。  中国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财富不断累积,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急剧扩大。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贫富分化是市场经
期刊
三星电子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在中国挂牌上市的相关政策和动向。中国对于三星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2013财年,中国市场为三星电子带去了高达2545亿元人民币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达80%。虽然中国市场(销售占比18%)仍比不过三星电子在美国(销售占比30%)、欧洲(销售占比23%)、亚洲及非洲(销售占比19%)的三大区销售比重,但其增长潜力已远远超越之前的新兴市场定位。  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今年4月份在
期刊
在齐奥塞斯库独裁统治时期,罗马尼亚曾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家。相较于捷克、波兰和匈牙利,这个国家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公开的反抗运动,也没有出现过大量异见者,更不用说从中产生深刻的思想。  罗马尼亚的历史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欧许多国家。近代缺乏民主主义传统,东正教的顺从原则也从不鼓励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1975年,东西方签署赫尔辛基协议后,罗马尼亚信奉天主教的匈牙利裔人曾发起短暂的人权运动,多数罗马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