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后现代理论的支撑下,当下我国电影不仅纷纷从视角、內容等方面均开始呈现多元、碎片、零散、变化等特征,还呈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中不约而同的开始使用一些超现实的元素。尽管这些元素的存在可能会打断电影整体现实风格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的问题,但是,这一来能以更为细腻的、敏感的体现方式去关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内心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二则可以为电影文本提供一种“召唤结构”,呼唤观众去完成未尽之意或完全进入情境的态势,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三峡好人》、《第三种温暖》三部影片的部分情节的分析将很好的展示这个观点。
[关键词]后现代 电影叙事 现实主义 超现实
“后现代性”是在当代高科技媒体社会中由新近产生的。其相关理论采取了“视角主义的”、“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观点,因而拒斥那种为现代理论所钟爱的关于社会和历史的总体化的宏观观点,赞成微观理论。后现代理论还赞成多样性、多元性、片断性和不确定性,赞成被社会和语言去中心化了的碎裂的主体。这样,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该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人手,反对所谓‘宏大叙事’。”(徐友渔语)由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超越了诗歌、小说等先前艺术形式的局限,并且融合了各种媒介手段,因而更容易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和渗透。
一、后现代的胸怀:现实中的超现实
当下中国已经产生了许多尝试后现代风格的电影,它们往往以关注社会边缘人物、游戏化的消解历史和社会秩序、提倡自由和差异性等碎片化、零散化的手段来进行电影叙事。
这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却也可能面临着颠覆传统伦理价值的风险。这种“痛并快乐”的现状,使得后现代的电影叙事如后现代本身一样充满了争议。然而,有一个现象或许可以为我们洞悉后现代的电影叙事的一隅提供某种借鉴——最近几部较为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三峡好人》、《第三种温暖》中,在延续了由后现代思想所渗透的关注边缘人物、碎片化、零散化等特点之外,都运用了一个惊人的相似的手法,即在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实主义再现的过程中,加入了显著的超现实的元素。通过起用这些元素,使得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影片所隐含的社会、文化背景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和支撑。这种现实主义与超现实手法的对接与融合,在后现代视角宽大的胸怀下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作为一种辅助的展现手段,以更为细腻的、敏感的体现方式关照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内心和社会现实。
虽然这种拼贴和借用可能会打断电影整体现实风格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得观众在接受的一瞬间感觉突兀和彷徨,然而这种做法却似陈酿之美酒,在观众品过之后细细回味时,才心领神会其中的醇香和要义。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电影叙事风格是流畅型的,即便有人物的内心冲突或内容的结构性冲突,也是统一在电影叙事的大的结构框架之下的;而在后现代的叙事之下,电影叙事风格和场景经常性的转换会带来观众内心的“紧张”,从而抓住了观众的心,使其能以一种更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方式理解影片。
二、理想的表征:大月亮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展现姨妈那带有怪诞和荒谬色彩的生活时,曾经两次出现一轮淡黄色的大得出奇的月亮。当大月亮在电影悠扬的配乐声中徐徐升上天空,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在那一个瞬间,不管是电影的主人公还是观众,都可能已经分不清楚那是梦境还是现实。电影的主人公姨妈尚未及耳顺之年,是一个早年的大学生,一口纯正的英式英文,自命不凡却又媚俗可爱。年轻下乡时与一个东北的粗鲁汉子结婚,但却一直向往着都市中精致、高贵的生活,于是在得知可以返城时,毅然抛夫弃女来到繁华的上海,徘徊于理想的精致生活与现实的人际挣扎的两端。在这种带有后现代意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堕距中,一系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骗局不仅使自己人财两空、倍尝生活的苦涩,更使自己深切的体会了那种瞬间从理想到现实的深深的坠落感,只得在失望与绝望中回到东北,在单调平乏的日子中度过余生。
大月亮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姨妈彻底绝望的病卧医院时。她在半夜中醒来,看到天空中徐徐上升的大月亮,差点要填满整个病房的窗户。她只略略的看了一眼,便又睡了过去,却一夜白头。大月亮的出现,仿佛成了一种理想的表征。而姨妈在病床上缓缓起身目送大月亮的升空,又马上转身睡下的场景,犹如一场跟已经过去的生活以及自己原先的激情澎湃的理想“郑重告别的仪式”。大月亮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姨妈回到东北后,外甥宽宽去看望姨妈在她家度过的一夜。当他被大月亮照醒过后,来到阳台看月亮,随后姨妈女儿刘大凡也跟了出来一起看月亮。他们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对话。宽宽告诉了表姐他的秘密——他喜欢一个女孩,但是女孩不喜欢他,原因是他是个瘸子。可见,宽宽的理想是喜欢的那个女孩,但他的残疾制约了他理想的实现。一同看大月亮的刘大凡,同样是深怀理想的人。她并不甘平庸的一辈子当厨子,却一直梦想出国发展,而她的出身和学识制约了她理想的实现。导演安排象征理想的大月亮两次出场,就是想表达:其实任何一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都有一个关于生活的理想。理想就像那轮月亮,美好,纯真;然而我们永远够不着月亮,就像理想跟现实的距离一样。而不同人对待月亮的态度,则又充分展示了不同人对待理想的生活态度:失去理想的姨妈只略略看了一眼,而满怀理想的宽宽和刘大凡却愿意在寒冷的深夜来到室外对着大月亮发问并潜心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三、瞬息万变的未知:飞走的建筑物
