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化作彩笔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e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岁的陈白一先生高大魁梧,腰背挺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我拍下了他在接受人民艺术家授牌时刻:怀抱鲜花的陈白一先生鹤发童颜,笑得非常灿烂。
  “优秀的人民艺术家陈白一 ——从艺60周年艺术精品展”展览以及座谈会,湖南美术界名流云集一堂,像过节一样。好多人都抢着和陈白一照相。陈白一先生始终笑容灿烂,像一尊佛。
  看陈白一画展,几乎就是看新中国美术史的缩影之片断。他早年的主题绘画,1950年代的《朝鲜少年会见罗盛教双亲》《迎春图》。1960年代的《欧阳海之歌》,仿佛让我们回到了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语境之中。《欧阳海之歌》被印进教科书和单幅画发行流传,曾经成为陈白一艺术的坐标,尽管随着作品政治色彩的消退,剔除关于小说《欧阳海之歌》的创作背景的揭示,作为视觉的艺术,这部作品还将是陈白一先生的一个艺术高地。
  陈白一如果按照《欧阳海之歌》的主题绘画的路子走下去,英雄、战马……我们无法想像陈白一将会走到哪一步?
  新时期以来,陈白一选择了另外的路子,他的表达与宏大叙事无关。他把目光投向湖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瑶山苗乡是他创造灵感的福地,民族的、民间的艺术是他的艺术追求的源泉,他是在一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去,心无旁骛地开掘一眼深井。几十年后,他就有了收获,有了非常丰富的作品,有了非常厚实的艺术积累。在陈白一画展的现场,大家对作品的丰富一致感到惊叹!
  我翻开新出版的《白一线描》,自序中陈白一写道:“耕耘艺坛六十春秋,遍访楚湘大地苗寨瑶乡,村姑农妇、寨老稚童,于自然之中,劳作生息,坦荡而平和……”
  陈白一先生说起深入生活的故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深入生活到振武营苗乡写生,很多人围着他看,其中有一个叫石大发的苗族孩子天天围着他转,赶着羊群跟着他走,有时候还给陈白一一个包谷粑,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石大发竟然叫陈白一爸爸了。因为陈白一的影响,石大发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民画家。与陈白一交往几十年。陈白一先后五十余次去石大发的家乡深入生活,看着石大发结婚生子,步入中年。石大发和陈白一一家走得像亲戚一样近。陈白一还多次举家到湘西振武营苗家过年。振武营是他深入生活的点。
  白一先生几次去小沙江瑶山写生,都是全家出动,夫人、保姆、学生一行人。陈白一作品中最经典的形象依旧是以小沙江作为生活基地创作的瑶女。白一先生到一个地方写生,并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多次去。多的达到50多次。这个数字,我真的不敢想像。去边远山区,我们常常是采风者的角色。去过一次的地方,很难去第二次的。
  白一先生很像一个掘井人。他默默地“挖井”。这样的劳动,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坚持几十年?有的人把时间用到炒作上,或者试图走出名的捷径。结果折腾来,折腾去,没有大量形成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最后在艺术上难得立住脚。相反,像陈白一这样守着一个领域开掘的人反而找到了艺术金矿。
  白一先生总是那么从容平和,没有一点名家的霸气。他说话,声音是低沉的,略带一点沙哑。我和他说话,个子高大他总是慈祥地偏着头听我说。非常慈祥和蔼。十年前,一起进京开会,我见陈白一先生穿的衣服特别好看,黄色的灯心绒的马甲,非常洋气!颇具艺术家的气质,白一先生告诉我是一个业余设计师做的,还介绍我也去做衣服。把设计师的电话留给我了。我感觉陈白一是一个热心的人。
  白一先生的平和善良赢得了少数民族妇女的敬重,于是有了深入到她们日常生活的机缘。少数民族妇女的闺房是一般陌生人和男士不能进去的,但是,少数民族妇女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他有机会记录到她们劳动与生活的种种形状。只有不把画家当作外人的时候,她们的自如的形状就会表现出来。陈白一用自己的人格的力量赢得了获取捕捉采写很多特别镜头的机会。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只有深深地扎入沃土的人才会有此回报。
  我读《白一线描》里的上百个少数民族女性,表现她们生活劳动的场景和姿态,总是感觉在白一先生的眼睛里,少数民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形象都是他捕捉美的光点。
  陈白一在《白一线描》的前言中说:“我最喜爱劳动之美,热爱少数民族,特别是劳动妇女最勤劳最纯朴最真诚。她们日出而作,操劳而不息,开荒种地、生儿育女、煮茶弄饭、喂猪放牛、洗衣浆裳、织布绣花……”
  我知道,瑶山和苗乡的妇女,她们的生活是很贫困的,生活基本维持在生存的起码水平。在陈白一先生的画面里,他往往捕捉她们的最为精彩的瞬间,用流畅优美的线条与色彩来表达她们的生活与劳动的美。让平凡朴实的她们的生命在艺术作品里获得了永恒。
  白一先生采风到过的那些地方,我也去过不少。1980年代我在报社工作,常常一有时间就往湘西跑。湘西自治州各县几乎都跑遍了。1987年我去邵阳隆回的小沙江瑶山采访10来天,跑遍了虎形山、毛坳、枞木塘、庙山等瑶乡,也拍了不少黑白的彩色的照片保留至今。我看到陈白一笔下的花瑶女子,感觉特别亲切。
