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的困境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oshens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原因分析的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来自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困境,即收入分配恶化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因此,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需求。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收入分配;无政府状态
  
  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危机,且至今尚未见底,给美国及世界其他各国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创伤。中国由于其较高的对外贸易依赖度,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客观正确的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原因,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截止目前,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分析的文献相当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一)宏观调控失败论。2000年以来,美国高科技产业泡沫破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为此,美联储放松银根,多次降息,持续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张社会信用,消费和投资的升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同时造成了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并泡沫化。当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时候,利率不断上升,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导致危机爆发。(二)监管不力论。《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监管,各监管机构并没有高度协调配合,致使监管出现漏洞;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因素。(三)金融创新过度论。为了追逐尽可能高的利润,金融机构进一步放松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让一些无资格或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更容易进入住房信贷市场,扩大了长期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过度滥用,促使风险分散的同时加大了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使用,金融体系变得日益复杂,各种信用关系不断延伸与交织,使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市场脆弱性、盲从性等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导致危机爆发以后难以得到及时处置。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本文认为,此种分析注重表面并未深入本质,没有找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宏观调控失调论的关注点在于调控使得房产和其他资产产生泡沫并使泡沫破灭,那么假设在2000不降低利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以避免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了吗?显然,其结果是使危机提前而已,监管的不力可能是结果而非原因,如果说存在金融创新的过度,那么金融过度创新的原因和动机在哪里?如果不通过金融创新使得低收入群体购房扩大了消费需求,实体经济的危机是否会提前出现?因此,基于以上的思考可以发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和现实原因,本文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危机理论的启发,认为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困境。
  
  二、市场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全球化困境之一是有效需求不足
  与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我均衡机制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不能实现自我的均衡,这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特点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因此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如何生产等问题由资本家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地特征扩大再生产,即供给量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源于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二是为了与其他资本家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假设A资本家的资本积累率小于B资本家,则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过长期的竞争,A资本家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社会总供给总体上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总需求却被闲置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的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这样就限制了整个社会购买力,即限制了总需求,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在现代信用制度的情况下,延缓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实体经济危机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信用制度或者金融创新,使得有效需求不足暂时得到掩盖,创造虚假繁荣,隐藏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但金融信用制度不能改变供需失衡的根本割据,因此,只要信用突然停止,这时,信用危机产生,以金融危机为表现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封闭经济体转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不断地参与全球分工,扩大国际市场,使得的国内剩余产能能够释放,这在同时使得另一国家的需求缩小。当市场经济在全球化中扩张到一定得程度的时候,上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机制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出现全球的有效需求不足,此时,同样可以通过金融信用制度的作用得到短期的延缓,然后通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机制在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收入分配的失衡可以在劳动对收入的分享比例上表现出来,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劳动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降低,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世界银行估计结果显示,伴随着GDP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劳动收入比重从1998年的53%下降至2005年的41%,与之对应,私人消费对GDP的贡献从1992年的47%下降至2006年的37%。美国经济分析局(BEA)认为,美国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分享比重从1970年的60%降至2006年的56%,基本保持稳定,但资本的分享份额则从27%提高至43%。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Johnston,2007)认为,美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失衡也在加剧。持有巨额财富的小部分人,其消费支出是相当有限的。然而,超额资本的存在并非为了消费,而是追逐超额收益,超额财富需要再投资。个人、机构和国家超额收入便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匹配的投资机会。此时,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则满足了这一需求,证券化、衍生品市场空前繁荣起来。但是其收入分配机制本身并未发生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也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一旦宏观形势发生逆转,这些超额资本就会转移,导致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甚至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
  
