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结下的缘分——缅怀刘世南先生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11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史专家刘世南先生于2021年8月1日晚遽归道山,享年九十九岁,我是次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惊悉这一噩耗的.不过,按照《尚书·洪范》的说法,“考终命”属于世间“五福”之一,也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与刘先生曾有过十余年的书信往来,却始终无缘拜会,这一鸿雁因缘始结于刘先生惠赠其有关清诗流派研究的大著.
其他文献
孔育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民性”问题讨论中,刘禾、周宁等学者的“国民性”理论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在《语际书写》中,刘禾认为“国民性”理论本质是将种族的先天性差异定性为理解人类区别的首要准则,它为欧洲的种族和文化优势张目,也为西方征服东方提供了进化论的理论依据.而反帝先驱们(如梁启超、鲁迅)也不得不屈从于这一欧洲人用来论证自身种族优越的话语,这也成为后来中国知识分子思考国家民族前途问题时遇到的共同困境.而周宁在《天朝遥远》中认为,在西方现代历史和现代精神结构中产生的中国形象——从“契丹
期刊
期刊
己、乾隆爷藏了部盗版书——《宋诗钞》的故事rn北大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自1986年至1998年历时12年,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但如果没有旧题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清初吴之振、吕留良等编《宋诗钞》,以及清中叶厉鄂的《宋诗纪事》、陆心源的《宋诗纪事补遗》等书,做了一些宋诗总集收集编纂的基础工作,《全宋诗》的编纂是不可想象的.
期刊
一部书是有生命的rn一部书是有生命的,是九死一生才传承到今天的!rn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一样心事的为谁——古籍撰著、刊刻、收藏与流布的故事”.“的”是“确实”“确定”的意思.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说我们一辈子活着究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完又怎么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围绕书籍的故事,来看看爱书的古人有什么“心事”?到底是为了谁,为了什么?!
期刊
相比武松,林冲有自己的家,所以林冲更加珍惜——武松不会曲线救家,林冲却是委曲求全.当然,武松的家有个不良的嫂子,这个家迟早要散,内因决定的.而林冲的家有个贤淑的太太——并且漂亮而女人味十足——《水浒》对林娘子三言两语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女人的温煦,高衙内—见即不能释怀也是一个证明.这样的家若不是碰到外来的横祸,一定会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期刊
《水浒》是反家庭的,我们看到那些英雄好汉,没几个有家室,几个开始有的,后来也都灰飞烟灭了.所以,我们也基本看不到他们住家的情况(徐宁的家被一个偷儿偷窥,也顺带让我们看到室内情况和家庭生活细节,算是一个例外).不过这也正常,《水浒》本来就不是写日常生活,《西游记》也没有家庭描写.但“没家庭”“没写家庭”与“反家庭”还是不一样的.《西游记》就属于前者,而《水浒传》属于后者.
期刊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与任继愈先生结伴远行.他们是商量好的吗?一前一后,他们微笑着,安然而散淡,像是结伴散步,更像一同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rn他们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永远有上上下下“朝拜”他们的信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他们像峻石铸就的高山,我们的心是围着山转的水.他们走了,我们向他们挥挥手,以泪作酒,祝他们一路平安.rn文化就像农民耕耘的土地,只有深耕细作,才会有收获.但是,他们有永远耕耘不完的大地,有永远收获不完的硕果.他们走了,留下一片无垠的文化原野,也把尚未开垦的未竟之业作为遗产留给我们—
期刊
本文是拙作《徐小斌论》中的一章,对徐小斌拟童话的长篇小说《炼狱之花》做出全方位的阐释:它和徐小斌20世纪80年代末期创作的《海火》的内在关联,对人与大海、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不懈反省与批判;作品中的男女两性众多人物之灵肉关系的复杂缠绕;东方大陆、海底世界与中东摩里岛三个空间的对应与互动,古印度文明与古中东文明对于当代现实的启示;美丽童话、梦幻传说与现代进程中现实世界的激荡冲突;海的女儿海百合的人生选择与成长,超越有限的善恶分野和审美界限的智慧与悲悯.由此揭示作品的多个层面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作家执着的艺术探索
期刊
赵焕亭(以下简称赵):张老师,您好!在您的《鲁迅传·苦魂三部曲》全稿刚刚杀青之后,有幸邀请您到平顶山来做客,非常高兴!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很不容易,那么,您是如何能够坚持一辈子做鲁迅研究的?rn张梦阳(以下简称张):这个,我觉得,首先呢,就是出于对鲁迅伟大价值的认识.如果他不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话,那一个普通的人是不值得陪一辈子的.我从心底感到鲁迅确实伟大.中华民族能够在20世纪出了一个鲁迅,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期刊
李春青先生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美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及中国阐释学诸领域,其学术生涯与当代中国的“美学热”、古代文论“失语症”讨论、文化转向等学术思潮密切相关.李先生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诗学”研究,乃是一种在重绘文化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广泛借鉴各种文学研究方法,致力重现文本及其主体的存在状态和历史意义的文学阐释策略.这一策略对解读史料、发现问题、揭示意义均有非凡的效力.经由“中国文化诗学”的阐释实践,近期李先生开始尝试构建适合于解释中国文学经验的“中国文学阐释学”,