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土地到紫禁城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ersonKK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摸相机很早。因为母亲当过摄影记者并爱好摄影,所以,家里有一架120相机。那时,我才十来岁,根本不知道相机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对我来说,照相机就是我从未玩过的新玩具,很新奇。当然,这么贵重的东西,我父母是不会让我当玩具玩的,最多是摸上几下,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摸相机”。
  开始玩摄影是从下乡开始的。我下乡在黑龙江嫩江的山河农场。农场处在丘陵地带,一南一北各有一个死火山。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天都是湛蓝的,是在北京从未见过的那种真正的“蓝天”,偶尔飘过一些白云,或几朵或一片,都很美,很有诗意。冬天的大雪虽然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但那是典型的东北粗犷、广袤的风景。




  农场的生活很辛苦,没有文化生活。摄影成了让我陶醉的美酒。跟我在一起的一个北京同伴,他家长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所以我们总能弄到拍新闻片剩下的片头。当时我们知青是农场的工人,每月32元工资。我口攒肚挪地买了一架海鸥205。因为我们不愁胶卷,所以拍习作的机会很多。这在当时的摄影爱好者中条件算不错了。
  我拍的最多的是农场的生产和生活,也拍周围的自然风光、当地农村的风土人情。每次拍完彩色片我都要把胶片包装好,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寄到北京冲洗。然后就是左盼右盼,等底片寄回来,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拿到底片后,从中挑出最满意的几张,再寄回北京放大。这又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因为放大彩色片很贵,所以只能放5寸片。那时侯,冲洗彩色片与其说是等待,还不如说是期盼,就像小孩盼过年一样。
  拍黑白片就方便多了。每次探亲从北京回来,都带些药粉和放大纸回农场。拍完照片,要等到天彻底黑下来,再用棉被把窗户和门都堵住,暗室就做成了,显影罐用我的旧饭盒。有一次我拿着正在定影的底片从“暗室”回宿舍。那天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雪,天又特别黑,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野里,突然摔了一跤。装着底片的饭盒飞了出去。我想,这下底片一定找不到了。我在雪地里摸了一阵,找到了饭盒。没想到底片被定影液冻在了饭盒里。




  农场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由于有摄影做伴,生活还是充满了乐趣。周围的人都知道我会照相,所以总要我为他们拍照。我也很乐意帮忙,有这么多免费模特让我练习拍人像正是我巴不得的。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模特们”室内拍完,室外拍,白天拍完,晚上在灯光下拍。由于没有老师指导,摄影书也难看到。全凭自己摸索,所以经常会把照片拍坏。不过,我的态度很好,总会为他们补拍一次。
  就是这一次次反复的练习,才有了今天这样扎实的基本功。许多人都说我们下乡的这一代没上大学,没赶上好时候。其实,任何事情有失必有得。从我个人的经历看,那段生活给我的益处就很多。除了在那里练就了过硬的摄影基本功为我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做摄影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外,艰苦的生活磨砺了我坚韧的性格,培养了我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作为摄影师,我感谢那片黑土地。
其他文献
从电视上获取图片也是很多报社常用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首先因为电视具有实时报道和转播的特点,一些报社常常因条件所限,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从电视画面上获取图像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记者外派的开销。所以拍摄电视画面成为了部分报纸获取新闻图片的捷径。当然,一些报刊除了从电视新闻中拍摄图像外,还可以通过互连网下载图片,但有时从互联网下载新闻图片不如电视及时,虽然电视分辨率的缘故,拍摄电视的效果远远不
期刊
