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破除现代迷信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上一期邬华翔同志的文章,深深感到现代迷信不破除,几乎无法前进。
  邬文说,“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一点错误大肆渲染,妄图以此否定毛泽东同志毕生的功绩”;“针对这种倾向,李剑同志提出要大力歌颂毛主席,何罪之有!这怎么算是‘搞个人崇拜’、‘宣扬个人迷信’呢?”;“严秀同志为什么对歌颂毛主席如此反感呢?”看来,严秀同志大概是属于“别有用心的人”之群的了。
  从严秀同志的《论“歌德派”》文中,不存偏见的人丝毫也看不出他对歌颂毛主席有什么反感。谁也没有反对要歌颂毛主席。问题是怎样歌颂,是实事求是的歌颂呢还是“搞个人崇拜”,“宣扬个人迷信”?严秀同志对个人崇拜、个人迷信的确有很大的反感,但并没有反对歌颂毛主席。他明明指出,我国人民革命如果没有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他又着重指出:“但是决定的力量仍然是阶级和人民,不是个别杰出人物。”他只是不赞成“无止境地、集中力量地热衷于宣传个人决定历史,宣传‘大救星’,宣传一个人‘让’人民翻了身等”,认为“这样宣传不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以邬文的说法是强加于人,入人以罪。
  《歌》文是热情的颂扬毛泽东同志而没有搞个人崇拜、没有宣扬个人迷信么?首先就要说到“大救星”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说来,“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不承认什么人是“大救星”的。在人民中间,有那种“大救星”的朴素感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是要向这些人说服,咱们应当认识、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唱那种“大救星”的赞美歌。我们的领袖也从来不想以“大救星”自居,总是说自己要忠于人民,自己不是救世主,自己是革命艰难道路上的幸存者。把我们的领袖说成是“大救星”,究竟是对领袖的“热情的歌颂”呢还是对领袖的歪曲?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
  李剑的文章还说,“向阳的花木展开娉婷的姿容献给金色的太阳”。这话颇有诗意,也够热情的了。但“向阳的花木”究竟是否为了“献给金色的太阳”而“展开娉婷的姿容”呢?这却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能由诗人随意“美化”的。这句话,如果翻译成为社会科学的语句,那就是:“人民是为了领袖而存在的”。试问,这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与领袖的关系的说法还是违背的呢?诗人的“热情”如果过了头,也是会出毛病的。
  邬文说,“毛泽东同志是我们时代的伟人,他作为人,不能没有错误。”这话很好,可见邬同志已经初步从现代迷信的绳索中得到了一点解放。但是他接着又说,“但是,这(指错误。——尹)与他老人家伟大的功绩相比,只不过是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土丘”。我们认为,这里邬同志很不够实事求是。我们谁也不想“别有用心”地妄图否定毛泽东同志毕生的功绩。我们认为,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的确说得很对。的确是没有毛主席,恐怕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但是对领袖人物作历史评价,也要实事求是,不要“热情”过了头。
  我们要歌颂领袖,这领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但我们的歌颂,不能受现代迷信的束缚,不要搞个人崇拜,不要宣扬个人迷信。反对个人崇拜,反对个人迷信,并不是“别有用心”地否定领袖的毕生功绩。邬文的指责是落了空的。
  顺便还说说,《歌》文主张我们的文艺要歌颂领袖,要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树碑立传,要为四个现代化大声疾呼,并且说,“坚持四个原则,在创作上首先表现为站在工农兵的立场上为无产阶级树碑立传,为‘四化’英雄们撰写新篇”,只是它“对文艺创作歌颂光明、暴露黑暗之间的关系看法太片面”(见邬文)。我以为这也是现代迷信的绳索束缚住了他的缘故。正因为现代迷信那一套严重地纠缠着他,所以他陶醉于过去的成就,而不敢正视现实,提倡实际上是“瞒和骗的文艺”,口头上也提那么一下“去抨击形形色色的邪风浊气”,而不敢号召向阴暗面作顽强的、坚决的、韧性的斗争。他指责别人“诅咒”、“灰色”等等,却看不到没有“暴露”,那“歌颂”、“树碑立传”也往往容易失败。
  一定要从现代迷信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其他文献
在人们的心目中,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似乎总是枯燥的,常常用“啃”字来形容读这类书,这也是某些理论读物读者不多的原因之一。最近读到严家其的两本哲学政治幻想小说:《跨越时代的飞行》和《漫游历史和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感到在理论知识的普及化和通俗化方面有所创新,值得提倡。  《跨越时代的飞行》一书的副题为《宗教、理性、实践三个“法庭”访问记》。作者运用幻想小说的形式,将中世
期刊
对《论罗曼·罗兰》的几点意见    最近,读了今年二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罗大冈同志所著《论罗曼·罗兰》一书,对罗曼·罗兰,我没有研究,但是作为读者,对书中一些观点我不能苟同。  在《论罗曼·罗兰》一书中,作者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般地说,文学艺术必然是供应市场的商品。文艺家的‘自由灵魂’,事实上只不过是资本家的金丝笼中唱歌的小鸟而已。”(189页)以后,作者又强调这个观点说:“在那个世界
