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双能CT多定量参数与胃癌患者术前分期及肿瘤因子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国CT和MRI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CT(DSCT)多定量参数与胃癌患者术前分期及肿瘤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理结果比较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DSCT双能量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K)及双能量指数(DEI),依据术前TNM分期分为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采用ROC曲线分析NIC、K和DEI对Ⅰ~Ⅱ期和Ⅲ~Ⅳ期的判断效能,并分析不同分期胃癌患者的P53和Her-2阳性率,分析其与NIC、K和DEI的相关性.结果 在动脉期,患者不同术前TNM分期的NIC、K和DEI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静脉期,患者不同术前TNM分期的NIC、K和DEI值具有明显差异(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NIC、K和DEI值判断胃癌Ⅰ~Ⅱ期和Ⅲ~Ⅳ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82、2.438和0.013,三者联合判断胃癌Ⅰ~Ⅱ期和Ⅲ~Ⅳ期的AUC值高于三项参数分别单独判断的AUC值;,胃癌Ⅰ期~Ⅳ期的Her-2和P53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分别与胃癌患者静脉期NIC、K和DEI值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DSCT诊断胃癌的静脉期NIC、K和DEI值在不同的术前分期间存在明显差异,胃癌患者的Her-2和P53阳性表达率与DSCT静脉期NIC、K和DEI值呈负相关性,可用于指导胃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判断.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病理特点及CT、MRI影像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3例HIM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3例HIMT患者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肿瘤位置:肝左叶4例,肝右叶9例,肿瘤直径1.28cm~5.67cm,平均直径3.61cm.病理表现:2例可见假包膜;7例组织切面呈黄色,6例呈灰白色,可见脓液流出;CT可见6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3
目的 探讨超声、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的辅助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和CT检查,对患者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以手术检查结果为基准比较超声、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对胰管扩张、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不清、胰外脓肿、胆总管结石等情况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对急性胰腺炎检出率为79.31%,明显低于CT检查(94.25%)(P<0.05).CT检查对胰胆管扩张、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不清、局限性扩大、胆
目的 探究胆囊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分析价值.方法 对23例胆囊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CT观察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特征并对临床资料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CT检查在临床诊断及外科手术的指导价值.结果 23例经CT及手术证实的胆囊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患者中,胆石位于空肠2例、回肠20例、十二指肠降段1例,胆石同时位于胆囊与肠管内2例.胆囊壁瘘口长度与胆石长径、短径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5、0.493,P<0.05).结论 CT能直观、快速诊断胆囊肠瘘
目的 分析MRI成像动态增强联合DWI序列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肿瘤组织变化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NAC前行MRI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56例患者治疗前后肿瘤ADC值、前后、左右、上下直径、总体积进行分析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类型变化.结果 NAC治疗后前后、左右、上下直径以及肿瘤总体积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56例患者NAC治疗前多以TIC曲线以Ⅱ型(12例)、Ⅲ型
目的 分析CT影像学征象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分级的可靠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情况分为轻度组49例,重度组40例,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影像学表现、并发症情况以及CT分级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轻度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CT检查中出现胰腺体积增大、脂肪层模糊不清、单区域胰腺液潴留、多区域胰腺液潴留、气泡症、片状坏死情况均明显低于重度组(P<0.05);轻度组局部急性液体积囊、假性囊肿、
目的 探究18F-FDG PET/CT、增强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三种诊断方法对胰腺囊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52例行增强CT检查,48例行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或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各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胰腺恶性病变及良性病变患者SUVmax平均值分别为7.15±4.28、2.41±0.7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18F-F
目的 研究囊性小肾癌、复杂性肾囊肿MSCT动态增强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1例囊性小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肾癌组;再另选40例同时期入院诊断为囊性小肾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肾囊肿的患者为囊肿组.两组均进行MS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通过对比结果,分析MSCT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时可见囊肿组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肾癌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肾癌组囊壁厚度明显大于囊肿组(P<0.05).增
目的 分析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检查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及CT与MRI检查所用时间.结果 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经CT检查诊断出66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MRI检查诊断出68例,诊断准确率为97.14%;CT、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检查结果与CT比较差异也无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临床病理特征及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21例IP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良、恶性IPMN的临床因素;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良、恶性IPMN的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IPMN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恶性IPMN患者年龄较高,存在显著临床症状者明显多于良性IPMN(P<0.05).21例IPMN患者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5.71%.MRI扫描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其内见分隔,部分病例胰管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评估原发性肝癌(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TACE手术治疗的PLC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手术前后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探讨CT增强技术在评估原发性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DSA检查发现72例患者有112个病灶,其中新发病灶有24个,残留病灶有88个,病灶大小0.05);57例肿块型PLC患者在TACE手术治疗后复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