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已经从启蒙阶段逐步向更为实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这种转变中,虽然已经形成了先进的理念,但是新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在新课改中高中化学的课时在减少,而课本的知识量却在增加,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教师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与拓展.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教师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结构变化大
在新课改中所使用的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之间联系的思想,它更加注重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如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而言,内容结构变化较大.而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工作而言,教师仅仅将钠与氯气的化学性质作为教学重点,而淡化对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由于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科学主义教学工作转化为如今的人文主义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对此感到不适应,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新课改所用的化学必修教材涉及的内容面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生活中全部的化学知识,所以,对教学的要求就更高.课本内容多,但是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许多个知识点中切换,以前每个知识点在旧的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的讲述,但是现在,在新课改中,对有些知识点的讲述仅仅如“蜻蜓点水”,从而使学生不能十分深刻地理解这种知识点的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们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敢于质疑.但是,因为课时安排十分紧密,教师对某些知识点往往无法展开,再加上课外的习题普遍高于教材,这便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很不扎实,只会生搬硬套,无法在知识点之间做到游刃有余.
3.教学方式单调陈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改实施的伊始,教师们充满了热情,放下了尊者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化学知识的学习,针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话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慢慢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由于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对问题的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因此组织交流、讨论、合作的次数越来越少,课堂气氛又归于平静.笔者发现在化学公开课上,除了设计漂亮的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课堂学习氛围依然缺乏活力.
二、新课改中解决问题对策
1.重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是一成不变的剧本.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的课程标准给教材的使用者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应如何高效地使用教材,如何在施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这给在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中,若教材使用不当,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感到十分疲惫,而且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感到十分费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整合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设置梯度,控制难度
高中化学的必修课内容几乎包括了原有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被大大的缩减.正确处理好这对主要矛盾,关键是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把握教学节奏,掌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超纲的内容、限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不宜过多地拓展.
例如,在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时,粗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探究题目:(1)食盐中含有的泥沙怎样去除?(2)怎样除去粗盐中的硫酸钠?在除杂的过程中,如果食盐溶液中含有酸类物质,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予以去除.在这些循序渐进的问题中,只有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粗盐提纯方案,才能达到预想的实验效果.这就是把学习的主要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在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知识结构
新课改中所用的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变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而且教材中对一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归纳、总结的方式,自己得出结论.教材中有些部分以科学方法为体系,以化学基础为例证;有些部分以化学基础为体系,以知识的产生和联系为探究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区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改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并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探究式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对某些知识的舍弃与拓展,就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一、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结构变化大
在新课改中所使用的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之间联系的思想,它更加注重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如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而言,内容结构变化较大.而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工作而言,教师仅仅将钠与氯气的化学性质作为教学重点,而淡化对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由于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科学主义教学工作转化为如今的人文主义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对此感到不适应,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新课改所用的化学必修教材涉及的内容面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生活中全部的化学知识,所以,对教学的要求就更高.课本内容多,但是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许多个知识点中切换,以前每个知识点在旧的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的讲述,但是现在,在新课改中,对有些知识点的讲述仅仅如“蜻蜓点水”,从而使学生不能十分深刻地理解这种知识点的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们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敢于质疑.但是,因为课时安排十分紧密,教师对某些知识点往往无法展开,再加上课外的习题普遍高于教材,这便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很不扎实,只会生搬硬套,无法在知识点之间做到游刃有余.
3.教学方式单调陈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改实施的伊始,教师们充满了热情,放下了尊者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化学知识的学习,针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话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慢慢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由于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对问题的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因此组织交流、讨论、合作的次数越来越少,课堂气氛又归于平静.笔者发现在化学公开课上,除了设计漂亮的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课堂学习氛围依然缺乏活力.
二、新课改中解决问题对策
1.重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是一成不变的剧本.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的课程标准给教材的使用者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应如何高效地使用教材,如何在施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这给在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中,若教材使用不当,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感到十分疲惫,而且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感到十分费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整合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设置梯度,控制难度
高中化学的必修课内容几乎包括了原有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被大大的缩减.正确处理好这对主要矛盾,关键是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把握教学节奏,掌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超纲的内容、限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不宜过多地拓展.
例如,在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时,粗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探究题目:(1)食盐中含有的泥沙怎样去除?(2)怎样除去粗盐中的硫酸钠?在除杂的过程中,如果食盐溶液中含有酸类物质,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予以去除.在这些循序渐进的问题中,只有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粗盐提纯方案,才能达到预想的实验效果.这就是把学习的主要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在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知识结构
新课改中所用的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变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而且教材中对一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归纳、总结的方式,自己得出结论.教材中有些部分以科学方法为体系,以化学基础为例证;有些部分以化学基础为体系,以知识的产生和联系为探究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区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改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并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探究式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对某些知识的舍弃与拓展,就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学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