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nc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带一路”工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工程建设亟需安全人才,文章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生的培养进行研究,有效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国际化建设。由于来华国际研究生基础专业各异,国内高校对来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现有的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文章通过对来华国际研究生现状进行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科技人才。
其他文献
挖掘并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让学生信服并接受其中价值理念的逻辑起点。授课教师总结提炼蕴含于刑法中的“公平、公正、自由和秩序”等价值是“刑法学”课程思政的必由之路。“刑法学”授课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在培养“德法兼修”人才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坚定法律信仰,从内心视学生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方能实现培养“德法兼修”法律人才的目标。
文章围绕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课程建设要求,解析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给出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引入主体性与反思型教学策略,实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最后,以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掌握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和实践的现状、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以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构建本科教育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总结。
新时代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实践育人,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内涵,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多方协同的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阵地建设,健全完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互联网+”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应具有“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志存高远”的新时代内涵,但目前我国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明、培养体系不科学、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体系建设,协同育人,打造中国特色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才能回应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
汉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海外本土汉语学习者词典使用与需求的研究也是这一领域里的重要内容。文章对俄罗斯本土汉语学习者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本土汉语学习者使用有俄文释义的汉语学习词典;俄语、汉语双语释义模式更适合俄罗斯汉语学习者;学习者希望词典配例能有语法成分的提示及相应的俄文注释,并希望词典能适当反应母语使用者文化。
在网络教育日趋普及之际,深层学习愈发受到学者的关注。文章以支架式语类教学法为基础,提出将语类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深度学习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进一步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语类教学法的深度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外语学习者的深层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深度理解、反思批判和迁移创新等深度学习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以此为背景,从“知识传授”硬目标和“培养能力和价值塑造”软目标两方面分析了在线教学的实施路径及效果.研究
开放经济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多边性金融合作频繁,资金融通频繁,亟需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精通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洞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国家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高等学校应联合起来成立“政产教联盟”,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路径,以提升金融高等教育服务开放经济的质量。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调查发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理解、整合、研究、创新和实施五个维度上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径关系;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尚待提升;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呈“W”发展趋势;文、史、哲、艺四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其他学科水平偏高;讲课比赛获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其他教师差异不明显,而承担教学项目的教师教学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