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 没有现成模式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未来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中国确有很多机会,但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转型国家,中国并不容易解读。那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究竟在什么地方?日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
  文章说:最近几年,国外一些经济学界和新闻媒体对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为什么有疑问?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1998年以后,出现两个新的经济现象。一个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伴随通货紧缩;一个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反而下降。而这两个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从未遇到过的。
  一般消费的增长受到收入增长的制约。中国突然从短缺经济到了过剩经济,这些在外国都不会发生,由于中国的通货紧缩是生产能力突然提高造成的,没有财富效用,消费就维持在过去的速度。由于生产增加得太快,比消费增长高了很多,所以消费能力不能够跟上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会造成通货紧缩。而同时消费在增长,投资在增长,当然经济能够维持8%左右的增长。中国和外国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一个是来自于消费突然的减少,一个来自于投资的突然增加。这种机制不一样,所以在中国,在物价下降的情形下,整个国民经济还是相当强劲地增长。
  过去中国是短缺经济,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投资的高速增长,生产能力过剩了,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当中很多的部分是新增生产力,通常他们技术水平都比较高,产品质量也高;在过剩的状况下,那些质量差、技术低的企业自然退出生产。由此形成经济增长块里面结构的变化,能源的使用就相应减少。
  人们更关心的是,在未来10年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是什么样?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完全有可能保持过去25年大约相等,即每年8%左右的速度。当然会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来讲,保持8%~10%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不能用现有理论模式看中国经济
  
  1998年后,中国出现一个在改革开放中还不曾有过的新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在其他国家发生的时候,它的经济增长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在政府很强大的财政支持下,增长率才比零高一点。可是中国从1998年到现在,每年的物价基本上不断下降,但经济增长速度是7.8%,而且是全世界同时期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在通货紧缩时还能维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在1997年时,能源的使用是负增长的,1998年和1999年也是负增长。别国在通货紧缩时经济负增长,在经济增长时能源的使用也是高增长,而中国则不是这样。所以国外对中国的统计数字产生很大的怀疑,认为1998年以后中国官方所讲的每年7%、8%的增长是虚假的。
  是真是假,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是不太容易解读的,国外的怀疑,实际上是用国外现有的理论模式来套中国造成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国外很多现有的经济模型是不适用的。
  那么,为什么在通货紧缩的状况下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是负增长,而中国经济却是高速增长呢?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通常是在出现通货紧缩之前有一段时间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泡沫。当有泡沫时,一般人的财富是投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一个人的财富以房地产或者股票的形式保存,当泡沫很高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有钱,那就会产生一个在消费方式上的财富效用,像当时日本国内生产的91%是满足国内消费。而当国内的财富效用导致大家消费非常多的时候,他就要进行很多投资,满足高财富造成的高消费,但是到房地产和股票的泡沫破灭,很多人的财富就消失了,负债累累,因为大部分买房地产是用银行抵押贷款。在这种状况下,消费就会减少,由于财富效用造成的消费减少,在高泡沫的时候所投资的生产能力就变成了过剩的生产能力,那么过剩的生产能力出现之后,投资也会减少。这样国民经济就会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但是中国1998年以后出现的通货紧缩却不是这样形成的,因为中国并没有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1998年以后也没有出现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那么中国的通货紧缩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带来了一段时间的连续投资高潮。中国从1978年以后每年的投资增长很快,1981年到1985年投资增长的速度是每年19%,1986年到1990年每年投资的增长是7%,1991年到1995年每年投资的增长是36%!这个时期,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各个领域投资增长很快,外资的增长速度在讲话的影响下也增长得非常快。具体的例子,1992年以前中国的投资当中,外资比重很小,从来没有超过5%,但在1993年跳到12%,1994年跳到15%,2002年达到22%。这样,国内投资增长和外资增速都非常快,几年下来,中国经济积淀下来的生产能力增长非常快。就拿这段时间增速较慢的国有经济来讲,如果把1990年的生产能力当作100的话,到了1995年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了273,而这段时间,非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的增长速度比国有企业都快,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的这四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生产能力增长了两倍多,到了1996年、1997年,中国就突然从一个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变成了什么东西都过剩了。
  为什么都过剩了?因为我们一般消费的增长受到收入增长的制约,过去几年收入增长每年是7%,可是生产能力增加了将近200%,而消费增长才50%。中国突然从短缺经济到了过剩经济,这些在外国都不会发生,所以他们不能解读中国在通货紧缩状况之下产生的结果。由于中国的通货紧缩是生产能力突然提高造成的,就没有财富效用;而没有财富效用,消费就维持在过去的速度,即每年的增长在4%~8%之间。由于生产增加得太快,比消费增长高了很多,所以消费能力不能够跟上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会造成通货的紧缩。过剩的生产能力之下,物价当然会下降,投资也会受到影响,民营经济的投资从1998年以后比较疲软,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增发了8000亿特殊的长期建设国债来启动投资,加上这几年外资增长得比较快,因此投资还是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消费在增长,投资在增长,当然经济能够维持8%左右的增长。中国和外国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一个是来自于消费突然的减少,一个来自于投资的突然增加。这种机制不一样,所以在中国,在物价下降的情形下,整个国民经济还是相当强劲地增长。
  
