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消化系统表现的单中心描述性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消化系统表现,为疾病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020年1月27日至2月14日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核酸检测阳性率、疾病危重程度、发病潜伏期、起始症状和消化系统表现。比较需使用无创或有创辅助呼吸的危重型患者(危重组)与未使用辅助呼吸的非危重型患者(非危重组)的一般情况、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消化系统表现。统计学方法采用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和中位数检验。

结果

305例患者中,男146例(47.9%),女159例(52.1%);中位年龄为57岁;84.1%(228/271)的患者鼻咽拭子或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危重组46例(15.1%),非危重组259例(84.9%)。发病潜伏期为1~15 d,中位潜伏期为6 d。起始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食欲下降为主,分别占81.1%(163/201)、39.3%(79/201)、54.7%(110/201)、50.2%(101/201)。79.1%(159/201)的患者于起病后1~10 d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29.4%(59/201)、呕吐15.9%(32/201)、腹痛6.0%(12/201)等。49.5%(146/295)的患者发生腹泻,中位出现时间为3.3 d,平均腹泻频率为(3.3±1.6)次/d,平均持续时间为(4.1±2.5) d;排除可能的药物相关性腹泻,腹泻发生率仍可能有22.2%,但仅6.9%(4/58)的患者粪常规发现白细胞或粪便隐血阳性。39.1%(119/304)的患者入院时出现ALT、AST或TBil水平升高,其中ALT、AST≥80 U/L者分别仅占7.9%(24/304)和6.3%(19/304);合并TBil水平升高者仅占2.0%(6/304),平均水平为(37.4±21.1) μmol/L。危重组的中位年龄大于非危重组(65岁比56岁),入院时肝功能异常者比例[67.4%(31/46)比34.1%(88/258)]、AST轻度升高(40~<80 U/L)者比例[47.8%(22/46)比21.7%(56/258)]均高于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85、18.154、15.723,P均<0.05)。危重组与非危重组间男性患者比例[58.7%(27/46)比45.9%(119/259)]、核酸阳性率[94.6%(35/37)比82.5%(193/234)]、有消化道症状者比例[85.0%(17/20)比78.5%(142/181)]、腹泻发生率[44.7%(17/38)比50.2%(129/257)]、入院时TBil异常者比例[6.5%(3/46)比1.2%(3/25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武汉地区COVID-19住院患者消化系统症状较为突出,腹泻和转氨酶异常者比例较高,且危重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异常者比例较非危重型患者更高,这将为COVID-19防控和诊治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已成为当今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尽管科学家致力于COVID-19的研究,但与公共健康相关的一些关键因素如病毒的传播模式和传染途径等,目前还知之甚少。目前研究提示,除了呼吸道传播,2019新型冠状病毒还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不少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器官损伤。这对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出了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属于嗜中性皮肤病。多数PG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IBD、关节炎和血液系统疾病。部分患者可有非常罕见的皮肤外PG表现,累及肺、肠道、角膜、肝脏、脾脏、心脏、骨、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现报告北京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由包皮切除术诱发血便继而诊断为PG的患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肺部表现为主,同时感染胃肠道,引起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现结合现有指南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探讨了COVID-19、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伴发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以及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抑制剂在COVID-19肠道损害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潜在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者预防和治疗COVID-19肠道损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肝损伤表现,寻找疾病转归预后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10日至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各院区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333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伤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查和住院期间复查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白蛋白的变化。采用Student t检验和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内镜下切除是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对于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强烈推荐追加根治性手术。《2018年版韩国胃癌实践指南》根据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胃癌的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荐,有助于指导我国胃癌的临床诊治工作,提高胃癌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目的了解消化内科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消化系统损害的知晓度。方法2020年2月21至23日,通过电子问卷形式,主要了解全国消化内科医师对COVID-19基础知识和COVID-19消化系统损害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2 216名消化内科医师完成问卷调查。99.7%(2 209/2 216)的消化内科医师表示阅读过COVID-1
先天性肝纤维化属于少见病例,临床鲜有报道。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现时多数已进展至肝硬化终末期。现报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收治的4例先天性肝纤维化患者,拟通过病例总结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以进行早期诊治并改善疾病预后。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特征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至12月于西京医院就诊的30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和CAG伴肠化生组,每组10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事件量表(LE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1例以无症状性甲胎蛋白升高为表现的61岁女性患者,经消化内科、基本外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确诊为较罕见的胃肝样腺癌,在接受手术、术后化学和放射治疗,以及为期3年的随访后,实现病情缓解和长期生存。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9至29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收治的5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入院时外周血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结果,以及炎症指标如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铁蛋白水平。结果发现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并不少见,以腹泻(22.2%)和恶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