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建构与流动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aich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字技术的日益革新、交互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等,使得大众参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质的改变。“交互”的思维方式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与观者有着更良好的互动体验与艺术创作话语权的转变,以此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更加拉近了人、环境、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体现着互动媒体艺术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公共空间;互动媒体艺术;交互
  城市是人们的共居场所,一个大的公共空间,其中艺术品的陈设不仅仅是美化的装饰品,而是透过那样一种物质形态来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需求,以此将城市的文化意象留存在人们的心中,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距离。它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来引导人们怎样去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20世纪60年代,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提出了“社会雕塑”这一概念,试图让人们摆脱长久以来关于艺术定义的固定式思维模式,大肆宣扬着“人人都是艺术家”。21世纪的今天,互动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蔚然成风,交互技术与交互理念在公共空间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创作思路,也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活泼与生动。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象牙塔”,使得艺术更易体现人性化与平民化,无论在艺术观念传达还是表现形式上,均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
  1 颠覆与重构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对空间的定义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1]开放性、公开性及公众参与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所以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设计不仅是目的与结果,而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其生活变换的过程。早在19世纪70年代的巴塞罗那,当地政府就开始重视公共空间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所造成的作用与影响。就国内而言,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体制、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也逐渐活跃起来。90年代以后的中国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更增添了大众消费的意识,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语言。但其创作材料与呈现方式仍是物质的静态艺术品,它与人们交流的前提是建立在观赏者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与审美基础之上的,互动的方式也多仅停留在图像造型呈现的视觉体验感知,这样的信息通讯是单一乏味的,已不再适应当下的数字环境、大众审美与观看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公共空间艺术一直在强调着艺术的公共性、参与性与民主性,鞭策着我们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新媒体技术与交互设计的介入正在试图发掘和创造新思维、新的公共空间体验经验及其更多的可能性与途径。如果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终端,“互动”便是“信号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与计算机不同,人输入信息使用的是感觉器官,随后人脑对感觉信号进行有选择的认知与选择来进行信息处理。所以多通道的感觉信息输入,将经典的“多媒体”的概念从计算机显示器上解放出来,使观者从视、听、嗅、触等多感官途径同时去感知艺术作品,以更投入的状态沉浸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中,获得更理想的互动体验。其独特的参与性、渗透性和转换性,打破了机械框架领域的陈腐规则,以史无前例的有机整合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艺术的新情境之中,引导人们在欣赏作品同时,自发介入创作,由此拉近了人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使一种全新的对话方式和沟通渠道成为可能。互动媒体艺术通过算法、编程集合、图像、红外线感应、视频输入设备等数字成像技术与外接设备,结合“交互”理念,创造了这样一个崭新的感知作品的方式,重构了艺术体验的空间环境,人类的感知经由技术的发展得到无限拓展与延伸。
  2 多元与对话
  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互动。早在信息技术来临之前,互动艺术就已经存在。1920年,杜尚在其《IN motion》作品中,观众被要求开启机器然后在一旁观看,这整个的过程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这个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颠覆了传统艺术中对观众角色的认识,他们从一个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到了作品创作者,同时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传统的公共空间艺术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是被动的互动,其作品所提供的只是最简单的交互方式,参与方式大多是让观众去看、去听、去感受作品,而不会让参与者改变它。当数字化技术与“互动”思维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中,观众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权利,作品话语权的垄断被彻底打破,互动媒体艺术友好地引导参与者影响作品的顺序、情节、状态等,进入到艺术的互动空间去,甚至直接作用于作品创作的伊始,他们从过去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化为主动创作的“作者”,互动形式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得层出不穷。荷兰新锐设计师丹·罗斯加德的互动景观雕塑——《Dune4.0》是由数百根光纤通过内部的传感器捕捉到人类的活动,并不断地进行调整,犹如是观者动作的延伸。这是增强参观者和固有建筑环境之间联系的平台,依靠看、行走等互动使参与者与整个公共空间融为了一体。正如艺术评论家卡特琳·格鲁曾说:“一件在户外的作品不能冀求有美术馆的条件,它要结合两种能量:一为艺术,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可以跨越任何界限;另一个,则是作为不相识的个体们集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
  作品创意及技术平台的搭建,给予了观众不同动作行为得到不同作品呈现的物质基础,使得互动特性与以人为本的内涵得到凸显。它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自己心灵的雕塑者,从精神上和行为上进行自我完善。一件开放式的艺术作品的任务是要带给我们一个非连续性的景象,并不是对它的解说。“互动”作为一种媒介,将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受众、作品与环境、作品与作者、作品与观众关联起来,在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向不同的观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共同构建了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机制。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城市公共空间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在城市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互关系。互动行为的发生使环境充满活力与生气,动态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在打破传统公共艺术作品与其所处公共空间的关系的同时,通过信息转换、交流体验演绎了其生命意义。正是这样一种“过程艺术”,它在动态的时间流逝中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当代人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体现整体社会的多元形态与特色的区域文化。
