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张力:立体化解读文本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的张力指的是文本中内容、情感等方面所具有的感染力,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所读文本,对其做出立体化解读,则需要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的张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个性感悟,有效地感受文本的张力。如可以通过诵读体会文本的情感,通过解读文本的句子体会文本的脉络,通过多元对话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在韵味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立体化感受文本魅力。
  一、指导诵读,感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的方法促使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进而体验文本的张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其能力有所了解,及时反思学生在诵读中发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诵读技能,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情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歌,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张力,则要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诵读文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诗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让学生体会其押韵的特点,在诵读中感受押韵所产生的抑扬顿挫的诵读效果。其次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思考作者运用语言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详细地描绘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展现了祖国各地的名产特产,在描写这些内容时,运用了各种词汇,表达了对其的赞美之情。在诵读中,学生意识到这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倾慕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由此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凝聚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
  二、解读句子,梳理脉络
  学者陈海思在研究文本阅读时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关键词句,要先尝试理解这些词句,然后在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在掌握了文章中诸多句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分辨哪些句子是中心句,哪些句子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而了解文章的脉络,理顺阅读线索。
  在阅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并尝试根据其判断文章的脉络和行文线索。如“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阅读这句话的过程中,学生抓住了“意想不到”这个词。学生发现作者接下来便描述了这是一件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后对谈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发现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情节向着高潮处发展。其次教师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发现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和谈迁并无关系,并没有一个字提到了谈迁,但是却展现了谈迁的人生状态。也就是说,文章之前所描述的所有内容都被作者用这句话加以总结。由此学生发现文章的最后一段起到了总结全文的效果,同时也从谈迁这个人身上拓展开来,言及世间万物,所以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句。
  三、多元对话,深度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实际上是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多元对话的过程,若想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张力,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带领学生尝试深入文本,拉近两者的关系,促使学生多角度感受文本。
  在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多元对话,深入探究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林冲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为何林冲一开始不想得罪洪教头,但是后来又打败了洪教头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多元对话中,学生尝试和文本、作者进行多元对话。如有些学生和文本进行了深入共鸣,产生了以下的想法:“这篇文章将林冲和洪教头进行对比,林冲的谦虚正好反衬了洪教头的猖狂,而洪教头的态度也反衬出林冲的性格。这样的话,正面人物的形象得到了优化,而反面角色也变得更加丑恶。”
  总之,教师要引導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语言、深入探究等方法进行文本解读,对文本进行再构建,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做到立体化解读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硕集中心小学(224405)
其他文献
苏东剧变给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的政治局势造成巨大冲击,但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这四个国家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不变,同时为应对国际形势演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都程度不同地进
中国现代文学家传记的发展与繁荣,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现象,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家传记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有时代审美变化的原因,也有传
电视作为我国普及率极高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色情、犯罪等负面信息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引起了广大家长、学者和政府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