  (二)全球化困境之二是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矛盾之一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地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当今社会虽然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自身利益局限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效的,甚至是经济进一步紊乱的原因。宏观调控失败论显示,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不改变收入分配机制作用的宏观调控,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其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监管失败论实质上政府无政府状态的结果,其本意不是政府不愿监管而坐视危机发生,而是金融创新的动力除了追求高额利润、规避风险之外就是规避监管,且金融衍生品多维个性化产品,难以制定统一标准,因此,从政府监管与金融市场创新之间的博弈来看,金融监管不力则可能是常态。在这种金融监管的常态下,如果宏观经济面向好,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的专门理财的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获利丰厚,并且获得良好声誉,而那些保守的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人却坐失良机,声誉受损,丧失了进一步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因此,在利润驱使和声誉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参与到金融创新的大潮,使得金融创新过度,形成超级金融泡沫。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微观经济主体的有组织型和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就会尤为突出、尤为明显。出于应对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攫取高额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一方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供给和利润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往往排挤竞争对手。这时,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模式,还不能像一国国内那样有效监管和控制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全球性投机活动,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使得整个世界市场在无政府状态下畸形发展,造成全球范围生产的盲目性和世界范围有效需求的不足,在金融信用制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中,就强烈地表现为国际金融危机。
  
  三、小结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表明,宏观调控失败、监管不力、金融创新过度和金融阴谋并不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其根源是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困境,即来源于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和全球的无政府状态的困境,或者进一步讲,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一样,虽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是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具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特点,但是整体上表现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对外依赖过度的状况,在较大的程度上具有爆发危机的风险,从长远的角度看,当前高依赖度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必然条件。
其他文献
摘 要:园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其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探讨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机理。  关键词:园区经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机理    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纷纷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园区。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
期刊
摘要:在变革时代,创业机会日益增多,但竞争也越演越烈。创业者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并识别出哪个或哪些机会适合自己的发展。本文认为创业者要识别好的、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不仅要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而且要对创业机会的来源和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有所理解和领悟,更要对创业机会具有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创业机会;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    变革是21世纪的主题。人类社会受到来自知识经济、计算
期刊
摘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价值趋向:在利益面前保持克制,当个人权利同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限制自己的权利。因此,社会民众的普遍限制权利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个人不限制权利,那么其他人也同样有滥用权利的权利,最后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社会结构的瓦解,社会的和谐有序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制权利,禁止权利滥用不仅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还应当成为人
期刊
摘 要:房地产价格决策是开发商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加速资金回流,打折成为决策者采用较多的一种促销方式。本文引入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分析房地产可加速资金回流的折扣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使单位时间内(月)销售收入最大的折扣率,为房地产价格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  关键词:房地产; 价格决策 ; 需求价格弹性    1 引言    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价格是反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当前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非营利组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战略的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法律法规的遵循等提供合理保证,本文运用COSO等内部控制理论来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出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简易分析框架。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 管理构架;内
期刊
摘 要:会计信息是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失真现已超越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本文在分析引起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所应采取的各种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防范对策    对于处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
期刊
摘要:实物期权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成功应用。针对应急物资需求的强军事性、交发性、不确定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传统的采购方法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满足采购需求,实物期权方法作为一种柔性决策方法,能够较好的弥补传统采购方式的不足,有效的节约采购成本、规避采购风险和提高资金利用率。  关键词:实物期权;应急物资采购;效率;风险    “实物期权”一词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
期刊
摘 要:湖南油茶园风光清新秀美,油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油茶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湖南的油茶文化旅游开发已有一定基础,还也配在不少问题,文章在论述油茶的文化功能和湖南发展油茶文化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发展油茶文化旅游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湖南省;油茶文化旅游;问题;对策    油茶是长寿之树,百年不老,四季常青。它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分、净化空
期刊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必然对我国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抓住机遇,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些主要策
期刊
摘要:文章在比较外国法关于公司重整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我国公司重整制度中关于重整能力、重整申请的法院裁定主义、债权人会议等规定,拟对这些规定给予评价。  关键词:公司重整;重整能力;债权人会议;关系人会议    引言: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同时修改,并最终通过,结合修改过的公司法和破产法,笔者发现:公司法中并未规定公司重整这一重要制度,而是破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