期刊
最近看到李欣同志的一本杂文集:《老生常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一九六四年初版,“文化大革命”中曾被说成是《燕山夜话》式的大毒草,不久前又获再版。  这,本来事属平常,但平常中有点不平常。这不平常,首先表现在卷首陆定一同志写的再版序言中。  陆定一同志的序,于指出“这本书到现在还有它的生命力”外,用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谈到它的不足之处。第一,说它对“三面红旗”哪是对的,哪是错的,没有分析
期刊
抗战胜利时,我因上不起中学,失学在家。当时唯一的朋友就是《中学生》杂志。没有钱买,就站在书店里看。有一次我把自己的苦衷写出来,寄给《中学生》主编叶圣陶。没料到几天后就接到他的回信,信中鼓励我好好自学。我叫“罗志抒”,大概“抒”字我写草了,他回信时写成“罗志野”。后来我参加了“读友会”,也投了稿,有不少青年写信给我。但是没有料到,参加“读友会”竟成为我在“文化革命”中的一大罪状,“志野”被认为是想“
期刊
十余年前,扬州广陵刻印社曾刻印过不少书籍,一本本字体优美、墨色均匀的线装古籍,深受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欢迎。事隔十余年,在艰苦修复十年浩劫带来的严重创伤之时,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终于死而复苏,正在重新焕发青春。  广陵古籍刻印社原来设在扬州城外高寺,四周环水,环境幽雅。可是如今这儿已成了另一家工厂的厂址。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古籍被视为“四旧”,刻印古书自然也成为非法。通过四处询问,才在
期刊
去年夏天,我们到日本仙台访问,在“仙台市鲁迅显彰会”事务局长村上先生陪同下,特地拜谒了鲁迅纪念碑,那时的情景至今还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从一九○四年九月到一九○六年三月,鲁迅先生曾经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这是鲁迅战斗生涯中不寻常的一段历程,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写的《藤野先生》中回顾与描写了这段生活。鲁迅用这篇文章,塑造了纪念中日人民友谊的丰碑。日本人民也没有忘记鲁迅,他们用各种方式来纪念
期刊
座谈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薛暮桥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是一本好书,也很受读者欢迎。出版这本书,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我们邀请了经济学界几位同志座谈这本书,下面是这次座谈会的发言记录选刊:    联系实际敢于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余学本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有两点。首先是勇于求实,讲究实际,探讨问题。党的三中全会提出八字方针以后,不管是
期刊
回忆一套标志中美文化交流的丛书    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金桥在太平洋上架起以后,在介绍和研究现代美国文学方面,已出现了冬尽春来,百花争艳的新气象。这自然而然地唤起了我在三十一年前经手出版的一套标志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文学丛书的回忆。这套书共十八种,二十卷,一九四九年一次出齐。出版时正值上海解放前夕;出书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迎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这套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合时宜的丛书,便默默无闻地被人们
期刊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旧文四篇》一书,这是钱钟书先生从自己发表过的文章里,选了四篇,合成的一个集子。这个集子总共还不到一百页,可是,你读完之后,就会觉得它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因为它蕴含着作者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  第一篇《中国诗和中国画》,澄清了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过去盛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表现同样
期刊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文艺界,还是科学技术领域,争鸣的空气日渐浓厚,确实让人高兴。  但是,也许是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还未清除,也许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子太深,总之人们还不习惯于民主生活,在争鸣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协调、不正常的东西。那就是名曰争鸣,实际上仍是一股风,一个调,甚至形成一面倒的“批判”。  批判本来也应是争鸣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批驳对方的论点,阐述自己的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