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阅读是幼儿独立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儿童对阅读的态度如何,将决定着他未来学习成就的高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但对于阅读方式单一、书籍选择自由度小、阅读氛围缺乏、区角干扰等因素降低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幼儿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呢?本文从设立区角、更换图书、挑选书籍、营造阅读氛围、灵活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阅读兴趣 教学策略
一、巧妙设立区角,提高阅读兴趣
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阅读活动,没有良好的文化设施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为了给阅读区营造安静的氛围,老师们往往会将阅读区孤零零地设置在教室不显眼的一角,美其名曰为幼儿减少各种干扰,对于幼儿来说孤立一角的阅读区变成了惩罚专区。为了打破这种禁锢,我们班购买了大型的上下床,上铺变成了优雅的阅读区,高高的阅读区视线宽阔,俯瞰整个班级,阅读区的幼儿再也不会觉得是被遗忘在角落的幼儿。此外,我们还准备了温暖的地垫、时尚的书袋收纳袋、班级幼儿阅读照片等材料布置阅读区,使阅读区变得温馨而有趣。
大胆改造阅读区,合理安排阅读区的位置,努力创造卡通、实用、趣味、熟悉的环境不仅能吸引幼儿参与,还能改观幼儿对阅读区的偏见,从而真正接纳阅读。
二、适时更换图书,巩固阅读兴趣
老师往往追求的是阅读区中书本的数量,保证幼儿人手一份图书,并还有余量的书能够供幼儿替换,但是忽略了这些图书的使用时间,学期初幼儿们就开始接触这些图书,学期末幼儿们还是接触这些图书,幼儿们对于熟悉的读物早已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更换阅读材料,适时投放新的阅读材料,有新的故事才能真正吸引幼儿。
在一次图书更新中,我班一名幼儿发现了新的书籍大声地向全班宣告:“阅读区来了好多新书哦,可有意思啦,快去拿呀!”话音刚落幼儿们就迫不及待地寻找新书,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可见幼儿们更关注阅读区,有了新书的投放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选择适宜书籍,引发阅读热情
中班幼儿主要通过看图画进行阅读,因此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阅读内容。
学期初邀请家长为幼儿带一本图书来园丰富阅读区,此时幼儿往往会因为一本书而频繁发生争执的现象,于是我对阅读区的书籍进行了查阅,发现一些家长注重知识学习,带来的是学习拼音、认识字母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知识储备量显然远远超过于中班幼儿的能力,自然不能引起他们翻阅的兴趣,一些绘本、故事书、连环画成了幼儿们争抢的焦点。
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择一些色彩丰富、内容简单的绘本投放在阅读区,幼儿能够通过观察画面的变化创编故事内容。此外,我们还应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习惯类图书,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规范幼儿们的行为。如《狮子漱漱口》、《我会沟通》、《臭毛病》等深受幼儿们的喜爱。
四、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区角活动中发现:一些活跃的幼儿进入阅读区后,他们的过分活跃会打扰到一边安静阅读的幼儿,使他们受到影响,从而加入活跃的行列。我常想能否反之,即让安静阅读的幼儿感染活泼的幼儿,让他们安静下来,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对阅读活动感兴趣。
我尝试着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邀请3名爱安静的幼儿和1名比较活跃的幼儿参与阅读区,安静幼儿给阅读区营造出宁静有序的氛围,使活跃的幼儿受到相对的约束,不再像以往一样跑来跑去,而是一反常态地坐着看书,并小声和同伴交流交换图书。一段时间试验后,发现效果明显,这些过于活跃的幼儿慢慢受同伴的影响,能安静阅读。
五、突破常规方式,提高阅读兴趣
1.倾听——感受优美
幼儿最早是通过“听”获得语言的。通过录音、电视、录像等多种途径“听”到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是学龄前幼儿阅读的特点,中班幼儿也不例外。
尤其是介绍一些受损的、幼儿不常借阅的绘本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通过抑扬顿挫的表现方法将故事内容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该书的趣味、优美等,从而激发幼儿阅读翻阅这一类书本的兴趣。
2.制作——编辑构思
随着借阅频率的不断提高和阅读时间的不断推迟,阅读区的书籍渐渐变得破旧不堪,幼儿随之对这些书本渐渐产生了排斥心理。通过旧书重组能够帮助幼儿再次认识这些书,并组成新的故事情节。
我在阅读区新增了安全剪刀、固体胶水、勾线笔及自制的白色画册,请幼儿将破旧图书中色彩艳丽、形象美观的图片进行裁剪,张贴在白色画册中,形成新的故事,可供幼儿继续翻阅并保持旧书的价值。
3.观看——理解内容
如果是“听”让幼儿感受到阅读材料美妙的声音,那么“看”就让阅读材料丰富多彩的内涵。为此我们投放的都是以图画为主的图书,鼓励和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猜测出阅读材料透露出的信息,掌握阅读方法。
4.讲述——表达内涵
语言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一种工具。语言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为此我们不能将阅读变成沉默的艺术,而要将这门绚丽多遍的艺术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在阅读活动结束都会组织“小小故事会”的活动,请幼儿将自己阅读的故事讲述出来。在一次次互动中幼儿们不仅分享了各种图书故事,而且渐渐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悦读。
