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三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r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本文将人教版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和选修4中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内容进行整合,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单元教学——“改革开放新时期”。笔者试图通过单元重组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历史形成整体性认识,使学生多角度地把握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
  一、基于核心素养,打开单元教学思路
  1.单元课时计划。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考纲,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并确定单元课时计划(见表1)。
  2.教学目标计划。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角度来制订教学目标计划。
  二、开展单元教学,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第1课时 依托学习小组,收集整理史料。
  第1课时是本单元组织教学的基础。首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自高效完成本组收集史料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取舍,制作成幻灯片。最后,各小组在课堂上推荐一位发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前期史料收集的成果。
  第2课时 选取学生史料,教师讲述为主。
  第2课时是本单元组织教学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因为有第1课时每位学生亲自寻找史料的过程,所以第2课时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生收集的史料穿插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其次,教师认真备课,高效利用好史料。通过主题阅读,教师对于史料的选择面更为广泛且准确。再次,精心选编课堂练习,将着力点放在提优补差、查漏补缺上。
  第3课时 选取学生史料,学生讨论为主。
  第3课时是本单元组织教学的升华,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寻找有关改革开放的史料,教师讲述1978—1992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为了第3课时学生能够自主复习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做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宏观调控、串联全局。
  三、反思总结
  1.单元教学需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三直面高考,高考江苏卷不仅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如何在高三紧张备考的课堂教学中穿插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环节,成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现实挑战题。为了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在上第1课时前,师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准备环节,学生从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型为主动探究者。只有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史料收集、鉴别,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改革开放四十年宜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
  2.单元教学需要借力合作学习“深度学”。
  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高中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笔者在第2课时中设计课型为讲述复习课,就是为了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从而为第3课时学生的自主讨论复习打下基础。在三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既是学习小组的参与者,也是历史深度学习的建构者。通过活动,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他文献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面比较广,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散,这就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知识网络构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所谓的知识网络构建,并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将知识点联系成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以“产
“生活与消费”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高考中的重点,在每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为百分之百。本文就“生活与消费”这一模块的知识点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一、知识构架  二、考纲要求  在《2016年高考大纲(政治)》中对于“生活与消费”这一模块,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要求,主要有“了解”和“理解”两种要求。其中“了解”的要求相对较低,“理解”的要求相对较高。  了
历史教学的视角很多,作为一门人文基础的学科,历史以其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影响着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注意到,思想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对初中教学意味着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历史教学要让学生鉴古知今,因此鉴古知今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视角之一。本文试以“洋务运动”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洋务运动”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教学内容。从一般教学要求上来
我县教育局提出了让学引思的教改理念和模式,要求我们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除了智力因素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地理学习久而不厌,学生乐学、好学、轻松学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地理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领导、拓展合
最近随堂听了几节常规历史课,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老师按教材一讲到底,学生主要是听和记笔记,老师偶有提问,也都是无效提问,学生并不需要调动知识、思维去分析运用。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核心素养也早已渗透在全国卷试题,这样的课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让高中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二是通过新课程培养高中生对地理的深厚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的热爱。简言之,就是将高中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这恰好就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核心素养对于每个地理教育者而言并不陌生,但如何借新课程之力,以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素养为基础
歷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是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的,经教育部2013年审查通过,集中反映了基础教育教科书研究与实验的成果。  2018年6月印发并投入使用的该教科书第2版,较第1版有了较多的改进。笔者对这两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发现变化之处,思考变化原因,为施教策略的调整提供思考支点,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多元一体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但伴随探险家的冒险、摸索而来的,不仅仅是各大洲之间的交流开始密切起来,还有更加疯狂的掠夺与杀戮。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性的严重缺失,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非西方文明或是被动或是主动地进行变革,逐渐汇入现代化潮流。  一、全球化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利益博弈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人的元素缺少、人的力量缺乏、人的情怀缺席,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课堂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黑土地”,教师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栽花人”。笔者以人教版选修4中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着力打造“时空感”和“细节感”兼备的中学历史人物讲评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绘时空地图,提高学生的时空感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是学习历史的基本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习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有利于强化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结果。  一、高中政治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政治学习过程。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并不能只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检测成绩,要更加重视学生在日常學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