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延续了其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其中更是充满了“中国式”生活的种种要素和细节:烟、酒、茶、糖。它们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似乎独立于人却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交流。从孩子口中唱出的带有明显时代印迹的流行歌曲、老工厂里锈迹斑斑的机器、还有废墙上分明的“努力”二字的字幅,无不闪烁着历史和时间的沉淀。整部电影以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和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这两个事件为主线,最后,在前一个事件中,韩三明与前妻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而在后一个事件中,沈红和丈夫在三峡大坝前互相拥抱,一支共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而在这种深切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之中,却多了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一一在影片中人物的交谈间隙,一个建筑物在顷刻之间突然飞走了。导演贾樟柯自己是这么解释这个超现实元素的:“那也是现实给我的感受,在 三峡那个地方游荡,你觉得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甚至可能会觉得走路时突然对面会站着两个外星人,这样的紧张都有可能。因为它的风、云、雾、雾中的风景,都有种神秘感。”从中可以看出,剧烈的发展、变动中的中国实际,有着与后现代相契合的多元、碎片、零散、异质和变化的种种特征,集中的体现在三峡地区的改造中,就表现为一种人们对于其他人或事物的瞬息万变性的未知。因为未知所以产生紧张,使得一些可能有的幻觉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神秘却又常态。
很可能的情况是,正当观众习惯了电影整体朴实、缓慢的叙事风格和节奏的时候,一个建筑物顷刻之间飞走会让观众产生不适和困惑,从而影响影片的连贯性。然而,即便是来不及在欣赏影片时作深入的思考,那么观众也将对这个突兀的情节记忆犹新,并且会在影片结束之后对其细细的考量。这个时候,这种现实主义中的超现实元素运用的优势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即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明显的“召唤结构”,呼唤观众去完成未尽之意或完全进入情境的态势。尤其是《三峡好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反映人、反映时代变迁下的人物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么采用这种“召唤结构”,无疑能使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更为深刻。
四、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一层天花板之隔的人生
电影《第三种温暖》本身的构成形式就具有着后现代的风格:由三位导演各自执导一段,分别是李欣导演的“彩虹”、吴天戈导演的“温暖”和毛小睿导演的“海阔天空”。三个段落的故事彼此自成一章,又有一定的关联。此外,这部影片的平民视角更是深受后现代氛围的影响。用非常亲民的故事、平和朴素的拍摄手法折射出当下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尤其是那些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的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甜酸苦辣,让人感受到平平常常生活中的“温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第三篇章“海阔天空”中,视野集中到一个外地来上海打工的年轻人小刚身上,他在一个大浴场当搓澡工,虽然卖力工作,但老板已经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且每每讨要不果。与此同时,因偶然的机缘,他暗中喜欢上了在浴场表演节目的小梅;一次小梅要他冒充自己的男朋友与她合影,好寄给家人,这一举动让小刚仿佛看到了希望,也暂时忘掉了关于工资的苦恼。虽然小刚在无意中发现小梅原来是老板的“小蜜”,但仍然心存希望。一天在帮客人搓澡时,他听到了浴客们讨论的暴力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心中一动,于是打算用浴池边散落的电线与插座,来干掉一直压榨他的浴场老板。正当小刚准备对走入浴池泡澡的老板实施报复时,却不料哮喘突发而倒在地上。亏得老板及时呼救并将他送医院。出院后的小刚,从老板手中领到了他等待了多日的工资,却发现浴场已经关门停业,而此时小梅也不知所踪。影片的结尾处,小刚顺着天花板掉落的墙粉向上扒开,竟然发现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犹如家乡风景般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充满了鲜花与阳光,这与小刚阴暗狭小的住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结尾处这一颇具视觉震撼力的画面,有着鲜明的超现实的特点。这一画面所展示的那区区的一层天花板之隔,却是人生的梦想与现实的天壤之距。但秉承影片之前的两个篇章的温暖氛围,最后的这一篇章同样沿用了这种氛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力量,即用这种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勾勒,昭示主人公明亮的未来命运,不仅为影片主人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信心,也为每一个观众提供了一种对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以及自身生活未来的期望。