2001年购得一支价格为人民币500元轻量级的俄罗斯产“MC鲁宾纳尔(PYENHAP)500mm1:8微距螺口(配尼康简易接环)折反式镜头,多层镀膜,镜头号为990351。镜头的视角为5度。有了此镜头,约上好友,到郊外荷塘边实拍,一是检验此镜的素质,二是拍点荷花、蜻蜓之类的作品。用折反镜头特有的效果去创作,才是购得此镜的最大乐趣。  整个春夏,荷塘一片生机,阳光将风带来,荷叶被风爱抚,似朵朵绿云在
期刊
★王瑶荣获第43届“世新赛”一等奖    2000年2月11日,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揭晓,中国新闻社记者王瑶拍摄的一组黑白照片《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获艺术类(组照)一等奖。这是我国女摄影记者首次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    ★“乐凯”又上新台阶    2000年3月9日,中国乐凯胶片公司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意味着“乐凯”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9日6日
期刊
近年来“摄坛伉俪”赵彤杰和王瑶在新闻摄影的圈子里可是势头有增无减,夫妇俩各自都拿到了不少大奖,尤其是王瑶,获得了2000年“荷赛”的一等奖。2000年奥运会场,他们“各为其主”披挂上阵,拍出的精彩奥运瞬间已经广为传播。在我们回望奥运会的背影时,选取了他们的赛场之外的新闻照片,来细品其中滋味。    《生命的律动》赵彤杰摄    这张照片是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拍到的。与赵彤杰其它的“奥运作品”相比,几
期刊
这是一个花草繁茂的季节,花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拍摄花卉也是许多摄影爱好者乐此不疲的事。不过多数花卉照片主要是记录花卉的形态,将镜头对准花芯,你会发现另一个缤纷世界,你能从另一种途径来看色彩和构成,所以本期演兵场的主题就是“微距拍花”。  在商业图片中,微距效果的花卉照片也有着非常大的需求。尽管微距拍花的技术难度不是特别复杂,但是需要特别细心地去观察、去摆布、去拍摄。首先,稳固的三脚架必不可少,因
期刊
[结缘性瞬间]这是决定性瞬间和延续性瞬间的折中;是在尊重对象前提下的“非偷之窥’”和“无强之迫”。  对于布列松的“偷窃”,有些重视主客互动关系的摄影家并不认同。  法国摄影家尚路普-谢夫认为,一张好的人像,是相机前后两个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因而,唤醒了内在光热的对象才有“光晕”,才会“上照”,这种“珍藏下来的一刻”包含了比“决定性的一瞬”更深的东西。  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更明确表示不
期刊
摄影使平淡的人生变得多彩,使老年的生活变得年轻。摄影留下了历史的真实;抽象摄影更为人生留下了绚丽的梦幻。  ——陈炳石(抽象摄影小组成员)     生命 陈炳石(73岁)摄   构成 王美珍(女75岁)摄   能量 刘中民(78岁)摄   刚柔相济  刘晓秦(女60岁)摄   昆明湖北京/刘焕义(68岁)摄   恬静北
期刊
上篇介绍的是风景摄影的装备篇,不知影友们在春暖花开之际实践了没有?春季正是新枝吐绿、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蜂蝶乱舞的时节,为了配合影友们出门采风,我这次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位日本昆虫摄影家的装备供大家参考。  日本著名的昆虫摄影家海野和男先生1947年出生于东京,少年时代就迷恋蝴蝶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后考入东京农工大学,主修“昆虫行动学”,一边学习一边用镜头记录昆虫的习性。1994年出版了画册《昆虫的形态
期刊
认识潘朝阳是在1991年,他与我是《福建商报》的同事。  他进《福建商报》时,还是个略显稚嫩的小伙子,身材也嫌单薄,不过气度却很有一些,尤其是那双睿智的眼睛,让你会想到,这小伙子将来准会在什么地方让你吓一跳。  朝阳的性子跟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朝气,声音大,频率急,办事风风火火,打电话、接电话很少超过三分钟,有时刚刚还在办公室打电话,待你一抬头,人已不见了——后来才知道,转眼间,他已经一头扎进报社的暗
期刊
“带孩子上学”、“带孩子逛公园”、“带孩子去麦当劳”是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写照。近两年,家长嘴里又多了一句话:“带孩子去影楼”这几年,儿童摄影迅速兴起,带着孩子去专业儿童影楼拍照也流行起来。  儿童摄影到底在家长心目中是什么印象,他们对儿童摄影还有什么希望。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日前,编辑部请来了一位家长——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夏南和北京“Smile Baby”(微笑宝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