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与中国传统治学方法

来源 :文史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方法论的建构中,胡适把杜威的整体哲学化约为方法,并以此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西学观照中与中学双几互动,相互改造,由“五步法”改造为“三步法”,再由“三步法”演变为“十字法”,最后到“四字诀”。胡适重构该当论的思路已从标榜西学到 事中西,终至偏向传统朴学。由于胡达的中西文化融合只限于文史治学领域而无法完全达到哲学层次,因而很快被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方法论所代替。
其他文献
“接着讲”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中国哲学研究法。和忠实于传统哲学本来意义的“照着讲”相比,“接着讲”更着眼于哲学的创造性发展。“接着讲”对哲学研究的激活,也启示着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美学,能不能也在“接着讲”中获得创新呢?本文打算选择中国美学界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为个案,探讨“接着讲”这一方法在美学研究中的可行性与意义。
时下,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判又成为美学界的学术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自去年至今一直在关注此轮批判以及实践存在论方面的回应。一方面受惠于双方的你来我往,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较前有所深化,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疑问,促使我重新思考某些问题。疑问之一便是,对本体(存在)的阐释是否就一定会落入传统的形而上学境地?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兼与诸位先生商榷。
从周涛亮出"新边塞诗"的旗帜至今已将近三十年,但是通过对批评实绩、文学史写作和选本刊印的现状考察可以看出,新边塞诗虽然有辉煌的历史,但其研究却不尽如人意,"经典化"这一重要任务至今未能完成。无论在批评界、文学史或是阅读市场中,新边塞诗这一理应张扬的诗歌流派却面临着消失的命运。将新边塞诗经典化,不仅意味着对当代文学多样性的保护、对边疆优秀文学传统的弘扬,而且意味着当代文学研究疆域的拓展,当然,还意味着新疆文学研究界在主流学界话语权的提升,这应该是文化援疆的题中应有之义。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章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新体诗”几个阶段。“诗界革命”近代诗坛上的一次革新思潮,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范围内,也应包括“南社”中的部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等。
谢灵运的山水游览赋以《山居赋》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写实性,在题材上则更侧重于描摹山林而非铺写水势。在细腻描绘山林的过程中,作者并未投入太多的人生感慨,也不让世俗的怀古干扰自己的叙说,而是让心灵沉寂在大自然中,引导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净化。这一特点对山水诗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孙中山在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20世纪初,始终将谋求祖国的统一作为头等大事。他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含有统一的趋势、性质、内涵与方式等内容,强调并坚信祖国必须统一和一定能够统一。他在统一的实践方面,采取了战与结合进行的战略,先后几次进行北伐战争与开展和平奋斗,力图再造统一民国以建设富强国家。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构成其统一思想实践的内核与实质。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这份政治遗产,并发展与超越了其统一思想实践,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论述写作的。刘勰认为写作与伦理道德关系密切,所以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了伦理道德问题,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刘勰宗主儒学,把立德不朽视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观。他崇尚仁、孝和忠等重要道德规范,把“师圣”作为主要的“励德”方法。刘勰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但没有用道德的评价来代替审美的评价。鉴于许多文人有不道德的行为,为了文德统一,刘勰倡导文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职业道德
爱伦·坡的作品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或理性主义而著称,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创作中对待理智的矛盾心态。在《过早埋葬》中,他一方面表现出了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了反浪漫主义的倾向,同时又不无浪漫主义的成分。在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模糊地带,显示出了爱伦·坡对两者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是19世纪40年代美国市场化创作背景之下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Sinology is a unique subject which was tormed in the process ot foreign SChOlars engag-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culture, but Sinology Study is feedback ac-tions that Chinese scholars study Sinologist achievements. Both Sinology and Si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