由此看见。尽管这些超现实的元素(大月亮、飞走的建筑物、一层天花板之隔的人生)的存在可能会打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的整体叙事风格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的问题,但是,它们却能以更为细腻的、敏感的体现方式去关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内心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在观众的内心世界掀起想象的高潮,从而呼唤观众去完成未尽之意或完全进入情境的态势。
[关键词]后现代 电影叙事 现实主义 超现实
“后现代性”是在当代高科技媒体社会中由新近产生的。其相关理论采取了“视角主义的”、“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观点,因而拒斥那种为现代理论所钟爱的关于社会和历史的总体化的宏观观点,赞成微观理论。后现代理论还赞成多样性、多元性、片断性和不确定性,赞成被社会和语言去中心化了的碎裂的主体。这样,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该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人手,反对所谓‘宏大叙事’。”(徐友渔语)由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超越了诗歌、小说等先前艺术形式的局限,并且融合了各种媒介手段,因而更容易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和渗透。
一、后现代的胸怀:现实中的超现实
当下中国已经产生了许多尝试后现代风格的电影,它们往往以关注社会边缘人物、游戏化的消解历史和社会秩序、提倡自由和差异性等碎片化、零散化的手段来进行电影叙事。
这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却也可能面临着颠覆传统伦理价值的风险。这种“痛并快乐”的现状,使得后现代的电影叙事如后现代本身一样充满了争议。然而,有一个现象或许可以为我们洞悉后现代的电影叙事的一隅提供某种借鉴——最近几部较为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三峡好人》、《第三种温暖》中,在延续了由后现代思想所渗透的关注边缘人物、碎片化、零散化等特点之外,都运用了一个惊人的相似的手法,即在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实主义再现的过程中,加入了显著的超现实的元素。通过起用这些元素,使得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影片所隐含的社会、文化背景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和支撑。这种现实主义与超现实手法的对接与融合,在后现代视角宽大的胸怀下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作为一种辅助的展现手段,以更为细腻的、敏感的体现方式关照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内心和社会现实。
虽然这种拼贴和借用可能会打断电影整体现实风格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得观众在接受的一瞬间感觉突兀和彷徨,然而这种做法却似陈酿之美酒,在观众品过之后细细回味时,才心领神会其中的醇香和要义。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电影叙事风格是流畅型的,即便有人物的内心冲突或内容的结构性冲突,也是统一在电影叙事的大的结构框架之下的;而在后现代的叙事之下,电影叙事风格和场景经常性的转换会带来观众内心的“紧张”,从而抓住了观众的心,使其能以一种更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方式理解影片。
二、理想的表征:大月亮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展现姨妈那带有怪诞和荒谬色彩的生活时,曾经两次出现一轮淡黄色的大得出奇的月亮。当大月亮在电影悠扬的配乐声中徐徐升上天空,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在那一个瞬间,不管是电影的主人公还是观众,都可能已经分不清楚那是梦境还是现实。电影的主人公姨妈尚未及耳顺之年,是一个早年的大学生,一口纯正的英式英文,自命不凡却又媚俗可爱。年轻下乡时与一个东北的粗鲁汉子结婚,但却一直向往着都市中精致、高贵的生活,于是在得知可以返城时,毅然抛夫弃女来到繁华的上海,徘徊于理想的精致生活与现实的人际挣扎的两端。在这种带有后现代意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堕距中,一系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骗局不仅使自己人财两空、倍尝生活的苦涩,更使自己深切的体会了那种瞬间从理想到现实的深深的坠落感,只得在失望与绝望中回到东北,在单调平乏的日子中度过余生。
大月亮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姨妈彻底绝望的病卧医院时。她在半夜中醒来,看到天空中徐徐上升的大月亮,差点要填满整个病房的窗户。她只略略的看了一眼,便又睡了过去,却一夜白头。大月亮的出现,仿佛成了一种理想的表征。而姨妈在病床上缓缓起身目送大月亮的升空,又马上转身睡下的场景,犹如一场跟已经过去的生活以及自己原先的激情澎湃的理想“郑重告别的仪式”。大月亮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姨妈回到东北后,外甥宽宽去看望姨妈在她家度过的一夜。当他被大月亮照醒过后,来到阳台看月亮,随后姨妈女儿刘大凡也跟了出来一起看月亮。他们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对话。宽宽告诉了表姐他的秘密——他喜欢一个女孩,但是女孩不喜欢他,原因是他是个瘸子。可见,宽宽的理想是喜欢的那个女孩,但他的残疾制约了他理想的实现。一同看大月亮的刘大凡,同样是深怀理想的人。她并不甘平庸的一辈子当厨子,却一直梦想出国发展,而她的出身和学识制约了她理想的实现。导演安排象征理想的大月亮两次出场,就是想表达:其实任何一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都有一个关于生活的理想。理想就像那轮月亮,美好,纯真;然而我们永远够不着月亮,就像理想跟现实的距离一样。而不同人对待月亮的态度,则又充分展示了不同人对待理想的生活态度:失去理想的姨妈只略略看了一眼,而满怀理想的宽宽和刘大凡却愿意在寒冷的深夜来到室外对着大月亮发问并潜心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三、瞬息万变的未知:飞走的建筑物
