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内容 传授阅读方法 遴选精彩语段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er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著导读”的教学须以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为目的。达成这一目标须做到三点:一是根据名著特点,精选内容;二是借助一部名著,巧妙传授读书方法;三是遴选精彩语段,引导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方法;《骆驼祥子》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的“名著导读”,更加注重读书方法的引导。就七年级教材而言,两册各安排了两部名著,每部名著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一种读书的方法。七年级上册安排的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七年级下册安排的是:《〈骆驼祥子〉:圈点批注》;《〈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如此安排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一类书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读书方法,增加阅读的兴趣。
  下面笔者就以自己上的一节“《骆驼祥子》导读”示范课为例,谈谈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
  《骆驼祥子》的导读,要求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一节课,一部名著,一种读书方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怎么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一部名著中读出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又能读出什么?经过反复思考,笔者结合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将教学目标定为:激发兴趣,学会方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笔者尝试从精选教学内容、传授阅读方法以及遴选精彩语段三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一、精选教学内容
  一部名著少则十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而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要上好“名著导读”课,談何容易?经过再三斟酌,笔者根据《骆驼祥子》这部长篇小说的文本特点,把精选教学内容作为上好这一节课的前提。
  《骆驼祥子》主要写了主人公祥子的悲惨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事不仅带给祥子巨大的痛苦,连一场风雨也带给祥子巨大的灾难。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人与人,事与事,虽以车联系着,可是我还感觉这不易写出车夫的全部生活来。于是,我不由得再思考:刮风,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可见,“苦”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依据这个特点,笔者从《骆驼祥子》这部书中精选出“买车”“丢车”“卖车”这三个关键情节以及第十八章《在烈日和暴雨下》作为导学的内容。因为这几部分内容分别表现出:祥子买车之劳苦、失车之痛苦、环境之悲苦。最后由“祥子之苦”上升到旧中国“老百姓之苦”,教学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有重点抓手,有线索牵引,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传授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做不到手把手教学生读每一本书,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在书海中遨游,这样读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传授读书方法就是“名著导读”课之关键。读书方法有很多,那么,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方法?怎样教?又该如何去“导”?
  (一)制定“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课堂是有限的,阅读却是无限的。一节课教一种读书方法,做到一课一得是非常有必要的。部编教材在名著导读方面也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着力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读书方法。
  《骆驼祥子》的导读,要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在执教时,笔者先精选了一段内容,给学生示范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带着圈点批注的方法再次走进书本。
  (二)实施“无痕对接”的有效途径
  “名著导读”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但是如果为了方法而教方法,会让课堂枯燥乏味低效,甚至无效。
  那么,如何教才能更有效呢?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名著导读如能在不露声色中、于不经意间,自然地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有趣而高效。以下是笔者执教《骆驼祥子》导读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下面这段文字。
  [教师用屏幕显示阅读文字。]
  生 “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师 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
  生 我从“一年、二年、三四年,一滴、两滴、万滴”这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祥子的辛劳。
  师 不错,你抓了第一句话中的六个数量词,其实这一段中还有一个数量词也很有意思,同学们找找看。
  生 是“那辆”。
  师 你从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 我也读出了祥子的辛苦。
  师 何以见得?
  生 那么长时间,那么劳苦,才赚出那一辆车,可见车的来之不易和祥子的劳苦。
  生 我在前面的同学的基础上加以补充,“那辆”和前面的“一年、二年、三四年,一滴、两滴、万滴”加以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 是啊,只要我们用心读书,就能从看似平凡的词语中悟出深刻的内涵来。同学们真是拥有一双慧眼,读如此短小的一段文字,竟然有这么多智慧的发现,老师为你们点赞!但是,智慧的火花如同人的灵感一样,稍纵即逝,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智慧的火花变成思考的火焰呢?现在我们可以用笔为我们的智慧留下痕迹。
  [教师用屏幕出示示范的圈点批注。]
  师 圈点反复出现的词、有表现力的词、生动描写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词语说起,学生从平凡的文字中品出了深刻的意蕴,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圈点批注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并在不经意间认识到圈点批注的重要,掌握了圈点批注的方法。
  三、遴选精彩语段
  “名著导读”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发阅读、自能阅读的意识。怎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遴选出精彩语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在执教《骆驼祥子》导读课时,笔者遴选了以下几个段落让学生精读。
  【段落一】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这一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谈谈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圈点批注后再次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段落二】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连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笔者将这一段用诗歌的样式排列,让学生通过个别朗读、集体朗读,体会作者语言句式的特点。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吸引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名著中。
  有人说:“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语文教学是艺术,就需要追求于无痕处留痕的境界,而名著导读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精选教学内容,教给阅读方法,遴选精彩语段,才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使学生拥有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进而真正有效地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涉及民俗文化成分。一些集中体现民俗文化的课文,需要用民俗文化的视角才能解读其真正的内涵。从民俗文化心理、民风民情、民间艺术视野、民俗文化意象等角度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运用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一、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成分  何谓“民俗”?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下的定义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
期刊
摘 要:作文考试应该考查考生真实生活中的实用写作能力,而我国的高考作文试题存在着考查目标偏失的问题。应把实用、理性、逻辑等纳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而使高考作文回到对真正写作能力的考查上来。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考查目标;写作能力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笔者觉得这一条很糟糕。这条要求好像在暗示人们:高考作文是可以套作、抄袭的!因为这正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期刊
“眼见为实”,道出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在信息铺天盖地的网络时代,人们在遭遇了诸多“善良被欺骗”“正义被愚弄”的尴尬、愤怒之后,更多地会谨慎地选择相信亲眼所见,而不再相信那些迷人眼的文字。“有图有真相”,成了媒体提高信息真实度的最佳选择。然而,“有图”一定有“真相”吗?“看见”的一定是事实吗?  令网友简直羞做中国人的“外国小伙扶起大妈反遭讹诈”的图片,真相是“外国小伙撞倒大妈后用中英文辱骂被撞者”;
期刊
摘 要:“自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重视学生之“自”,也重视教师之“导”。要正确理解“自读”,务必要将其放在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自读;阅读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其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走向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整合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教师要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独立阅读能力如何衡量和提高?从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看来,适时地让初中高年级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启动“自我监测”,有助于达到初中阶段学习目标中的“自觉探求”,进而实现独立阅读。而要启动学生的“自我监测”,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  一、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
期刊
摘 要: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即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行之有效的能力训练和语文实践。为此,教师须细读文本,研究文本特质,发现文本“干货”,并读取助读信息,明确学习方向,提取教学“干货”。  关键词:教读课;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猫》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使课型分工、阅读目标更加明确。笔者认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
期刊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贴着作者的语言,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力的一个关键点。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是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  语文教学承载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激发学生学母语的动力,提高学生运用母语表达自我的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文本
期刊
《礼拜二午睡时刻》(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是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篇小说。此文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节制胜于放纵。作为“小偷”的“母亲”,其情感因种种原因而被压抑得异乎寻常的平静和镇定,这种“内敛”的情感让读者印象深刻。难怪国内著名作家余华有如此评论:“《礼拜二午睡时刻》显示了一个优秀作家的内敛功夫。”  确实,“母亲”是作者所要着力刻画和塑造的人物。“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中频频出现一种新的小作文形式——交际情境写作。这一题型的特点是:内容与当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呈现方式图文并茂。语文教学应基于《考试说明》,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习作现状,在此基础上设计交际情境,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写作任务所需经验的落差。  关键词:学业考试;试题研究;交际情境写作  一、什么是交际情境写作  纵观浙江省各地市2014—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