  白一先生是唯美的,他的笔下最常见的是妇女与儿童、温柔的小动物或者家禽,那些形象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伙伴》,那三个毛茸茸的狗娃娃趴在门槛上看一个孩子吃饭,模样可爱极了。陈白一说:《小伙伴》里面的孩子吃饭的手的姿势,是在火车上捕捉到的。其中三只懵懵懂懂的小狗,也是从儿童的模样得到的启发。最右边的那只狗,是从一个朋友的孩子小时候的憨态得到的灵感,这样的创作启发,只有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才会获得。
  在白一先生的眼睛里:这些温柔的女性,天真的孩子,可爱的小动物是引发他创作灵感的契机。《照蛋》《摸蛋》这些画面是没有生活的人很难画出来的。还有《摸鱼崽》《狗崽》《蛐蛐》《摇篮曲》这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和场面是那样新鲜活跳,带着泥土的芳香和人物的呼吸。我特别喜欢白一先生笔下的动物,它们都被白一先生的神笔人化了。与人的情感在画面上是那样和谐。陈白一除了有一双特别善于捕捉与发现的眼睛外,他老人家还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在他的作品中间,人与动物、以及表达环境的植物是那么融合,给我们一种对于农耕时代的温暖怀想。这也是白一先生的作品特别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他把体恤变成爱,把爱化做彩笔,他把心中的爱给了那些生活在贫困的山区的劳动妇女,给了那些纯洁无瑕的儿童,陈白一因为爱她们,只有深深地爱着她们才会用如此唯美的线条来勾勒渲染她们的美。
  陈白一笔下的线条非常耐看。我读了《白一线描》感觉线条的魅力。配上他自己整理的民谣,作品就更加丰富了。
  读陈白一的画,我还常常想起周立波的关于一样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周立波是短篇大师,他善于捕捉细节,我看《听壁角》《捉鱼》《小伙伴》……这些画,会想起周立波小说《扫盲志异》《禾场上》《山那面人家》等。陈白一和周立波一样,是非常注意细节的,陈白一表现湖南农村的工笔画和周立波写湖南益阳农村的短篇小说,仔细读来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照早期的重大题材绘画的创造路子,陈白一完全走到了另外一面。他还是承袭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走的是从生活中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料的可靠的办法。对于陈白一来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湖南人读陈白一的画,感觉它是乡土的,具有强烈的湖湘特色。我们也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乡土的,也越是世界的。
  抵达罗马,有很多的途径。陈白一选择的是老老实实地开掘一口深井的方式。他的六十年的创作经历和丰厚的成就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艺术精神:这就是陈白一精神。
  陈白一钟情于缪斯,在现实主义创作上六十年的坚守,都是因为有:“陈白一精神”。
其他文献
人的群体性特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纪录和诠释是人类沟通的基本文化行为, 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当人们面对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以及人自身,人们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诠释和纪录,随着人类精神追求的不断提升,用艺术的方法来纪录和诠释世界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纪录片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他们试图‘纪录’‘真实’世界的某些特征。纪录片的叙事机制中最重要的功用之一,就是可以为核
要在大体积胶结充填体下对矿体进行安全高效地开采,合理的采场结构是采矿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某地下矿山地质概况、开采技术条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法与理
语文教学效果"少、慢、差、费",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个历史难题.原因何在?20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采取了许许多多的对策,但难题并未解决,原因还须继续探讨.近来笔者调
中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其探索与创新思维.实验演示结果能否直观、全面地反映
众所周知,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倡导者,但他所倡导的只是一场语言形式革命--白话文运动,其作为中国新文学产生标志的,只是一篇简要的《文学改良刍议》.李泽厚曾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