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延续了其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其中更是充满了“中国式”生活的种种要素和细节:烟、酒、茶、糖。它们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似乎独立于人却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交流。从孩子口中唱出的带有明显时代印迹的流行歌曲、老工厂里锈迹斑斑的机器、还有废墙上分明的“努力”二字的字幅,无不闪烁着历史和时间的沉淀。整部电影以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和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这两个事件为主线,最后,在前一个事件中,韩三明与前妻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而在后一个事件中,沈红和丈夫在三峡大坝前互相拥抱,一支共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而在这种深切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之中,却多了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一一在影片中人物的交谈间隙,一个建筑物在顷刻之间突然飞走了。导演贾樟柯自己是这么解释这个超现实元素的:“那也是现实给我的感受,在 三峡那个地方游荡,你觉得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甚至可能会觉得走路时突然对面会站着两个外星人,这样的紧张都有可能。因为它的风、云、雾、雾中的风景,都有种神秘感。”从中可以看出,剧烈的发展、变动中的中国实际,有着与后现代相契合的多元、碎片、零散、异质和变化的种种特征,集中的体现在三峡地区的改造中,就表现为一种人们对于其他人或事物的瞬息万变性的未知。因为未知所以产生紧张,使得一些可能有的幻觉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神秘却又常态。
很可能的情况是,正当观众习惯了电影整体朴实、缓慢的叙事风格和节奏的时候,一个建筑物顷刻之间飞走会让观众产生不适和困惑,从而影响影片的连贯性。然而,即便是来不及在欣赏影片时作深入的思考,那么观众也将对这个突兀的情节记忆犹新,并且会在影片结束之后对其细细的考量。这个时候,这种现实主义中的超现实元素运用的优势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即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明显的“召唤结构”,呼唤观众去完成未尽之意或完全进入情境的态势。尤其是《三峡好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反映人、反映时代变迁下的人物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么采用这种“召唤结构”,无疑能使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更为深刻。
四、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一层天花板之隔的人生
电影《第三种温暖》本身的构成形式就具有着后现代的风格:由三位导演各自执导一段,分别是李欣导演的“彩虹”、吴天戈导演的“温暖”和毛小睿导演的“海阔天空”。三个段落的故事彼此自成一章,又有一定的关联。此外,这部影片的平民视角更是深受后现代氛围的影响。用非常亲民的故事、平和朴素的拍摄手法折射出当下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尤其是那些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的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甜酸苦辣,让人感受到平平常常生活中的“温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第三篇章“海阔天空”中,视野集中到一个外地来上海打工的年轻人小刚身上,他在一个大浴场当搓澡工,虽然卖力工作,但老板已经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且每每讨要不果。与此同时,因偶然的机缘,他暗中喜欢上了在浴场表演节目的小梅;一次小梅要他冒充自己的男朋友与她合影,好寄给家人,这一举动让小刚仿佛看到了希望,也暂时忘掉了关于工资的苦恼。虽然小刚在无意中发现小梅原来是老板的“小蜜”,但仍然心存希望。一天在帮客人搓澡时,他听到了浴客们讨论的暴力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心中一动,于是打算用浴池边散落的电线与插座,来干掉一直压榨他的浴场老板。正当小刚准备对走入浴池泡澡的老板实施报复时,却不料哮喘突发而倒在地上。亏得老板及时呼救并将他送医院。出院后的小刚,从老板手中领到了他等待了多日的工资,却发现浴场已经关门停业,而此时小梅也不知所踪。影片的结尾处,小刚顺着天花板掉落的墙粉向上扒开,竟然发现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犹如家乡风景般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充满了鲜花与阳光,这与小刚阴暗狭小的住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结尾处这一颇具视觉震撼力的画面,有着鲜明的超现实的特点。这一画面所展示的那区区的一层天花板之隔,却是人生的梦想与现实的天壤之距。但秉承影片之前的两个篇章的温暖氛围,最后的这一篇章同样沿用了这种氛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力量,即用这种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勾勒,昭示主人公明亮的未来命运,不仅为影片主人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信心,也为每一个观众提供了一种对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以及自身生活未来的期望。
由此看见。尽管这些超现实的元素(大月亮、飞走的建筑物、一层天花板之隔的人生)的存在可能会打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的整体叙事风格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的问题,但是,它们却能以更为细腻的、敏感的体现方式去关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内心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在观众的内心世界掀起想象的高潮,从而呼唤观众去完成未尽之意或完全进入情境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