  3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是人、作品与空间环境三者的对话。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在物理意义和精神意义上均承载着公共空间的物质、文化的信息,同城市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一同作为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的担当者,是城市文化符号的象征。而交互艺术通过各种感知手段,探寻各种对话的可能性,加速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内容的多样变革,延展了公共空间艺术的精神内涵。互动媒体艺术所体现的互动性、转换性、虚拟性及连接性为观者重构了艺术欣赏及参与的互动空间,拓宽了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视野。未来艺术化的高科技人员会普遍起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媒介的使用更方便与多元,互动思维也会深深扎根在艺术创作之中,它们将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促使我们互动地栖居在城市之中。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页.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许婷.互动媒介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5]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
  [6] 彦风.艺术新风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艺术中的变态心理”这一特殊的对象为主体,明确其“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科学概念,阐明它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常态与变态心理的对比,进而明确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变态心理,常态心理  0 绪论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不论所感受到的是否能够被适应,都不得不为艺术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我们毫不怀疑的认为这可以与某些“变态”的心理因素相连。那么,艺术中的变态心理,包
期刊
摘 要:音乐是灵动的,让人心灵愉悦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积极有效的评价是促进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让自己变成积极的组织者、谦虚的合作者、平淡的引导者、真诚的倾听与赏识者,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
期刊
摘要:如何设计人性化且具有吸引力的社区公园环境,满足城市复合使用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设计师与居民的关注。本文以六合茉莉花广场设计为例,在继承传统园林设计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设计理念,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广场;继承传统;环境设计  0 引言  当前,社区公园设计的现状问题包括平面形式过于图案化,硬质铺地过多,功能单一,人性化缺失以及设计缺乏特色,千篇一律。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设计希望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锁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大多用于收藏。但是在过去悠久的历史中,古锁在安全保障和民俗文化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文中将以“吉”字开口两开老铜锁为例,使用现代计算机建模的形式更加直观准确地展示锁具的结构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其使用方式、视觉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古人在锁具设计和制作中的考量。  关键词:古锁;结构;使用方式;视觉设计  1 古锁的概述  古锁的起源众说纷纭,
期刊
摘 要:李魁是清代后期广东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承袭南派文人画体系,尤其受到石涛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的影响,在山石形态、画面布局、色彩运用、笔墨语言上均不不落入传统之藩篱,作品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他是向泥古守旧的清末画坛发起挑战的旗帜,也是引领近代广东绘画创新变革的先驱。  关键词:李魁;山水画;创新  广东明清山水画长期以来以南派为宗、沿袭江浙文人画体系发展而来。以江浙画家所引领的清代山水画坛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加以及日益增长的交通车辆,人们关于“自然、健康”的生态意识也日趋高涨。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满足了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需求。然而,通过正确、合理的植物配置及科学种植可以充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为人们营造一个自然、轻松、宁静的生活休闲空间。为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点和价值作用,本文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设计为例,阐述其科学合理的植物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游戏形式——体感游戏走进了玩家的视野。其中Kinect体感游戏以其全新的互动方式,便捷的操作流程,和大量多种类的游戏类型,受到了众多玩家的关注及青睐,但是随着Kinect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宽泛,与之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玩家运动损伤成为了首当其冲的挑战。  关键词:Kinect;体感游戏;运动损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游戏形式——体感游戏
期刊
摘 要: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文化形态和外在空间物质环境形态特征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对该城市总体印象的集中体现。本文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分析了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可应用性,以泰州市海陵区中心城区为例,结合实地考察阐述了其历史人文要素及空间物质要素的特征及结构,探讨了其传统文化、水文化、现代建设综合城市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和基本途径,从中试图得出泰
期刊
摘 要:蒂姆波顿运用他融入骨髓的黑色幽默,在《僵尸新娘》那看似冰冷诡异的故事背后,隐藏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童真童趣,而那不时流露出的脉脉温情更是直击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是蒂姆波顿的招牌风格,也是其对于美学的全新阐释。  关键词:黑色幽默;美学;意象  著名的电影导演蒂姆·伯顿,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其封闭孤独的童年生活,致使这位鬼才式的人物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善言语。因此,他对于世界的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文章立足于常州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对常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地域特色和人才队伍上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引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文化创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