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呼唤教育健康发展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奋斗目标,不仅包含了教育的具体内容,而且其他各项目标均与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六届五中全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并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广泛开展的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也把教育发展指标纳入重点考评内容之一。这充分说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越来越被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小康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上世纪末,全省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农村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持续攀升,为国家和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但是,由于经济转型期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全省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尤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康村建设的进程。笔者前不久在豫北几个县进行了农村教育专题调研,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到目前农村教育不利于小康村建设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南于教育费附加取消、教育集资废止,农民负担减轻,同时教育费也相应减少,农村学校失去了稳定的经费来源。据调查,农村税费改革后,豫北某县每年教育费就减少3000多万元。虽然中央、省通过转移支付保证了教师工资发放,但是由于国家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运行尚未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致使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没有着落,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尤其是“普九”欠债,已成为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第二,师资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农村教育改革要求减员减支,但一线教师严重短缺。据了解,仅豫北一个小县就缺初中、小学教师达300人之多。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在学段结构上是小学多,中学少;在学科结构上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如信息技术、外语等)少;在学历结构上是专科、高中学历者多,本科学历者少;在年龄结构上是50岁以上的多,30岁以下的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是群众对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现状的形象描述。
  第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难度较大。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国家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而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群众不理解,对撤销本村学校意见很大,动不动就上访闹事,乡里为了稳定只好让步,致使布局调整难以正常进行。如某镇有两个村距离很近,建一所学校比较合适,并且这两个村2004年分别争取到计委危改项目资金25万元和教育危改项目资金10万元。镇中心校为合建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但未能奏效,结果资金还是分别投到了两村小学,其中一所小学仅70名学生。这样既浪费了人、财资源,又不利于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仍十分严重。一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招生规模难以扩大,有的甚至出现滑坡。豫北某市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27811人,而职业学校招生仅14000人,与国家提出的高中阶段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大体相当的目标差距甚远。一方面,80%以上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又往往把升学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不去引导大多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致使回乡务农的中小学毕业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第五,农村学校外部发展环境不容乐观。这是基层学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学校附近的小商小贩、网吧屡禁不止,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一些职能部门频繁的检查,令学校师生叫苦不迭。有的部门到学校查来查去没查出问题,也要巧立名目收点儿钱,他们似乎把对学校进行处罚当成创收的重要渠道。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不适应小康村建设的矛盾和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可用财力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二是妥善解决“普九”欠债问题。县、乡政府要尽快将“普九”欠债从学校剥离出来,挂账停息,并制定出还款计划,尽快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拨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并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逐步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四是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学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对新产生的学校危房,保证做到当年出现,当年消除。第二,优化教师队伍。一要加强教师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抽调教师从事其他工作,杜绝占用或变相占用教职工编制。二要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坚持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人口关。凡出现教师岗位空缺,都必须进行公开招考、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三要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逐步实行校长职级制,以淡化校长的官员意识,强化其职业意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四要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促使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扩展知识视野,完善能力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要扎实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真正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投资效益。要加快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加强与网通或电信公司的合作,尽快将光纤宽带连通到每个县(区)和乡(镇),真正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继续搞好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切实增强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第四,开展对口帮扶。要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要加强城乡校长交流。从城市学校选拔年轻、优秀的校长后备干部到乡镇学校挂职,也可以尝试让农村中小学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学校校长交流活动。要动员和组织城镇学校为农村中小学捐赠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对口支援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净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定期组织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检查、治理学校附近的小商小贩、游戏厅、网吧等,该取缔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规范执法、执纪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行为,实行严格的检查审批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到农村学校检查,更不能借检查之机巧立名目向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行为,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各级党政部门尤其是县级党委、政府要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教学质量、青壮年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等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纳入农村工作的考核体系,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责编 刘 波)
其他文献
中学思想政治课正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随着学生知识及思维能力的提升.他们既关注自身的成长,又关注社会的发展。课堂气氛日趋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
樟芝含有许多的生理活性成分,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野生采集数量极少,目前尚无法进行人工的子实体栽培.以生物技术利用液体发酵培养樟芝菌丝体,其效果接近子实体.本文就不同
成功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而决定沟通质量高低的首要条件则是同理心。    一、认识同理心,掌握同理心    同理心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性,这些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评价。同理心是对学生有一种亲密的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  同理心也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
掌声如潮、鲜花似锦……记忆中的儿童节总是被“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声惊醒。  早在一个月前,学校就通知要隆重举行六一儿童节系列庆祝活动,据说,到时某某领导要与同学们一起欢度节日,市电视台到时也会随同采访,希望全校师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迎接美好的节日。于是,学校在各班精挑细选身高及体形相宜的女同学组成花束队,由音乐老师进行专门的训练——怎样满脸含笑,怎样轻颤花枝,怎样富有表现力……  全校师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了解祖国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矿产,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