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抑或历史?r——传记转向的形成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来源 :史学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传记在19世纪被盛赞为可以等同于历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从聚焦于个人转向重点关注作为历史发展施动者的大众运动和社会经济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家们开始排斥传记,认为其缺乏严谨的分析和理论的复杂性,过于个人化、轶事化与短视,无助于理解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然而,在过去40年中,传记写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传记重新恢复了本来的地位.这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性别理论、交叉性理论、再现论等新理论的应用;寻找新的资料来源、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段和加强语境分析等新方法的采用;伴随着以往被视为边缘阶层的群体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历史和传记的主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探讨了传记回归的起源和发展,即现在所称的“新传记”或“传记转向”,进而分析其对历史书写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唐王朝在粟特、吐火罗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既是其朝贡体系中的朝贡国,又是唐王朝的郡县,兼具朝贡国与郡县的双重身份.唐在这一地区的监制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都护府体制下,保留了原西突厥统治属国的权力结构,安西都护借助其统属的西突厥部落监制粟特、吐火罗地区;节度使体制下,则由安西节度使对这一地区实施监护.虽然唐在这一地区既无派军驻守,又不施政理民,但是统辖、监护权力依然存在,这也是唐一直宣称这一地区为其版图的缘故.
本研究以在云南风庆县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探索当地疾病谱系背后的社会历史影响因素和多元文化下的多元医疗体系,以及特殊身体观和医药观如何影响人们的就医选择,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地健康精准扶贫“扶不准”和“扶不好”的现状.并尝试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检验当地健康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探讨如何在多元医疗体系并存的现实格局下改进民族地区的健康精准扶贫工作,斩断从“贫困”到“疾病”再从“疾病”到“贫困”的发生链.
唐代地方官府在水旱祈祷获验后所立的祠庙碑,碑文在文本创作上具有一定共性,即赞美神祇与颂扬德政,但这仅仅是祠庙碑所要表达意涵的一个方面.文学的创作实际上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复杂的历史现象,在这些结构性文字的背后,祠庙碑文的叙述应该暗藏着某种历史特殊性.以泉神祠庙石刻为例,石刻文字反映出这样一种史实:地方官府为了保护辖区内重要泉水资源不被破坏,利用当地民众浓厚的泉水祠神信仰,在官方控制与信仰强化的理念下,通过实施水旱祈祷、修建祠庙、建立碑石等仪式,间接地完成了对泉水资源的保护与掌控.水旱祈祷仪式是表相,水资源保护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一场美、英、印三国阻扰中国统一和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的严重政治斗争.美、英、印三国宣称中国对西藏拥有的是宗主权而非主权,西藏是“自治”的.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大进军中,三国援助噶厦中的分裂分子武器弹药,使其武力抵抗统一.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酝酿和举行之时,三国提出在印度举行以图操纵.在十七条协议公布之后,美国唆使噶厦拒绝接受.面对这一切,新中国政府指出中国拥有治藏主权,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人民解放军发起昌都战役,表达坚决统一中国大陆的决心.新中国政府指出西藏
1934-1935年,著名史地学家张其昀受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委托赴西北考察,以作为国民政府西北开发规划之基础.他以兰州为中心,西至敦煌,南越秦岭,北上蒙古高原,获得了大量西北尤其是甘青的人文地理资料.据此,张其昀提出西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人文复杂、历史悠久,极具开发价值;西北开发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交通建设为前提,大力发展工业中心,从而带动农业的现代转型;更要特别注意西北民族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发展促进民族平等与民族融合.张其昀的科学调查,深化了时人对西北的认知,推动着西北开发思想的现代转向.
摘要:有金一代,女真统治者在奉行尊孔崇儒、继承中原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配享制度。金朝帝庙配享的功臣总数和每个帝庙配享的人数都远超宋朝,武将占居配享功臣绝大多数,配享功臣的民族分布呈现多元状态,并且存在为开国前的未实位“帝王”配享,以及父子、兄弟相继配享的家族配享。这种独具特色的配享制度恰是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例证,既是对本王朝正统的一种昭示,也是“中
摘要:明崇祯年间,傅岩知歙县五年,因其政绩而“举循良”。其为政实践,包括教化儒生、加强保甲制度、修筑城堡、训诫土棍、缓催赋役、训练乡兵、赈灾救荒等。上级官员的考语,也给傅岩相当高的评价,似乎他有着很高的统治艺术。然而,其治理实践与统治艺术,都反映了明王朝国家的节省治理逻辑,其有效性在于能否实现帝国控制与民间社会的文化契合。  关键词:傅岩;歙县;化民成俗;节省治理  傅岩,字野倩,号辛楣,义乌人,
清代地方档案中的命案为我们研究司法档案虚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来源.《巴县档案》命案显示,司法档案文书存在“真实”与“虚构”并存的复杂面相.司法档案存在“虚构”的问题在《巴县档案》“曹宗志自缢案”中展示得十分突出,从堂讯叙供到“通详”“招详”,直至四川总督的案情描述均有着程度不等的差异.而在“任四烧伤身死案”中均未发现“虚构”的存在.通过对“曹宗志自缢案”的解读发现,县衙上呈的“通详”文书认定的案情与县衙堂讯叙供及结状的差异是档案虚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巴县档案》命案可知,在借助清代司法档案进行学术研究
土库曼民族历史与文化厚重,发展道路曲折而复杂,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土库曼人生存环境迥异,但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民族身份认同感强烈、睦邻友好、崇尚和平.现代土库曼斯坦国家构建选择的是走独立中立道路,借力多种资源,采用多元路径,特色鲜明.当前,土库曼斯坦正在同中国共同实施复兴古丝绸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国社会需要对土库曼民族与国家构建全新的认知.
摘要:元诸色户计当差,肇始于军前掳掠“生口”的强制役使,经乙未(1235)、壬子(1252)和至元七年(1270)的“抄籍”,以汉地为重心,终成定制。“工作征戍”专项役与“全户应当”户役混合的元诸色户计当差,其据籍当差、户役世袭、各有所属、主从役使等特色鲜明。该制因征服先后、行汉法不一及原有社会经济结构,在草原、汉地和江南实施有别。明不分南北“配户当差”,“既以粮赋天下之田,而必以丁定赋役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