  了解中国经济要把握细微变化
  
  怎样解释经济如此强劲地增长,但能源的消耗在1997、1998、1999年是负增长?
  过去中国是短缺经济,很多东西买不到,要生产出来就有人买,因而在80年代,中国经济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叫做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民投资的,投入不高,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也不高,但在当时是农村致富的最主要手段。短缺经济下,乡镇企业投资少,技术要求低,产品质量也低,可产品都卖得出。到了90年代中后期,经过投资的高速增长,生产能力过剩了,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当中很多是新增生产力,相当的部分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常他们技术水平都比较高,产品质量也高。在过剩的状况下,有些企业必须退出生产,而那些质量差、技术低的乡镇企业自然首先破产退出。由此形成经济增长块里结构的变化,能源的使用相应减少。国外在了解中国经济的时候,这些细微但却是深刻的变化不太容易把握,所以他们不理解别国在通货紧缩时经济负增长,中国却高增长,别人高增长时能源使用高增长,中国能源使用还下降?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的原因造成的。中国过去的这25年,1998年以后的这5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千真万确的。
  
  未来20年高增长完全有可能
  
  人们更关心的是,在未来10年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是什么样?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完全有可能保持过去25年大约相等,即每年8%左右的速度。当然会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来讲,保持8%~10%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研究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看的是三个方面:第一是这个国家要素增加的速度的可能性是多少。要素当中,土地是不会增加的,劳动力增加受人口制约,重要的是资本的积累速度可能会怎样;第二是产业结构增加的可能性是怎样的。同样的要素用来生产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的时候,即使各种要素不增加,经济也增长;第三是技术。同样的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也能发展。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技术最重要。技术变迁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己发明,一是引进。跟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到底应该用哪种方式来取得技术的变迁比较好呢?关键要看成本。引进技术,相对来说,投入是低的,风险也是小的。实际上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地利用技术差距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能不能很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引进外国的技术,推进快速的技术创新。
  对中国来讲,我们在1978年以前是一个封闭经济,很多技术不能够从国外引进,只能自己发明了。固然卫星可以发射了,原子弹可以试爆了,但是技术更新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中国在1978年以前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慢,质量也不好。从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开放经济,开始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所以中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走技术变迁的经济发展道路尽管是对的,但这条道路还能走多远呢?
  一般来说,理论只能告诉我们这条道路的影响是正的还是负的,这个影响的量有多大,这个影响能有多远,我们只能从经验来看。倘若从经验来看,我觉得日本是个很好的可以作为比较的经验。中国现在的经济跟日本196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相接近。1960年,日本农业占GDP的16.7%,中国在2000年是15.9%。另外一个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日本在1960年,城市里每个人每赚100元消费38.8元在食品上面,中国在2000年是39.2元。日本从1960年开始同样的高速增长,而且维持了将近30年的增长,到1988年的时候,日本人均收入赶上了美国。
  我个人虽然不敢如此乐观地期望,到203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能赶上美国,但我相信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加上人民币的币值变化,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到时达到一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2.5倍!这个市场当然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也是所有投资者所希望有的市场。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我们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一项。整合,不是单纯的合并。如何使两门课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是整合成功的关键。我们将多门课程进行了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首发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发展和演化,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经济区域和九大都市区。  九大经济区域是:  华南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广东、海南、广西、湖南南部和江西西部;  长江下游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 西的部分地区;  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汽车保有量也逐年上升。为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号召,本文对缸内燃烧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用AVL FIRE软件数值解析了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型集团公司大都抓住机遇迎来了飞快地发展。集团公司不断扩展业务的广泛性,开辟更加宽广的市场前景,扩展分子公司的分布地。在企业规模越做越大的同时,原有的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以及不适用等弊端逐渐的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及时传递、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不能满足集团的决策需求、财务风险难以把控、基层财务岗位设置有重叠、简单重复性工作造成人力资源被过多占用等。
通过对近几年的一些看似与圆无关的中考试题的仔细分析和归类,涉及“定线定角”问题,可通过构造辅助圆让其现出“原”形,往往能使问题中隐晦不清的关系和性质在圆中清晰地展现出
在分析膜技术的特点和食品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指出膜分离技术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广阔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前景.根据食品发酵工业的工艺特点,分析指出传统工艺的弊端和膜技术应用
综合题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在初中主干知识的交会处命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渗透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文章通过对一道中考综合题的分析,阐明了“回归基础”在中考综合题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