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与学科教学、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整合,就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发语文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兰亭集序》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创设情境、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探究性学习、实现目标、以及图示板书等5个方面,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
  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尽管以往教师有用声情并茂的讲解,也有用极具魅力的人格,或用极具诱惑的嘉奖等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语文教师的这句口头禅“语文本应该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语文课则成为了枯燥无味的煎熬”,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时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尴尬局面和无奈现状。忧虑之际,我们发现多媒体的应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条可供探索的新路子。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语文材料(名人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实录性音像材料)进行有机结合,把发生在过去的、不可再现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素材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愉悦地、主动地接受语文课,喜欢语文课。
  如教学语文课《兰亭集序》时,面对这些高一新生,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PPT课件,展示出这样的画面: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帖卷》滚动式投影,讓学生进入时空隧道,进入历史的时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请学生们理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风格特点,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誉称。学生见了这个画面后,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请学生简要介绍王羲之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近”文本,即感悟文本、把握要旨,也就要首先摸准作者的思路和思想,初步建立起对作品的感觉与认识。从课后反馈来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要学习的语文学科知识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就如何完成教学目标,新课标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信息、科技成果。总之,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传统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安全、周边条件等诸多限制,语文课的教学场所往往限于校内、教室内,加上受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语文课程资源通常局限于语文教材和教师自身认知水平以及学校仅有的图书资源。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与新课程理念相悖。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信息技术可以帮教师把教学由校内延伸至校外,由课内触及课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的求知欲望,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如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材一般受篇幅限制,叙述基本上是纲领式的。教师们可以用电化教育设施制作语文课件,在课堂上展现更翔实的语文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书、诗集、经文等比较权威的典籍资料,以及一些野史、小说等不一定可信但有一定价值的书籍资料。为了让学生对语文现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提供一些相关材料。
  笔者在教学《兰亭集序》时,就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补充了《古文观止》中对此文的评语:“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同时还补充了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一段名言:“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因为人教版教材内只是“一面之词”,课文的内容大都停留在叙述层面。如何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不同时期不同文人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审美角度的不同看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实现课程资源的拓展,将各个时代文学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语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学更深切的认识,体会到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不同风格特点的文学作品产生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相对于以往教师对于语文材料的处理——学生人手一份,或是由教师或学生来宣读材料;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既直观、省时,又不浪费资源。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软件,模拟出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社会面貌,使学生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了解语文和掌握语文,赋予语文课程新的生命;同时,也可以通过制作网页,把学生研究性成果如“小论文”等放在网页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宽语文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世界各地的语文教育网站、语文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使语文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通过网络,把学校与教研机构、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密切联系起来,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落实合作学习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该目标的提出,要求语文教学不但要重知识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于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笔者在教学《兰亭集序》时,将本节课的课堂设在学校的电脑室。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给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多媒体投影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提供了平台,将学生的成果通过系统展示到屏幕上,供所有的学生学习、分享和评价;学生通过在网上传送答案,进行合作探究,能很快发现自己答案的优缺点,激发其新的探求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补充,往往是无法让学生信服;而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网络合作探究,则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环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即便基础稍差的学生也能回答一些内容,进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确立探究主题后,受自身认知水平和环境的影响,思维得不到拓展,探究学习无法深入开展,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搜索到更多未知的学习素材,借鉴他人的经验,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视听媒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尤其是在需要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可以借助媒体展开探究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现高效教学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进一步认识语文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语文是一个从感知语文到不断积累语文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语文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是一个重过程和重能力培养的过程,它对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师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笔者教学《兰亭集序》时,设计了“重点探究,提升能力”這一教学过程。首先明确两大任务:第三段最后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四段又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怎么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然后,教师组织讨论,用投影仪展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主要疑难问题;接着,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交流,分小组讨论这几个问题;之后,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见解;最后,教师明确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出笔者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乐”——“痛”——“悲”的原因,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并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设计意图最终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可谓是事半功倍。
