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惯之镜照出动机之影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ful_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人生目标、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价值观等。其中,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主动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因,是导引、激励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学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推动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它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儿童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具有内部动机的儿童主要受好奇心、兴趣、满足感等驱动,对问题更加敏感并更加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外在动机是由儿童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儿童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取得外部奖赏或避免惩罚上。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如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建构新知识等,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且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以生为本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课堂学习习惯是学习动机的显示屏
  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习惯与学习动机密不可分,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也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各种学习习惯,就如同显示屏一样,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如集中注意力习惯、自主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倾听习惯、表达习惯、对话习惯、练习习惯等。如在学习《新型玻璃》时,一上课,我从学生的表情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无精打采,毫无兴趣,很不愿学。于是,我计从心生,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创设了一个“我当小小推销员”推销新型玻璃比赛的学习情境。这时,大部分学生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准备一比高下。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有四五个学生仍然无动于衷,需要特别关注、引导和激励,甚至个别学生还需要批评等外部因素影响,才能勉强进入学习情境。从课堂上学习新授课的学习习惯来看,这类学生一旦没有有效的外在影响,学习积极性就难以提高,毫无主动学习的需求和欲望。而创设情境前就对课文感兴趣的学生,不管有没有外部情境因素干扰,也不管有没有外在表扬、激励等措施,皆能自觉主动地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和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愿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还能主动想方设法去解决,学习效果特别好,成绩突出……
  我们知道,注意力是指学生具备了能够随意实现注意的能力,能够主动把意志集中在学习上。当学生进入学习过程以后,还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来分析出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学生是被外界引诱而产生注意呢,还是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是否专注?通过观察学生倾听时是否注意力集中,并能听明白,口头表达时是否认真,思考问题时是否专注,合作探究时是否精力集中、态度积极,在师生和生生对话过程中是否全神贯注,一节课的注意力专注时间的长短等,作为衡量学生有无学习动机的重要指标,以此推测出学生有无学习的动机。
  如果学生观察、表达、思考、合作、师生对话过程中的注意力时间较长,且能做到专注,以及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看、听、玩、说、闹等诸方面的活动次数较少甚至根本没有等,就能判断学生有无学习动机以及动机的强与弱等。反之,就可以看出学生无良好的学习动机。
  通过对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习惯的观察,就能有效推测出他们的学习状况及其成因:这类学生不需要任何外力督促就有着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是对学习有兴趣,二是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具有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从那些需要外力干预才能进行学习的学生,也可推断出这类学生缺少内在的学习动机,其课堂学习效果肯定不佳,成绩差。学生学习水平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学习动机。
  二、家庭作业习惯是学习动机的检测仪
  学生能否完成作业,能否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端正完成作业的态度、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完成作业的收获是多是少是无等是检验学生有无学习动机的检测仪。比如,学完《新型玻璃》后,我布置了三类作业:一是必做作业,抄写难写的生字新词;查阅有关其他玻璃的资料,阅读了解特点。二是选做作业,阅读其他说明性的文章;三是拓展作业,展开合理想象,用从本课中学到的说明方法,想象发明一种新生事物。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习惯情况,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能克服困难、主动自觉地完成必做作业,还能主动完成选做作业,而且完成作业的态度积极、认真、及时,作业质量高,不应付,甚至在完成作业时,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更不是为了得到老师表扬,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了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由此就可以判断出这类学生有着良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完成不认真,态度不积极,时常需要他人督促,甚至不想完成,也不愿意完成,只是迫于考试、家长压力或老师批评不得已而应付了事,那么,此类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消极的,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学习习惯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就可以判断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根本没有良好的内部学习动机,更不可能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没有学习和成才的内部动机,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发展。
  同理,观察学生其他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推断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了解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找到培养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法,或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从而找到培养学生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正确了解、读懂、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潜能,一定能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顺学而导的目标,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升生命价值。(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路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jxjyjxzt@126.com
其他文献
“中位数”是属于《统计与概率》中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帮助他们突破认识上的难点,一直是困惑老师的一个问题。最近晏桂英老师执教本课的巧妙设计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层层追问激发思维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分钟的跳绳比赛,我把同学分成了两组,每组七人,一起来看看。  师:哪组同学跳绳的一般水平好一些呢?可以用什么数来比较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来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6~37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
期刊
2013年10月,笔者观摩了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其中获一等奖的骆奇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吸引了在座所有听课老师的眼球,他那别具一格的设计,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生成了一节灵动、趣味、睿智的数学课,让学生在游戏探索奥秘的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各位同仁共赏。  探秘引入,动态感知  1.第一次猜想,验证。  课件出示六边形与正四边形的动物图片:  师
期刊
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可是,这个地理教材里的知识概念,却闯入2013年北京高考的历史试题中。试题材料简述了格林尼治时间从产生到普及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样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是作文之泉,是培植作文的土壤。特级教师刘亚雄在《妈妈的爱》一课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收集真实的外部世界,立足生活的真元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妈妈之爱。  师:前几天刘老师读到一首很美的诗。今天我把它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大屏幕出示《妈妈的爱》,老
期刊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吴勇老师高举“童化作文”研究大旗,在小语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前不久,笔者看了他执教的《上网的故事》教学实录,学习之后,受益匪浅。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小学生作文教学不仅姓“小”,还要姓“童”,要面向儿童,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儿童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观照下,基于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立场,把作文权还给儿童,让作文回归原点:儿童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  
期刊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笔者有幸聆听了周卫东老师“认识整万数”这节课,被特级教师高超 新颖的教法所吸引。课堂中,周老师利用“小研究单”智慧地“退”,巧妙地将学生往前“推”。 智慧地“退”, “退” 出了高深立意的故弄玄虚,“退” 出了曲折情节的雕琢粉饰;智慧地“退”,课堂上没有了华丽的对白,甚至没有了精美的课件……巧妙地 “推”, 将学生“推”向前台,“小学生”成了“小老师”,循循善诱
期刊
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之一,纸笔测试起着指挥课堂教学走向的作用。文科试卷有数量不少的主观题,批阅更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批阅可为纸笔测试锦上添花,发挥考试的最佳效用;不合理的批阅,即使命题科学也会降低考试的效果。本期几位作者的阐述,为文科的试卷批阅带来了启示,愿更多的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目标。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的“因式分解”这节课,可以说品味了跨越时空的一次课堂盛宴,让我再次惊慕李老师的大手笔。“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李老师在看似平淡的课堂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学习之旅,引领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价值走向。其整合之力、设计之巧、引导之妙、选题之当、爱生之深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流淌出来,宛若玉浆琼液,透着芳香。本文撷取李老师这节课的两个教学片段进行赏析,与众同仁交流
期刊
在2012年泰和县优秀教师表彰会上,泰和县灌溪中心小学校长罗后欣被县政府授予“十佳校长”荣誉称号。随后,在泰和县教育局召开的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上,罗后欣作为促进山区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质量提高效果显著的典型代表作了经验介绍。会后,中共泰和县常委、泰和县委宣传部部长邓复玲,县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胡寿生对县教研室的负责同志作出指导,要他们好好研究一下“罗后欣现象”,为什么他每到一所学校都能很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