早期教育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当今知识型社会,早期阅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人。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阅读兴趣 教学策略
一、巧妙设立区角,提高阅读兴趣
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阅读活动,没有良好的文化设施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为了给阅读区营造安静的氛围,老师们往往会将阅读区孤零零地设置在教室不显眼的一角,美其名曰为幼儿减少各种干扰,对于幼儿来说孤立一角的阅读区变成了惩罚专区。为了打破这种禁锢,我们班购买了大型的上下床,上铺变成了优雅的阅读区,高高的阅读区视线宽阔,俯瞰整个班级,阅读区的幼儿再也不会觉得是被遗忘在角落的幼儿。此外,我们还准备了温暖的地垫、时尚的书袋收纳袋、班级幼儿阅读照片等材料布置阅读区,使阅读区变得温馨而有趣。
大胆改造阅读区,合理安排阅读区的位置,努力创造卡通、实用、趣味、熟悉的环境不仅能吸引幼儿参与,还能改观幼儿对阅读区的偏见,从而真正接纳阅读。
二、适时更换图书,巩固阅读兴趣
老师往往追求的是阅读区中书本的数量,保证幼儿人手一份图书,并还有余量的书能够供幼儿替换,但是忽略了这些图书的使用时间,学期初幼儿们就开始接触这些图书,学期末幼儿们还是接触这些图书,幼儿们对于熟悉的读物早已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更换阅读材料,适时投放新的阅读材料,有新的故事才能真正吸引幼儿。
在一次图书更新中,我班一名幼儿发现了新的书籍大声地向全班宣告:“阅读区来了好多新书哦,可有意思啦,快去拿呀!”话音刚落幼儿们就迫不及待地寻找新书,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可见幼儿们更关注阅读区,有了新书的投放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选择适宜书籍,引发阅读热情
中班幼儿主要通过看图画进行阅读,因此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阅读内容。
学期初邀请家长为幼儿带一本图书来园丰富阅读区,此时幼儿往往会因为一本书而频繁发生争执的现象,于是我对阅读区的书籍进行了查阅,发现一些家长注重知识学习,带来的是学习拼音、认识字母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知识储备量显然远远超过于中班幼儿的能力,自然不能引起他们翻阅的兴趣,一些绘本、故事书、连环画成了幼儿们争抢的焦点。
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择一些色彩丰富、内容简单的绘本投放在阅读区,幼儿能够通过观察画面的变化创编故事内容。此外,我们还应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习惯类图书,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规范幼儿们的行为。如《狮子漱漱口》、《我会沟通》、《臭毛病》等深受幼儿们的喜爱。
四、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区角活动中发现:一些活跃的幼儿进入阅读区后,他们的过分活跃会打扰到一边安静阅读的幼儿,使他们受到影响,从而加入活跃的行列。我常想能否反之,即让安静阅读的幼儿感染活泼的幼儿,让他们安静下来,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对阅读活动感兴趣。
我尝试着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邀请3名爱安静的幼儿和1名比较活跃的幼儿参与阅读区,安静幼儿给阅读区营造出宁静有序的氛围,使活跃的幼儿受到相对的约束,不再像以往一样跑来跑去,而是一反常态地坐着看书,并小声和同伴交流交换图书。一段时间试验后,发现效果明显,这些过于活跃的幼儿慢慢受同伴的影响,能安静阅读。
五、突破常规方式,提高阅读兴趣
1.倾听——感受优美
幼儿最早是通过“听”获得语言的。通过录音、电视、录像等多种途径“听”到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是学龄前幼儿阅读的特点,中班幼儿也不例外。
尤其是介绍一些受损的、幼儿不常借阅的绘本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通过抑扬顿挫的表现方法将故事内容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该书的趣味、优美等,从而激发幼儿阅读翻阅这一类书本的兴趣。
2.制作——编辑构思
随着借阅频率的不断提高和阅读时间的不断推迟,阅读区的书籍渐渐变得破旧不堪,幼儿随之对这些书本渐渐产生了排斥心理。通过旧书重组能够帮助幼儿再次认识这些书,并组成新的故事情节。
我在阅读区新增了安全剪刀、固体胶水、勾线笔及自制的白色画册,请幼儿将破旧图书中色彩艳丽、形象美观的图片进行裁剪,张贴在白色画册中,形成新的故事,可供幼儿继续翻阅并保持旧书的价值。
3.观看——理解内容
如果是“听”让幼儿感受到阅读材料美妙的声音,那么“看”就让阅读材料丰富多彩的内涵。为此我们投放的都是以图画为主的图书,鼓励和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猜测出阅读材料透露出的信息,掌握阅读方法。
4.讲述——表达内涵
语言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一种工具。语言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为此我们不能将阅读变成沉默的艺术,而要将这门绚丽多遍的艺术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在阅读活动结束都会组织“小小故事会”的活动,请幼儿将自己阅读的故事讲述出来。在一次次互动中幼儿们不仅分享了各种图书故事,而且渐渐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悦读。
早期教育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当今知识型社会,早期阅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