  构建知识网络
  选择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教师必要的提示语,按文章思路排列并辅以线条、箭头或图形,力求精当地反映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程序和内在联系。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兰亭集序》时的板书如下:
  这节课结束后,听评课的评委老师给予了较高评价:课题来自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成,教师问题的预设与之相结合;教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过程中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实效;板书设计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围绕三维目标设计了核心问题。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基本上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最终,笔者所执教的这堂课在湖南省浏阳市第三届“IT”节课堂教学决赛中荣获特等奖,这也给予笔者莫大的鼓励与鞭策。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如果教师能加以合理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绚丽多彩。当然,高兴之余,笔者不忘提醒自己: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科技进步产生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而在学习和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才是真正的“主人”。语文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辨证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和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利用媒体无限时空,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项目学习理念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通过项目学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能够得到锻炼。《澳洲课程故事》一书充分说明了项目学习理念在澳洲课程中的运用。鉴于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统筹规划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
自2013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萍乡学院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根本要求,科学统筹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学统筹,上下联动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紧紧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始终坚持“认识上更高一层、剖析上更进一步、要求上更严一点”的总思路,始终紧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坚决改进作风”三个关键,始终聚焦解决“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探究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的影响,从而加强正确的宣传引导、丰富教育载体和动态更新话语体系,才能提升“90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主流意识形态解读  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学说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中枢。它通过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来整合社会成
198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因在惯性共振式概率筛研究上的杰出成就荣获“尤里卡”金奖,还获得了个人发明“骑士”勋章一枚。中科院院士闻邦椿与他的科研团队在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领域内矢志不渝地创新、实践,先后研制成10多种新型机械装备,使振动这一现象变害为利、造福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穷且益坚”的求学之路  步入东北大学60余
郭声健教授的《音乐教学新概念》一书中指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脚点从原来的重结果型逐渐在转变成重过程型,这是理念上的升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音乐课堂评价环节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语言运用过于单调、频繁,评价效果显得不再那么“给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很漠然,并没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为此,在音乐教学生活中,笔者力求通过丰富且有效的评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
在唐宋散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上。笔者认为,对唐宋散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应该有更多的关注,才能打开写作视野,提高写作兴趣,体会古人心灵的声音。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努力挖掘教材写作视点,引导学生进行以写作为根本的有目的的阅读,把阅读和写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此彰显“以写促读”的魅力。  读的困惑与写的忧虑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教学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高中作文教学随意
这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又朝气蓬勃的学校,她在传承和创新中跨越,在特色与和谐中绽放,她就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龙江小学。走进校园,一幅幅文化育人的画卷映入眼帘,使人能感知到学校深沉的文化追求;触摸到学校鲲鹏高翔的求索之路……  2013年12月,学校由剑阁县下寺小学校更名为剑阁县龙江小学校,并先后确立了“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礼仪育人”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幸福”的育人目标,“小龙人礼达天下”的校
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教育奖得主安·科顿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如果”的事,教育是基本人权。真正将女孩们拦在学校大门外的,并不是文化的贫困,而是贫困的文化。女童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单单靠发校服、发文具是无能为力的。达成目标的方法,就是与所有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从教育部的官员,到贫困村小的校长;从制定政策的领导,到不识字的奶奶,每一方都可以为问题的解决贡献资源和智慧。  (摘自2015年11月3
笔者所在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基础、习惯、兴趣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陷入尴尬,成为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破解难题,学校开展了省级课题“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模式与效果”的研究,鼓励教师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育资源,尊重差异,理解差异,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笔者就历史课堂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差异指导,分类推
据新西兰先驱报2013年12月7日报道,近期公布的2012年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显示,新西兰15岁左右的学生在数学、科学以及阅读方面测试的国际排名,均处于落后位置。伴随测试而来的还有两大问题:第一,能否相信测试的结果?第二,如果测试的结果值得信任,那么该如何面对排名靠后的情况?  新西兰在阅读方面的排名从第7名降到了第13名,科学方面从第7名下滑到第18名,而数学成绩则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